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网上瞎逛游。东瞅西看,眼前琳琅满目,恍若置身超市。眼角忽掠过一标题——《金銮子晬日》。咦,啥东东?盖扫过去的第一眼里,“晬(zuì)”被看成了“啐(cuì)”,那“啐日”不就是“指着太阳詈骂”嘛。而“金銮子”呢,一闪而过时伴随的第一个意念是“金銮殿”,可此词语于白居易这样的诗人来讲是不对劲儿的,俗气之极呀。迷离的眼神再瞟一眼,原来是“金銮子”——莫非是此前不曾注意过的词牌名不成?
不少文学爱好者大约凭借直觉认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开始于宋,唐诗宋词嘛。此理解错。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且白居易本人也确确实实有不少词作的,像大家都熟知的那首《长相思·汴水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就是白词代表作之一。
“晬日”也罢,“啐日”也罢,都很陌生,都是生词,“金銮子“亦一知半解。而人之天性之一便是:越熟悉的目中物越容易视而不见;而于陌生者反会下意识多看一眼。
这一下,白居易的这首《金銮子晬日》才被撞入到笔者的眼帘里,仿佛一对误打误撞走在一起的风华男女一样。
——听最后这一句的口气,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是被你赏识才被为天下人所知的。
——这个当然不敢,只是说,自个儿读李杜白,读古典诗歌实在是有点少,底子也有点薄。这不,连“晬日”解释为“婴儿周岁纪念日”都不知道嘛。
白居易作为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其在仕途上也算是顺利,官至翰林学士。但是在生活上却不是这样,白居易直到三十七岁才成婚,这在古代可是一个很难让人接受的成婚时间,实在是太晚太晚了,其间的挫折不言而喻。因素之一是,白居易早就有一位青梅竹马的恋人,但是母亲却看不上此女,大诗人也不愿意硬跟母亲作对,故而一直拖着没有成亲。直到三十七岁,白母才不得不妥协。
婚后两年,也就是白居易三十九岁时,才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作为男人,如果撇开祖宗继承,后继有人之类的考虑的话,从本质意念上讲,男人是更喜欢女儿的。白居易自然也不例外,这不在女儿周岁那天,高兴之余,便写下了这首《金銮子晬日》:
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銮。生来始周岁,学坐未能言。惭非达者怀,未免俗情怜。
从此累身外,徒云慰目前。若无夭折患,则有婚嫁牵。使我归山计,应迟十五年。
清楚了吧,原来白居易女儿的乳名叫金銮子。琢磨其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宝贝”“小天使”之类吧。诗的大意是:
快要四十岁了才终于有了一个女儿,我给她起名字叫金銮子。今日她满周岁,还在学坐学站牙牙学语。真感谢老天爷赐给我这么一个普天之下最珍贵礼物,真想早点听到她叫自己一声爸爸。好笑是吧?可这恰恰是天下男人的命根子所在,谁都不能免俗。很惭愧不能像那些旷达的人一样洒脱,只能像寻常人一样疼爱我的孩子,我的骨肉。
从今以后我在先前的奔波忙碌之外有多了一点牵挂,也是一份甜蜜的负担,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当然也多了一丝窒碍。这是没办法的事儿,作为一个父亲,我再三安慰自己眼前开心就行了。如果女儿成长顺利的话,到了十五六岁就会有婚嫁的甜蜜煎熬。这样一来,我归隐的计划,就要推迟十五年。
怎么会延迟十五年呢,白居易的真正意思是,女儿的出生,肩上的胆子自然重了,须有多一份的奋斗。此过程须连续十五六年——在唐代,女孩儿一般十五六岁时嫁人——而无此女的话,作为男人的自己明显会更加潇洒,没压力嘛。
没想到,诗中的“若无夭折患”一语成谶,金銮子三岁的时候就夭折了。
爱女的离世,自然使白居易伤心不已,有种天塌的感觉:自个儿真是个乌鸦嘴呀,笔者怀疑,大诗人极可能在夜深人静之时,劈里啪啦搧过自己的嘴巴,甚至做出过举刀欲砍自己写字的那只手的痛苦样子。
查,白居易诗里,“金銮子”三字直接出现在标题里的诗共有四首:《金銮子晬日》、《念金銮子二首》、《病中哭金銮子》。
白居易一生共有过五个孩子,四女一子。不幸的是,这个名叫阿崔独苗儿子,跟其大姐一样同样在三岁的时候夭折。最后这五个孩子只有一个女儿长大成人。
这老白,真够可怜。
最后的一点点不解是,不论是古还是今,不论是南还是北,咱中国文化(不仅仅只民间)似乎一直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或传统,那就是在逢喜事吉事——像婚礼,寿诞,孩子生日纪念等等——时很是忌讳那些像“若无夭折患”之类的扫兴话和丧气语,可恁大的诗人却似乎不知道或无所谓——有点怪怪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