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时,会有些搞不懂涓生这个人。
你说出轨找个年轻貌美的女人就算了,而他出轨的对象,却偏偏是一个“丑死了,头发烫得像蜂巢,一脸雀斑,皮肤黑漆漆,笑起来呵呵呵呵呵,像个女巫”,离了婚又带了两小孩的女人。
亦舒笔下的涓生,和鲁迅笔下的涓生是不同的。
亦舒笔下的涓生,是香港的一名医生,有名望有地位,一个人便可以养活整家人,不需要为谋生忧愁。鲁迅笔下的涓生,接受过五四新思想,在失业之后很快就认识到“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更是向周围的大社会谋求生计,发奋地写小品、译书。
两者虽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最后都是把子君抛弃了。
01
“我的妻子一点都不了解我。”
子君三十四岁生日那天,她选择和老实人陈总达先生共进晚餐。
期间,陈总达向她诉起了苦,说历年来如何比别人辛苦,更辛勤工作,但机缘并不见得恩宠他,认为只有子君会明白他,甚至激动地说:“我妻子一点都不了解我。”
是啊,妻子很尽责,但是却不了解他,这已成为男人出轨、找情人的理由。
不同阶层的男人,处理这种情况的方式不尽相同,像公司小职员陈总达,明明讨厌老婆了又不想离婚,却又想找个情妇,享受齐人之福;而堂堂西医史涓生不过是选择离婚,换一个老婆。
当然了,陈总达想离婚也难,毕竟他的老婆可是把他盯得牢牢的,收入上自然也不及一个西医,要离婚的话,他倒是要付出许多,可以说是没有离婚的资本。
涓生选择与子君离婚,想必也是觉得经过12年的婚姻生活,子君已经越来越不了解他了。毕竟结婚后的子君,围绕着儿子转,去做美容,逛百货商店,做一名标准的家庭主妇,心却很少在他的身上了。
就连他出轨一年多,身边的人都知道他在外面有人了,她也无从所觉,依然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在涓生的眼里,婚后的子君一点也不懂得客气懂事、甚至是有点强势、吃不了苦、觉得她笨,不是一个出色的女人。
毕竟,涓生曾经与她说过,鲁迅的《伤逝》中,男女主角的名字与他们的名字一样,子君却不曾记得有过这回事。
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在最亲近的人眼里并不当一回事,想必也是积够了失望。
面对情人辜玲玲,他也一定诉说过,自己老婆不了解他的话吧。一旦面对情人提及离婚的请求,便迫不及待地立即提出与子君离婚,并马上搬离家中,仿佛躲避瘟疫一般,丝毫留不得一点情面。
02
终于离了婚,涓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吗?
与子君离婚后,每逢与子君再见时,涓生本以为子君没了他会活得不好。但是渐渐看着子君不但活得越来越好,状态也越来越好,整个人都变得年轻漂亮了,心却又开始动摇了,竟想求起复合来。
只可惜的是,今日的子君却不再是昔日那个被圈养着的子君了,离开了涓生,她重生了。
只是涓生,似乎活得越来越不够好了。品味开始变差了,人长胖了,缺乏了生气,在辜玲玲旁边,仿佛没了自己,似足她的战利品。
生活中也会跟辜玲玲吵架,就跟以前子君在一样,不过是换了个对象。正如他的母亲所说:这还不是同以前一样?
即使辜玲玲与子君是不同的,但一开始了婚姻中的生活,该吵架的、该存在的矛盾,依然是存在着。
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03
涓生这样的人,实在不值得同情。
鲁迅笔下的涓生,因为自己说出真实导致子君的死,追悔莫及,于是,长歌当哭,凄婉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写下手记,为子君送葬。
亦舒笔下的涓生,与子君提出了离婚,虽没导致子君死去,但却让子君重生了。看到子君后的改变,内心又产生了复婚的念头。
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涓生,真的都有爱过子君吗?
有吧。
即使身处不同的时代背景,只有当两人都站在同等的起跑线上,两人是相爱的。可是一旦一个人继续向前走时,另一个人却一直停留在原地,差距则越来越大了。
这种爱也变得不对等起来,慢慢的,另一个人便成了累赘,慢慢的,也就没有了爱。
04
很难说得清楚两人当中,谁对谁错,只能说双方中意识到一方走慢了或者另一方走快了,该如何去处理这种状况。
又或者,是从一开始的起跑线上,两人便意识到一同前进的重要性,做好了携手前行的准备。
可是,又有谁能够预知未来呢?
女人在家庭方面,总是付出比男人多的精力,却又常常不被重视,直到今天依然是如此。
或者对于一个家来说,只有此意识到双方的付出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才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看到这里的你,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