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
如果我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还会爱我吗?

如果我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还会爱我吗?

作者: 可乐宝宝 | 来源:发表于2017-02-08 14:52 被阅读47次

    恩,先别喷,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正的变形,当一个人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能接受吗?

    今天推介的,是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我很喜欢的一部短篇小说。如果你也喜欢村上春树的话,那么即便你没有看过卡夫卡的作品,至少也听说过卡夫卡这个名字,毕竟,村上写过一部作品,书名就叫《海边的卡夫卡》。当然,此卡夫卡非彼卡夫卡。(此处应有捂脸的表情,哈哈)

    关于卡夫卡,就不过多笔墨介绍,直接看他的短篇《变形记》。

    《变形记》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却也非常荒诞。

    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格里高尔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而当有一天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整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的时候,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先是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后是连妹妹也厌弃他。渐渐地,格里高尔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这么一看,就知道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故事之所以悲伤,和写作的背景有关,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所以,在他的笔下,通过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进而呈现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社会生活的图景。

    这部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以我第一次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因为是拓展阅读,所以,老师并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看完这个故事,心情不大好受,而这份难受在昨晚我重读了一遍小说之后,又一次鲜活起来。

    在当时的大背景之下,人是失去自我的。以格里高尔为例,他的存在只是为了挣钱,补贴家用,然后偿还巨债。就连他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之后,还一直想着怎么让自己的家人过得好一些,直到家人抛弃他之前,他的脑袋里所思考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这部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更好的彰显。格里高尔一心为着家人,家人却因为他失去利用价值而抛弃他,想想也真是心塞。

    对于格里高尔来说,有关于个体的一切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只有工作才是重要的。大概因为这样,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变形,也几乎是从家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的,他的家人对此有多冷漠,他几乎也持有同等的冷漠。从某种程度而言,他忘记了“自我”。

    直到他自己变了形的躯体受到伤害和屈辱的时候,他才终于意识到“个体的我”是真切存在的。变形之后的他,不用承担责任了,不用继续工作了,不需要再奔波劳碌了,似乎一下子自由了。所以这种变形,可以看成是格里高尔的反抗,这是属于他潜意识里的反抗,反抗工作,反抗日常的忙碌,摆脱了单一的社会性,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个体性。

    要知道,社会性与个体性是一个独立的、完全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但《变形记》中的老板、秘书与家人们却都只看到了格里高尔的利益,而忽视了格里高尔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被给予的温存与理解;而格里高尔自己也过于看重人的社会性,而忽视了自我意识。所以,他的悲剧,既因为性格,也因为时代。

    高中语文老师说,《变形记》在对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进行鞭辟入里的挞伐之时,也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以及最后的死亡,揭示了一个忽视了个体性存在的人不可避免的毁灭命运。

    想来卡夫卡说自己通过写作在延续生命,为的就是揭露一些不好的事情,毕竟,数学计算世界,文学计算灵魂,医学解剖躯体,文学解剖灵魂。然后就像张艺谋说的,把艺术还给世界,把世界还给人,把人还给自己。

    因为这是一个短篇故事,所以很容易就可以读完。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换一些深刻的思考,我想还是比较划算的。

    祝好,我是可乐,希望你能喜欢今天推介的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我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还会爱我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nv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