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吵吵嚷嚷的入住宿舍,拖家带口,叮零当啷。好久不见的热闹,消失好久的活力。
作为老油条的大四师姐一天做完五个网申,两场笔试,被吵得头疼,蒙着被子在想:已经大四了,大学里我究竟都干了些什么,这三年时间里,我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读大学究竟是在读什么?从大一到现在大四,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大一的时候,我不知道。于是按部就班,该上课上课,该社团社团,该参加活动就去活动,被安排去写文就写文。没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按眼前的路先一步步好好走,不管方向对不对,踏踏实实做事总能让自己多少有些收获。
大二的时候,我的回答是大学是给我们摸索自己适合的方向的。当时我隐隐发现自己挺能写的,虽然目标还不是特别明确,但至少知道,我能够做好写字这一块的工作。但受限于自己的眼界思维,我不知道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应该怎么做。
于是花了对当时的自己来说是一笔小巨款的钱去了一个六个多小时的职场方向分析课。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喜好,以在互联网体验类公司的文案或策划为目标,将找实习单位的思路拆分为:文案或策划——互联网行业的文案或策划——互联网体验类的编辑或策划,如果一切顺利,最希望的彩蛋是能够成为体验师,以吃喝玩乐为工作。
大三那一年,我的答案是大学是给我们实践的。而这一年,我的生活就像游戏开了外挂。
2016年1月,我找到一家公益机构的品牌推广(文案方向)实习,第一个Flag:文案或策划类实习完成;
2016年3月,我得到当地最大吃喝玩乐新媒体所在公司的内容编辑实习,第三个Flag:互联网体验类的编辑或策划完成;
2016年5月,我通过一个生活体验类的公司的生活体验师面试,彩蛋get:成为体验师,以吃喝玩乐为工作;
2016年6月,我被告知通过了度假体验师的面试,彩蛋*2:成为度假体验师,玩玩玩就是我的工作;
2016年6月,有公司直接请我去做他们的产品文案,第一个Flag:文案或策划类实习完成。
以上这些,都是同时进行,一起兼顾,我那个学期的绩点是3.37,而那时我一周28堂课。
现在大四刚开始,一切尚属未知。
现在,我的答案是:读大学更重要的并不是学习什么专业知识,而是给自己几年时间做个缓冲,从在高中时那种被事事安排好的生活过渡到没有绝对的标准,一切都由自己安排的环境。
在这个缓冲中,最重要的就是一点:学会独立思考。
我所理解的独立思考定义是: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构建框架,寻找答案。面对一个问题,无论是否曾经遇见过,都能够独立进行分析思考判断,并且能够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独立思考的境界太高,自己一直在努力尝试,并尽力做成,但仍有差距。但从大一对未来的懵懂无知,到开始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并通过摸索实践,最终决定放弃原专业转文案策划。并为之而努力,自己的选择后果自己担,而我也相信自己能够做的好。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大概,这就是大学这三年自己最大的收获。
网友评论
主要是到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居然那么多事情我都同时兼顾好了还是感觉好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