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的是四千多万乡村学生的基本人权和发展权利,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途径。如果乡村教育发展不好,底层群体就无法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自己直接影响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对湖北,江西,山西,云南等四个省部分县市乡村学校的调查,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就乡村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短板在乡村,而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教师,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
短板在农村;教育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上,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的差异,城市之间,地区之间,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整体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经济落后的中西部乡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目前还只能在数量上予以保障,只能以完成基本的义务教育培养目标为限度,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学龄人口随父母留向城镇,导致城镇学校屡屡爆满,学校规模,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和学龄儿童却不断流失,农村学校规模,班级规模越来越小,微型学校,微型班级大量出现。
据云南省教育厅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云南省共有一师一校教学点1354个站,占该省农村中小学总数的34%,该省A县是一个回族彝族自治县,属典型的国家贫困县。该省B县,现有“一师一校”教学点38个教学点,这些教学点多有当地村民担任教师,学生数量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年级分布一般为1、3年级或者2、4年级,采取复式教学形式,重点调研了该县永靖镇现有教学点17个,其中一师一校教学点13个,学生数量最多的为白沙村教学点52个,最少为黄树村教学点8人,C县位于山西省南部巨深县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数字显示,乡村小学的平均规模为176人,县城小学为1403人,两者相差很远。
通过实地调研不难发现,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已进入大规模学校与小规模学校并存的时代,城乡学校办学规模也呈现出“城镇大班化”“乡村空校化”的两极分化的态势,其实学校办学规模的两极分化,不仅是调研县市存在的问题,而是在整个省,特别是中西部,一些省份乃至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山西省教科院选取的12469所小学样本校中,在校生50人以下的占到38%,100人以下的占到58%,部分县市这个比例还要大,从调研永和县的数字可以证明。从全国来看,情况也大致如此,面对这一情况,地方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常做法事,优先满足城镇日日增多的中小学生就学需求,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向城镇学校倾斜。目前,一些市县80%左右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城镇学校,城镇学校的建设越来越好,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完善的公共设施和优厚的待遇,可惜,优秀的教师,优质的生源等给城镇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相比之下,乡村学校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却没有得到任何改善,甚至还不断的在恶化。经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学点都是由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建的校舍,或者由寺庙,祠堂改建而成的,如今大部分学校都已成为危房。2013年12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育基金会等机构主办,发现《美丽乡村教育》高峰论坛发布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研究报告》显示,仍有近三层,村级小学教室不太安全,属于危房,四层没有图书馆约半数没有运动场。乡村学校不仅办学条件差,而且经费短缺,据调查中心学校向所属村小和教学点划拨经费的程序是向各个村小和教学点根据学生数和自身需求,向中心提出经费申请,中心学校再考虑实际情况给予回复,而中心小学对村小和教学点提出的经费申请,往往审核条件苛刻,批复时间较长,并且难以得到满足,这样一来,乡村小学规模学校连日程本运转都难以维持,根本谈不上改善办学条件。中心学校也有自己的难处,目前大多数中心学校运转困难,负债运行,而且还要负担村小和教学点代课教师的工资,因此很难满足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经费需求,导致村小和教学点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由校舍维修会得不到补充,而不得不让学生在漏风漏雨的危房中上课,缺少最基本的公共经费,学校往往连粉笔也买不起,更不用说图书,仪器设备了,乡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差,公共设施落后,待遇差,教师也都想方设法调到县城学校,使得乡村学校难以招揽和留住优秀的教师。伴随着办学条件和师资问题,是课程与教学质量问题,在所调查的村小和教学点中,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社会科学课程一门也没有开设的占6.1%,六门全部开起的仅占3.9%,其中英语课仅有64.6%,村小和教学点开设。经调查春小规模学校大多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家里条件好一点的,就把孩子带到县城上学,在县城买房或者租房,而贫穷的孩子只能留在条件越来越差的乡村学校,更有钱有地位的家庭,则送孩子到省城去上学。
我国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乡村,乡村教育质量如何?很大程度关系着国家整体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重点在乡村,而发展乡村教育,根本在教师,教师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教师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资源都不能替代的,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差距巨大,尽管原因很多,但根本是教师的差距。因此,要从根本上缩小城市教育差距,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在稳定和扩大规模,提高待遇水平,加强培养培训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乡村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广大乡村教师未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差,往往吸引不到又留不住优秀的教师,致使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堪忧,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来看
1、优秀学生不愿意去,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低,生活环境艰苦,工作任务繁重,身心压力大,个人发展机会少,乡村教师岗位变得越来越不具有竞争性,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优秀学生不愿意到乡村任教。
2、优秀教师留不住,由于乡村教师缺乏职业吸引力,不仅造成优秀学生不愿意到乡村任教,也导致乡村老师不愿意留守乡村,大量减少和流失。
3、不合格教师退不出去,在乡村学校,的确有一些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的教师,他们中的一些人即使经过培训也无法胜任教学工作。这些教师要么是有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要么就是当年顶岗接父母搬进来的,要么是由政府安置复员退伍军人,要么是迫于生活和家庭的压力,不得不留在当地当老师的。
由于优秀学生不愿意到乡村学校任教,优秀教师不愿意留守乡村,不合格教师又退不出去,这就造成了乡村学校无法配备优秀老师出现许多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乡村老师年龄老化成普通现象,第二,音乐、英语、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第三,不少乡村教师没有受过严格的教师教育,第四,乡村教学代课教师仍然大量存在。总之,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短板,在乡村根本在教室,如果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受过专业培训,认真负责且得到充分支持的乡村教师的队伍,那么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对乡村教师给予特殊的支持,让乡村教师职业具有吸引力,那么教师就会在公民精神和自由选择之间取得平衡,最终造福乡村儿童。关键要改善教师的待遇,需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实行省级统筹,建立乡村学校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将地方基层政府负担乡村学校教师工资待遇的责任逐步上移到省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按国家统一规定的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对教师的工资福利支出,采用捐款的形式交由银行按月足额发放给教师。
2、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关键是要加大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的力度。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激励乡村老师更加热爱教师工作,牢固扎根家乡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事业。
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乡村教师安居乐教,有利于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使他们全心全意投入教育教学中去。
4、改善办学条件,调动乡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要在专业发展,尊重认同职称,晋升子女教育等方面去完善。
一手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一首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两手都要硬,缩小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让乡村老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乡村教育发展不好,底层群体也无法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这也将直接影响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所以乡村教师教育追求的不仅仅是免费的,而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消除乡村教育的短板,确保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让他们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发展乡村教育的重要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