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问题提问本身就显得有些可悲,当今社会,读书变成越来越功利性一件事。
以前读书,往往是因为兴趣、爱好而去读,而现在读书并不是因为兴趣而驱动的,甚至有些人读书觉得枯燥乏味,只不过因为这本书对自己有利益有好处。
其实,我们应广泛涉猎,多读些好书,对自己的思考、三观都有很大的帮助。
01 《乌合之众》 法 /古斯塔夫・勒庞
“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
该著作对群体心理的论述堪称经典,其中一些论点可以结合法国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去剖析。然而此书也具备一定的局限性,毕竟作者古斯塔夫・勒庞作为一个保守派,对民族、性别的看法并不够客观。
02 《明朝那些事儿》 中 /当年明月
“人成功的唯一方式,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这是一套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也能吸引着他往下读的书籍,在我出来工作后又买了这套书重温了好几遍。
历史应该是鲜活的,而明朝三百多年的风云诡谲,一个个历史人物、事情不应该只用黑白来评判。
如果你想看政治制度,有废丞相、建内阁、一条鞭法这样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也有锦衣卫、重用司礼监(宦官)、八股文这些不合理的制度;
如果你想看外交,有“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血性,也有郑和七下西洋的骄傲与自豪;
如果你喜欢奇闻八卦,有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这样的悬疑怪案,也有28年不上朝的万历这样的奇葩,更有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这样难以置信的昏君。
(注:也有人说明英宗不是昏君,一辈子只和钱皇后长相厮守,落入敌军被囚禁之时,还能让瓦剌首领弟弟伯颜为了放他回去与哥哥争得面红耳赤。对此,我只想来一句,想想在土木堡之变、保卫京城战死去的将士!想想他重用宦官佞臣王振!)
喜欢军事的,可以看“万里长城”徐达、“突击能手”常遇春、“七战七胜”傅友德等人演绎“名将是如何练成的”。
欣赏贤臣的,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于谦(虽然在土木之变、京城保卫战中为明朝力挽狂澜,最终却被冤死,抄家时让嚣张的锦衣卫们都沉默了)
爱研究哲学的,或许可以和王守仁一起坐坐格个竹子什么的,聊聊知行合一。
……
一不小心扯远了,拍胸脯保证,这套书绝对好看。
03《冷暴力》法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
“我们不会在乎显得软弱无能的受虐者,并且在尊重他人自由的伪善氛围中,对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视若无睹。”
每个人有可能是精神受虐者,也有可能是精神施虐者。
有过被嘲讽或者言语打击经历的人特别能感同身受。
如今校园霸凌、林奕含性侵事件、产后妈妈抑郁跳楼等等这些让人痛心的事件,我们没办法做到共情,那么,在悲剧发生之前,能不能对这些人不再熟视无睹?
我想,看完这本书,你能找到答案。
04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马上经历,仅次一次,不能准备。”
这是一本意象繁杂的书,只能意会不可言说,这是当时读完此书的一个真实感受。
此书无关善恶,在一个极限悖缪的时代,轻与重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追求意义,选择承担,并不一定就能收到预期的沉重感,反而常常导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暂且分享到这里吧
广泛涉猎,多去思考,总会有用的。
原创:黎语诗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