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人一个大节。自盛唐时起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在全书中,每逢元宵佳节,都少不了丰富精彩的描写。这一次,作者更是用了六回书来描写西门庆一家人的元宵节活动。
元宵节的第二天,早先找西门庆借钱的李三、黄四来还一千两及一百五十两利息,过后作者的重点在丢失的一锭金子,把应伯爵追着讨要中介费的情节丢在一边了。此回作者将笔锋一转,回到了应伯爵他们身上。
那天应伯爵与西门庆作别,连忙追到黄四家里,黄四知其来意,早早就封下十两银子答谢。李三、黄四做这笔生意算得是一笔糊涂账,先是找西门庆借了一千五百两银子,后来先还了一千两银子,还欠五百两,而四锭金子相当于一百五十两算是借的这一千五百两的利息。我们可以大概做一个猜测,李三、黄四做的这笔生意亏本的可能性很大,至少来说是没有赚到钱,不然在生意做完之后应该是尽快把欠款还清,而不是还留着五百两继续还利息。根据当时朝廷的法规,民间借贷的利息不得超过三分利,但是民间普遍高于政府规定,太监、官员的放贷利息更是高于民间,明显是仗势剥削。不过,借衙门钱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钱多多少少涉及到衙门自身的利益,遇到麻烦,衙门也更愿意从中调解周旋。
李三黄四离开西门庆家之前,西门庆要他们过两天过来,把一千五百两的借据换成五百两的借据,其实言外之意就是把剩下五百两的本息也还了。但是黄四他们哪里有钱,有钱的话早就在正月十六那一天两清了。想要继续把亏的空补上,就得继续借钱做生意,但是去外面借钱利息一样很高,而且还得不到保证。于是黄四心生一计,继续找西门庆借钱,借着应伯爵这次过来,再央求其向西门庆再借五百两,凑齐一千两好算利息。实际上还是想将自己与西门庆绑在一起,借其权势让自己的生意更有保障。
应伯爵脑子也是快,稍一思索就有了主张。他为黄四定了一个再向西门庆借钱的计策:今天西门庆叫应伯爵等人去他家喝酒,他先不去。等明天他再请大家晚上赏灯,李三、黄四就先买好四样好菜,再带上一坛金华酒,不要叫唱的,因为李桂姐和吴银儿还在西门庆家里没有走,李三、黄四只要叫上几个吹弹乐器的,由应伯爵带着一起去西门庆家,只要应伯爵在旁边说一言两语,这事管情就成了。
应伯爵这一计可谓和王婆的定挨光十步不相上下,条理清晰,步步为营,为的只是引中计者一步步落入圈套,只是这一次可怜了西门庆。另一方面,应伯爵从本书第一回起,就是西门庆的结拜兄弟之一,排行老二,我们知道结拜兄弟们常见的誓词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结拜兄弟之间可是要患难与共,共进荣辱的,但是从应伯爵的表现及其言语中能透露出来的情感倾向,让人感觉就是在背叛西门庆,背叛自己的大哥。不过从一直以来的阅读,我们也发现了应伯爵吃里扒外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平时称兄道弟,人前极力拍马屁,人后设法想算计,其实归根到底也是为了钱而已,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作者在书中兼插这些情节,只是在为以后西门庆死去之后应伯爵的行径设下一个个引子,这也是作者的运用艺术手法的高明之处。
再回到情节。镜头一转,回到了西门庆家。西门庆此时正在前厅打发节礼,应伯爵来到,作揖施礼,唤下人抬进来李三、黄四的礼物,并叙述李三、黄四对西门庆大恩的感激。此时,应伯爵已经在开始为续借钱施计了。之前也说过,高明如蔡太师的人,收人礼物都是要三推三却的,西门庆在道上混久了,自然深知其中套路,看到不明所以抬进来的礼物,自然是推掉不要。应伯爵心中早也有了剧本,说西门庆要是不收他的,再令人抬出去就太难看了,李三、黄四本来还叫了几个唱的,硬是被他拦住,只叫了几个吹打乐器的人在门外等候。西门庆见好就收,道:既然叫来了,又不好打发出去,不如请他两个来坐坐罢。应伯爵一见入港,赶紧叫抬礼的下人回去交李三、黄四过来。一切都在应伯爵的算盘之中。
不一会,琴童上茶,应伯爵趁着人少,想赶紧把正事办了。先装作不知道,问李三、黄四还欠西门庆多少钱。西门庆回答说五百两。应伯爵顺势说,大哥就不要纠结这五百两了,要不再借五百两给他,凑足一千两,到以后也好算利息钱。又加了一句话,那四锭金子很难花出去,要不干脆算一百五十两给他,再给他三百五十两银子。在应伯爵的妙语连珠下,西门庆同意应伯爵的说法。其实西门庆心里是有数的,他知道他们做生意肯定不守规矩,所以在最开始借钱给他们的时候就吩咐不要打着他的名义在外面做生意,然而事实上,他们怎么会守规矩呢,如果都这么守规矩,那谁还能赚到钱?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放高利贷就是西门庆财富来源的一大分支,这个钱借出去了,西门庆也是又赚了一笔。
通过这次中介,应伯爵又是赚了一笔。帮嫖陪饮,插科打诨,是应伯爵的主要生财之道。他处于社会人两个阶级的中间,西门庆代表的阶级是朝廷命官,手里头有大笔钱财资源,李三、黄四代表的则是亟需钱财和资源的投机人员。这两个阶级的人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是很难有机会接触在一起的,所以这才有了应伯爵这类广泛散播于市井江湖的中介人士存在的价值。抛开一切来讲,大家各取所需,各为其财罢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回目中的“应伯爵劝当铜锣”这件小事,读起来就更有别样的内涵了。
正是:徘徊。相期酒会,三千朱履,十二金钗。雅俗熙熙,下车成宴尽春台。好雍容、东山妓女,堪笑傲、北海樽垒。且追陪。凤池归去,那更重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