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领悟《朱子治家格言》

领悟《朱子治家格言》

作者: 长恩在 | 来源:发表于2022-07-07 05:04 被阅读0次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善事想要让他人知道,这不是真正的做善事。

            人要做好事、要做善事,重要的是心要真,如果说做善事要想别人都看到,这就不是真的心。

          我认为,如果心不真,这个善就不是真善,这个人就不是真正的善人,他是希望别人看到他善,是一个名闻利养的心,是贪取别人赞叹他的心,贪取别人恭敬他的心,这个心本身已经是恶,不是善!

            某一件事,说是善事,一定有阴阳之分,阴善别人看不到,他留下的是阴德。阴德可以说是天会给他报应的,别人虽然不知道,天知道,别人不赞叹、别人不报答,天报答他。

            如果是阳善,阳善是人人都知道,做了好家喻户晓,就是所谓的出了名。

          出了名,要知道出名也都是享福,做的善事立刻就享了福,报了,没了,未来不会有福报,报完了。

            如果出的名很大,但是做的善事不是那么大的话,或者不是那么真的话。这是名过其实,这个不但不是好事,还会招来横祸。

            横观世间往往都是享盛名的,出名出得很大的,往往鬼神都嫉妒他,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奇祸临头。

            有时见到或听到某某慈善家,做了很多好事,非常有名,但是突然间车祸死了,或者是重病死了,或者走上了不归之途。

            使人觉得很奇怪,其实不然,只要读了圣贤书就明白,名过于实,往往有奇祸来临,出名不见得是好事。

            反之,如果一个人没做坏事,而无缘无故被别人侮辱,被别人以恶名加身,这种人往往他的子孙会发达,就是因为他承受了不属于他的恶报,往往后面,积的阴德就大。

            郭老师常给学员们讲找中,看来找中很有道理。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宋代有一位女子叫做邹瑛。她自己是继母所生的,也就是她父亲第一位夫人生了子女之后走了,去世了,她父亲再娶一位夫人生了她。

            这位二夫人往往憎恨前房的儿女。邹瑛的哥哥后来长大娶妻,这个妻子嫁进来之后,二夫人所谓的婆婆常常虐待她,不给她吃东西,逼她做很重的体力劳动。

            邹瑛每次见到这种情景都一定陪着她自己的嫂嫂,她的嫂嫂如果犯了过错,她一定跪下来向她母亲来求情。

            有一次她的母亲鞭打她嫂嫂的时候,邹瑛就跪下来哀求她母亲说:“女儿今后难道就不会嫁人吗?如果嫁人之后被婆婆这样来折磨,母亲您会不会安乐?”她母亲听到这样的话才慢慢息怒。

          有一天,她的嫂嫂抱着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她母亲的孙子,一不小心孩子跌落火里烧伤了额头,母亲发现孙子被烧伤,非常之愤怒,要打嫂嫂。

            邹瑛立刻求情,说:“母亲,是我在嫂嫂房间里不小心烧伤了孩子,嫂嫂不知道这件事。”邹瑛代嫂嫂来受这个罪。

            后来这个孩子竟然死了,嫂嫂很悲痛,吃不下东西。邹瑛就安慰她,说:“我昨晚做了个梦,一位大爷说,这个孩子是应当要死的,否则咱家就不吉利,孩子的遇难这是天意,你一定要按时吃饭,不要伤了自己身体。”

            而且,邹瑛陪着嫂嫂也不吃饭,一直到嫂嫂吃饭为止,她才吃饭。

            她的这种慈悲、这种爱心把她母亲都感化了,后来都变得很慈悲,一家人最后非常之和睦。

            邹瑛最后生了五个儿子,其中四个都中了进士,进士是古时候最高学位,邹瑛本人享年九十三岁,高寿。

          有这种仁慈的存心,福报多大。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这句话讲“真善”这两个字,善有真有假,这句讲得很好,“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因为他有欲、欲望,因为有私心,有自私自利,本来是好事都变成假了,假善,不是真善,一定要转过来,把自私自利放下才是真的。

      在元朝时代有一位最有名的禅师,叫做中峰国师。

            有一次,有几位儒生就去拜见中峰和尚,向他请教,说佛门当中讲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好像不是很对。为什么?我见到有些人做善事,是个好人,结果他自己又不发达,子孙也不是很好。反而我见到有些人做恶事,他的家里经常很吉祥,子孙发达。看来善恶报应这是假的,不是真的。

            这些儒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提出这样的议论。中峰国师就给他们讲:“我们凡夫烦恼未断、正眼未开,往往会把善看成恶、把恶看成善,这是因为自己是非颠倒了,怎么可以抱怨天的报应有差错?

            儒生就不服气,善恶看得见,怎么可能说相反?

            中峰国师就叫他们举个例子来看看,你举出一个善事、一个恶事看看怎样?有些人说骂人、打人这是恶事,敬人、礼敬人这是善事。

            中峰国师说:“未必!”

            有个人说:“贪财、偷取财物这是恶,人有廉洁、有操守这个是善。”

    中峰国师说:“未必!”

          大家都讲了他们的例子,中峰国师都说未必。他们就问究竟什么是真善、什么是恶?中峰国师告诉他们,有益于人就是善,有益于自己就是恶。如果有益于人,打人、骂人都是善,好像父母教训儿女,为了儿女好的都是善事。如果是有益于自己,你去礼敬人都是恶!这就明白了,原来善恶标准在哪里?看是利人还是利己,如果利己,你做的虽然看来是善事,其实都是恶。

            这里讲的「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为什么?因为为己,为自己做的。如果没有自己,纯粹是为人,即使这件事做错了都是善事。明白这个之后,善恶就有标准,为人是公心,为己是私心,公就是真,私就是假,所以真善、假善从“公、私”二字来判断。

      再进一步来讲,真善、假善从心里面自己去检点,如果是一种至诚心,没有任何为自己考虑和打算,这个是真。如果有一点点做作,做给别人看,有一点点这样的心,这个就已经是假,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就是至诚心,排除一切的杂念。

            所谓无为而为是真,有为而为是假。我们从内心深处去静静检点自己,自己去为善,是有为而为还是无为而为?

            换句话来讲,做善事你有没有着善事的相,你着相就已经不是真心,无为而为才是不着相,这样才是真。也就是说,随顺自己自性的性德,就是不着相。所以善的真假最高标准,用自性来判断,随顺性德,自己没妄想分别执着而去为善。

          《金刚经》里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比较绕口。我们浓缩一下,看这个句子的本意。

          “应无所住”浓缩成——无住。

            “而生其心”浓缩成——生心。

            佛家把“应无所住”就讲无住。

            道家把“应无所住”讲成无为。

            两家的说法,只有一字之差。其实,从包含的意义上来确定,无住就是无为,意思是相同的。

          无为就是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并非要人们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并非要人们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要人们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人们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从最简单的角度理解,指心不执著的意思。举例说明:如果特别喜欢美食,心就会特别去关注与美食有关的文章、视频以及各种时候中的食材,开口闭口就是美食方面的话,这就是住著的状态。

            “无(不)住”正如,就像镜子一样,无论是美、丑,任何形象显现其中,它不会去耽著美,也不会去排斥丑,这就是无为的涵义。

          “生心”有多方面的解释。在  “而生其心”里应理解对某种事物引起的念头。

            无为还要去为,这个就是无住还要生心,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了,这样又错了,这样还是执着。执着无住,也都不是真。

            所以真正的真心起用一定是放下所有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执着人们利益,随喜功德。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是:做他人有益之事不要去祈求他人对自己有所利益的结果,但要有认真去做的心。也就是只管按你的本意去做,不要去担心做出来的结果。这样就没有困忧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对朱柏庐先生的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的最合理的解释。

            我认为,以上面这两句话为依据,用心去做,就是一个真善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领悟《朱子治家格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tu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