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蜗牛爬行者
写在前面:我们总认为一定有那么一个待发掘的自我本质,固定而又永恒的存在着。“真实的自己,并不是等着你去发现的一样东西,你不是在灵魂中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你或多或少正在做的,其实就是在创造真实的自己。”
真实的自己,无须你去寻找01
曾经有那么一段日子,我经常问自己,哪一个是真实的我?真实的我在哪里?这或许是困扰着许多人的问题,我们总是在说着“要做真实的自己”“要寻找真我”,甚至很多人穷尽一生去寻找真我。
除了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还经常会去尝试并相信那些能够定义我们的东西,譬如星座,星座之所以能如此流行,正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个对号入座去定义自己的渠道,正如我是双子座,各种星座网站书籍里就给了我一系列的定义,”双面性”,“聪明伶俐”,“感性”,一开始我总会将自己对号入座,觉得对,我就是这样。
各种各样的性格测验,心理测验,答几个问题,选几张图片就给你几个定义你性格的关键词。很多时候我们玩玩而已,而有些时候我们信以为真。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做这样的测验,明明知道这样的测验结果并不一定那么可信?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希望了解自己,希望找到真实的自己。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有一种共识,那就是,一定有某种核心特质构成了真实的我们,这种核心的特质是固定而永恒的。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做过网上的一个性格心理测试,当时纯粹是好奇,希望得到定义自己的一些答案。答了大概50道题,大多都是关于在不同情境下你的不同做法,最后得到的结果如我所料,跟星座分析学耍的把戏一样,把很多关于不同性格的要素糅合在一起,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多多少少找到自己的影子,然后立马对号入座,给自己贴上标签。
02
我们参加心理测验也好,研究星座也好,都是因为我们希望去探索真实的自己。我们认为一定有某些核心特征构成了真实的我们。这就是我,我就是这样。如果我问什么塑造了你们,你们一定会说经历,认知,欲望,信仰等等。我们倾向于认为在经历中我们能找寻到真实的自我。 换句话说,我们认为“真我”一定存在于这些塑造我们的要素之中。
实际上,“真我”并不存在于这些要素的中心。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所以你才是什么。的确,这些要素都在某一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可是我们才是这些要素的真正塑造者。我们弄错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我们认为真正的自己存在于我们的经历,记忆,欲望或是文化中,其实它们是组成我们的一部分,我们是它们的集合,就如同指针的运动决定着手表的意义,但手表并不存在于指针上,指针只是手表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看似很矛盾也很荒谬的观点。如果没有一个核心特质来决定真实的自己,那我们是谁?
我们一出生就已经得到很多定义,首先性别定义,然后身份定义,后来越来越多的欲望,意志,经历让我们更想弄清楚,那个核心的自己在哪。没有一项要素能够单独的定义我们,所有的这些欲望,想法,经历,身份,它们作用在我们身上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联系,交错混合的,它们之所以互相联系因为它们来源于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你的大脑。正如你的欲望会影响你的经历,你的经历继而会影响你的认知,你的认知又进一步改变你的欲望,永远没有那么一个单独的要素能够作用于我们的人生,那么我们不可能在它们其中找到我们的核心特质。
这一想法也在神经心理学上得到了证实,我们都知道大脑的结构相当复杂,在我们的大脑结构中,有很多版块,它们分别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责任,对不同的神经做出指令和反应。我们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感受都能在大脑中找到相应的结构。
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在研究人体大脑时,发现在人体的大脑里,没有那么一个结构处于完全的永恒的支配地位,能够形成我们每个人的核心特征。 相反,每一个大脑结构看似独立,实则都是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我们的行为和感受。因此从科学角度上来说,没有那样一个永恒不变能定义我们的核心特质存在。
03
以前我是个挺喜欢定义自己的人,用一些核心关键词,譬如“我是个感性的人,优柔寡断的人,行动力弱的人”,我总是在很多时刻拿出这些关键词来决定自己做一些事情和不做一些事情。久而久之,我让它们成了我的标签。
但我现在在做的,是一个一个地撕掉这些标签,我尝试去拒绝被定义也拒绝自己给自己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原因就是当我们认定一定有那么一个固定的核心特征存在自我于中间,在那个时候,我们就被束缚了。
当我认为是优柔寡断是我的本质,是一个我逃脱不了的核心特征的时候,那我就注定一辈子与优柔寡断相随了。因此,当我们在认定某一点是我们的本质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被它套住了,即使有挣脱的机会也没有挣脱的欲望了。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我们的大脑,大脑里的每根神经时时刻刻在随着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变化。除了我们的生理特征,出生地,父母等这些客观存在的要素之外,没有什么能够永久定义我们的核心特征。能够暂时定义我们的也不一定能永久地定义我们。
04
有一句老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日固然夸张了点,但其中表达的意思很正确,我们不断在成长不断在改变。就像我们回过头看小时候的自己,又有谁会拿小时候的自己来定义现在的自己。
与其把自我当作一个事物来去寻找去了解,不如把自我当作一个过程去经历。
真实的自己,并不是一个事物,一个一直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寻找的客体,也没有那么一个核心定义能够永远适用于我们。真实的自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就如同河流一样,每一分每一秒的河流都是不同的,因为它是流动的。人也一样,我们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是生理和心理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变化的生物。
人生最美妙也最奇妙的就是变化,相对于变化性较小的外貌,我们在经历上,思想上,性格上的变化会更大一些。了解到自我不是一个物体而是一个过程之后,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我们具备塑造自己的能力,在塑造自己这件事情上面,我们是被动的,我们也是主动的。
我们被动的被塑造了基因,外貌,家庭,文化背景,但我们能主动塑造的是我们的经历,能力,想法,性格和成就。有人会说,性格的形成是先天的,我也承认,性格的形成有先天的部分,但更多的是后天的成长与经历,性格并非是固有不可变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
性格的固有观念大概是困扰我们最多了,我们总认为我们就是这样的人,这不可改变。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生来如此,把某种性格和经历当作自己的与生俱来的,然后随即发出性格决定命运的感叹,认了自己所谓的宿命。事实上,除了基因决定的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本质以外,其余任何东西都没有本质这一说。
你说你生性多愁善感,然后你就会不断把自己往这个特征里面套,你认定自己属于多愁善感那一类型,你就去听伤感的歌曲,你就去看悲伤的电影,你把自己往一切有关于伤感主题的事物上靠,因为你认为多愁善感就是你的本质,最后你果然一辈子多愁善感。这并非你的本质,多愁善感是被你自己“本质化”了。
这样自己把某一特征“本质化”的现象太多,出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中。这成为了对我们改变和突破最大的阻碍。
我以前总跟身边的人抱怨说,“我肢体协调性不好,所以我肯定跳不好舞。“ 因为我认定了这一事实,认为我就天生不是一个跳舞的人,从小到大,我都避免去尝试一切与舞蹈相关的东西。但就在前几天,当我在运动中心看错时间将错就错得参加了一节现代舞课的时候,我发现舞蹈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不可能。
是我自己给自己设定了局限,我是哪种类型的人,我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我的强项在哪里,弱项在哪里。我们似乎经常在这样那样的定义自己。这样的定义无时无刻不在抹杀着我们的可能性,的确,即便我发现我自己可以跳好舞,我也不一定能成为舞蹈家,但是至少我发现自己是具备跳舞的可能性的,我的人生里多了那么一项选择。
偶尔我会翻看自己几年前写的文章,看到曾经的一些想法和对自身的认知会觉得很好笑,好像觉得这并不是来自同一个人,但我从来不会去删除它们,因为当你在看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的变化的时候,你会认识到,不存在那么一个本质的你,你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具备塑造自己的能力。
写在后面:写这篇文章的想法是希望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具备着某些固定且永恒的本质,被此束缚和局限,其实,我们才是自我的塑造者。
以此共勉
蜗牛爬行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