美文网首页
得利与失利——读《战国策:邯郸之难》

得利与失利——读《战国策:邯郸之难》

作者: 秘密的脑洞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16:21 被阅读0次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小到普通的吃瓜群众,大到一国一邦,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渔翁。但成为渔翁的前提是有鹬和蚌的配合,其次是渔翁的操作。鹬与蚌配合的事情其实并不少见,但渔翁的操作是否得当,则关系着渔翁最终是得利还是失利。

《战国策:邯郸之难》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因为“渔翁”的操作,产生得利还是失利的故事。话说当年,魏国攻打赵国,围困了邯郸,救赵还是冷眼旁观一时成为齐国朝堂上热烈讨论的问题。

邹忌的意见是不救,其实他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原因也是想做“渔翁“,让赵国和魏国打去吧,两个国家都耗尽国力,最终齐国就是”渔翁“。

但段干纶则是救,并且以一句“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如果魏国吞并了邯郸城,这对我们齐国有什么好处呢)!”让邹忌无言以对。

这句反问的话,反映出想做“渔翁”的邹忌考虑的并不周全,他只考虑到赵国和魏国相争,但并未考虑到一方一旦被击垮,另一方的实力就会增强,这种局面下,“渔翁”绝对是不可能得利的,甚至还会失利。

齐王认可了段干纶的观点,派兵就赵,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却又犯了一个错误,要求士兵“军于邯郸之郊(在邯郸城外驻军)。

魏国进攻赵国邯郸,齐国派去救援的部队在邯郸城外驻扎,增援救赵,看这架势,齐王是把自己当成了鹬或者蚌的同类,一心一意的对抗敌人,丢失了段干纶劝他出兵的本意“渔翁得利”。

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是段干纶出面说服了齐王“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我所说的救赵有利或不利,并非指出兵驻守邯郸。救援邯郸,如果在邯郸城外驻军,那么会造成邯郸未被攻下而魏国兵力无损的局面。所以还不如向南出兵攻打魏国的襄陵,使魏军南北奔波疲于奔命。如果邯郸城被魏军攻克,这时候我军就趁魏军疲乏之际出兵,必然削弱魏国。这样一来,邯郸虽然被魏军攻占,赵国残破,但是魏军又被我军攻击而削弱了兵力)。”

看到没,这才是段干纶的目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成为“渔翁”。

而且历史证明,在这次事件中,齐国也真的成了“渔翁”,据《战国策:邯郸之难》记载,这个事件的最终结局是“七月,邯郸拔。齐因乘魏之弊,大破之桂陵”。魏国攻陷了邯郸,打伤赵国的元气,但在桂凌又被齐国的军队打败。真实的演绎了“赵魏相争,齐国得利”。

相关文章

  • 得利与失利——读《战国策:邯郸之难》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小到普通的吃瓜群众,大到一国一邦,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渔翁。但成为渔翁的前提是有鹬和蚌的配...

  • 战国策―邯郸之难

    【原文】邯郸之难,昭奚恤谓楚王曰:“王不如无救赵而以强魏,魏强,其割赵必深矣。赵不能听,则必坚守,是两弊也。”景舍...

  • 段干纶做得很到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使魏赵相争,齐国得利

    邯郸之难,说成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点也不未过的。在这场战役里,齐国扮演的渔翁,实在是叹为观止。也不得不佩服段...

  • 齐策:邯郸之难南梁之难

    魏惠王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齐国,也敢挑战他霸主的权威。想他魏国已经强了三世,到他魏罃手上,国力如日中天,父亲魏...

  • 镜花水月 | 第三十七章  棋子

    镜花水月 | 目录 上一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一 还是那片瘴气弥...

  • 保持平衡

    但凡有一方失利,那么肯定有一方得利,如果两方都失利,那么就有第三方在渔翁得利。很多事物都在保持微妙的平衡,才不至于...

  • 战国策―权之难

    【原文】权之难,齐、燕战。秦使魏冉之赵,出兵助燕击齐。薛公使魏处之赵,谓李兑曰:“君助燕击齐,齐必急。急必以地和于...

  • 战国策—权之难

    【原文】权之难,燕再战不胜,赵弗救。郭任谓昭王曰:“不如以地请合于齐,赵必救我。若不吾救,不得不事。”昭王曰:“善...

  • 战国策―南梁之难

    【原文】南梁之难,韩氏请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张丐对曰:“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魏,不...

  • 战国策―垂沙之难

    【原文】垂沙之难,楚太子横为质于齐。楚王死,薛公归太子横,因与韩、魏之兵随而攻东国。太子惧。昭盖曰:“不若令屈署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利与失利——读《战国策:邯郸之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bc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