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都可以”“无所谓”“有也行,没有也行”,这种态度被给予了一个标签“佛系”,有许多人认为自己是佛系,也给身边的很多人贴上佛系的标签。
然而,佛系,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佛系”就是随缘吗
“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之类的态度,似乎和佛家常讲的“随缘”类似,因此秉持万事“随缘”,便被认为是佛系。
其实不然。
佛家各宗各派虽然在修行方法等方面有不同主张,乃至对教义有不同见解,但却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如清晰的世界观(缘起论为基础的四谛、十二因缘)、明确的人生目标(涅槃寂静,小乘为“解脱道”,大乘为“菩提道”)、体系化的修行方法(小乘的“八正道”,大乘的“六度”)。
在清晰的世界观之下,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根据人生目标,形成修行(实践与认识)的体系,佛系人生是哲学化的,也是知行合一的。
什么时候“随缘”(忍辱),什么时候精进,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在真正的佛系那里有着毫不含糊的答案。
佛家并不单单讲随缘,而是以般若(智慧)为指导,“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矢志佛果。
仅仅讲“随缘”,如果缺失了“精进”的一面,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对目标本身的观照,那与随波逐流、无所作为、没有追求也便没有什么区别了。
由此,“丧系”也可以表现出随缘的态度,随缘却并非佛系。
我们为什么讨论“佛系”“道系”“丧系”
当我们言不由衷文不对题地讨论着一些问题,我们大概是想掩饰些什么,发泄些什么。
对于60、70后,眼看儿女年近而立,或者迟迟不婚,或者“拖延”不生,辛辛苦苦,房车钱票不如人意,甚至还有儿女要和父母绝交,“原生家庭”的讨论不就是在讨论自己?况且人到中年,偏偏又被调侃“油腻”,心中诸多情绪,“随他去”倒也是无奈加自我安慰。
对80、90后,婚姻、育儿、养老、房车、娱乐,诸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遇上经济“新常态”,“阶层固化”声浪四起,一颗追求生活品质的优雅纯洁之心遇上艰难有加的世道,看看房价,再看看存款,不自嘲一下,假装很丧,养养青蛙,玩玩跳一跳,又能怎样?工作依然要拼命,富贵依然是个梦,喊喊正能量,便会有诗和远方吗?还是打打鸡血就会有新的进账?
“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一样是在掩饰似乎遥远的梦想——既然在发财致富成名上长路漫漫,在恋爱、吃饭、去哪儿玩这种问题上,就“潇洒”一回吧!
于是,“都行”——我是佛系,我不在乎。“就不想”——我就丧了,又怎样?“及时行乐”——所谓的道系?
佛系,有没有带来新的可能?
佛系,道系,丧系,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关心(不得不关心)的,不过是自己身处其中的人生与没有排练的生活。
佛系,不过提醒着我们的无奈与乏力,如果没有真正“美好”与“糟糕”的区别,那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去做选择?如果选择与不选择,并没有“结果”上的本质区别,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做选择?
然而,从历史里,从文学作品里,我们会看到每个时代的人,都会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
真正的佛系,对自己的目标有觉解(了解与自觉),从而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人生。
以佛系做参照,我们的人生目标是否过于单一(金钱)?我们是否缺乏勇气,在拜金社会浪潮之外去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我们在无奈的同时,有没有真正不浮躁地积累?
人生可以有多元的目标(我们的人生目标值得检省,对别人不一样的人生目标多些理解与尊重),无论何时,我们都有诸多选择(意味着有所舍弃),都可以自己种因(因上努力),也都必须承当现实的结果(果上随缘)。
懂得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原因之一,我们所懂得道理,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才是对的,并且懂得很多道理,又做到了多少道理?
当我们困惑,我们看到我们最真实的渴望,当我们无奈,我们需要坚持,通过积累让自己更为强大。无论何时,我们都有很多事无法做到,同时,又有太多事,可以去做。
最后,我并不想端出一碗温吞的鸡汤: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并不完全是个人层面上的,有很多问题都有他们在社会结构层面的症结——而无论什么问题,都需要人去努力。
向直面人生的斗士致敬!——无论是在女权、环保、劳工、教育、儿童保护、性少数等公益领域,还是在个人、家庭、企业等更为私人的领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