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超长待机的寒假里,除了新冠肺炎的消息在我的朋友圈中刷屏了,还有胡红梅抄袭事件也成为了一个热点名词。
胡红梅何许人也,副校长、儿童阅读工作室主持人、阅读点灯人、道德模范、五一劳动模范······,在她的身上有太多太多的荣誉称谓了,总而言之她是一个名人。就是这样一位名人、一位教育界的大咖,目前身陷“抄袭风波”之中,人设瞬间崩塌。对于这件事本身,我不打算长篇大论、口诛笔伐,我总结了三个词语十二个字:其情可悯、其行可憎、齐心可诛;该事件尚在调查之中,倘若属实,这十二个字就拜送给胡红梅了。
跳出这个事件本身,反观我们的社会,得到了三点启示:一、抄袭事件的出现是成绩观念在作祟,二、研究时间的缺乏是抄袭、造假出现的催化剂,三、“胡红梅事件”揭示了人性的邪恶。
为什么说抄袭事件的出现是成绩观念在作祟呢?其实胡红梅这种行为并不是个例,只是在小学阶段比较罕见,这种行为在大学更为明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术造假”。网上摆出的这些抄袭的证据,只能说其能力不足,造假水平不高。大学教授也好,胡红梅本人也好,还有一些未被发现的造假者也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呢?我想就两个字“成绩”,在深究一点就是“利益”,当成绩和利益的需求高于自身能力的时候,造假就出现,这种行为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界,在其他行业也有不少,当官的人需要成绩,就出现了“政绩造假”,所以一系列的“面子工程”就出现了。这种“唯成绩”观念是不对的,它是能够让人利益熏心的,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的。
研究时间的缺乏是导致抄袭、造假行为出现的催化剂,商品经济时代,效率被人看的太重要了,这种效率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移植到了学术研究上来了。大学教授需要多久发一篇论文,多久出一部专著,不然就撤销职称,终生教授更是痴心妄想;在这种压力之下,我们的学者、研究人员不得不造假、抄袭,或者研究出来的东西价值不高,所以中国的学者发表的论文是最多的,但影响因子分数并不高,也就是说研究的价值不高。相信在今天这样的学术环境下,马克思、歌德这样的大家恐怕也要随波逐流了,《资本论》、《浮士德》这种影响几个世纪的著作就会被毫无作用的论文取代了。更为可怕的是这种趋势已经从大学衍生到了小学,各位老师以承担的课题多少为荣,各个小学以申报多少项课堂为工作的重心,这种是教师和学校以研究为主、教学为辅;职称评聘时是否承担课题作为晋升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一线教师安身立命的教学质量却置之不理。
“胡红梅事件”爆发后,人类的邪恶性就暴露无疑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这里我并不是为胡红梅抱不平,而是对人性的邪恶感到吃惊。胡红梅去过了很多的学校,很多的语文老师把他奉为女神,但这件事爆发之后,各种谩骂、诋毁接踵而至,正如得势之时谗言献媚,失势之后落井下石。扪心自问,诸君目前热衷的小课题何尝又不是一种追名逐利呢?这种小课题对孩子的帮助有有多大呢?
“胡红梅事件”中的主角我不想过度评价,还是上面那三个词语,如果胡红梅确实存在抄袭行为,那三个词语就是我的态度。在这里我要提醒一句,上述的一、二两点启示就是我对胡红梅评价中的“其情可悯”的原因。
最后我想呼吁一下,还教学一片安静,我不反对小学教师做课题、开展研究,但这种人人做课题,人人做研究是万不可取的,为了课题、研究而淡化教学那更是犯罪,小学需要更多的是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教育家也不是人人可做的,而教书匠却是人人可为。否则,盛名之下必然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胡红梅”。
最后以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句话结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