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敦煌,我们想到的会是石窟、壁画,甚至沙漠。但就学术界而言,他们称其为“敦煌学”。
那就让我们从先秦时期说起吧。文献所见,敦煌地区的上古居民有三苗、瓜州戎。另外,在汉王朝控制河西以前,活动于敦煌的民族还有乌孙、月氏和匈奴等。先秦时期,包括敦煌在内直至帕米尔高原,乃至伊利河、楚河流域的中亚地区,基本上是塞人的活动领地。历史上影响广阔的塞人或塞种人,可能源于东方,其活动地域大致在黄河以西,阿尔泰山以东。而张骞出使西域,则开通了我们的丝绸之路。汉武帝打败匈奴,设置了河西四郡,就包括敦煌郡在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大发展时期,同时也是石窟艺术的重要创建期,而敦煌莫高窟就是在这一时期创建的。它既不是西来的,也不是东去的,而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而敦煌佛教艺术也正是当时历史文化的产物,早在西晋时就有月氏后裔竺法护在敦煌译经布道。到了前秦建元二年,沙门乐僔便在鸣沙山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敦煌佛教艺术之花从此绽开。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统一南北,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其中之一就是阻止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而在唐朝前期,敦煌作为丝绸路上的一颗明珠,担负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任,并且是唐朝经营西域的重要据点,所以就加强军事防卫力量以及行政管理。经过隋唐两朝的政治干预使得丝绸之路不断繁荣,就此成就了辉煌灿烂的莫高窟艺术。
两宋时期,包括敦煌在内的甘肃河西地区是多民族的交汇之地,形成了“诸政权并存”的政治格局,党项、吐蕃、回鹘等民族都曾在此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占有河西后,将其作为与宋、辽、金各朝抗衡的基地。
元明清时期,由于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业的发达,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海上交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国对外交往的路线也以海路为主,丝绸之路就渐趋衰落,敦煌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敦煌莫高窟是一座集壁画、雕塑、建筑于一体的石窟。而敦煌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莫高窟现存壁画45000平方米,其内容非常丰富,是一座博大精美的民族壁画艺术宫殿,所以被法国人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敦煌壁画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七类:佛像画、故事画、神怪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虽然壁画是根据佛典和佛徒的要求创作的,但画工在进行创作时,总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并从各个角度对现实社会有所反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敦煌壁画是一部形象化的历史。
莫高窟的彩塑现在还保存着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清时期的塑像两千余身,其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它们是石窟的主体,被布置在显著的位置,并在周围以绚丽多彩的壁画相衬托。除此之外,莫高窟还有大量的古建筑资料,洞窟内外保存有五座唐宋木构窟檐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画中有大量的各个时代的古建筑形象,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极其珍贵的形象史料。其主要建筑有殿堂、宅第、塔、城和城楼。
在敦煌遗书中,大约有90%以上的卷子都是佛教文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的学者将敦煌遗书称为“佛教遗书”。但就遗书的内容来说,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涉及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社会、民族、语言、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天文、历法、数学、医学、体育等诸多方面。
敦煌莫高窟不仅仅有光彩的一面,还有让我们扼腕愤谈的伤心史,那便是所谓的外国考察团从王圆禄道士手中反复骗取文物,使得藏经洞遗书与壁画不断经历浩劫。斯坦因对敦煌文物的劫夺,使他获得了很大的实惠与极高的声誉,皇家地理学会授予他“发现者金质勋章”,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赐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并且也因此加入了英国国籍,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而华尔纳对千佛洞壁画的盗劫与破坏,造成了敦煌艺术不可弥补的损失。还有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他盗去了敦煌遗书中最精华的部分。
当英国人、法国人都来敦煌盗宝时,日本人也不甘落后,便组织了大谷光瑞考察队,来我国西北盗劫文物,致使我们珍贵的敦煌莫高窟文物流失海外。他们以探险家、考察家的身份在中国进行考察活动,这本身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部分。
至于敦煌学的产生,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之说。自1900年敦煌文献发现,经过一百多年,已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且兴起了一股敦煌热,不仅中国学者,还有大量的海外学者也投入到敦煌学的研究中,使敦煌学很快成为国际显学。
参考书籍《敦煌学通论(增订本)》,刘进宝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