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优秀人物分享:
李建华:我的教育表达式
评价:“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故事的学校”是李建华的教育追求,“温度”和“故事”是他行走的力量,也是他作为校长独有的符号。
为了营造充满亲切感、安全感的校园,李建华坚持每天陪同三名学生就餐,在充分自由的氛围中听取来自学生的心声和需求并尽力满足。每天下午放学在门口与“校车生”挥手再见,用微笑期待下次的相见。为了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进步,他坚持每天打“校长8:30电话”,用温暖的语气分享孩子们在校园里的美好。每周通过国旗下的故事温润童心。还创造性地用“校园60秒”传递家事国事与天下事。传递校长的用心、细心和无比关心。
(李建华)自述: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温度是教育的底色、磁场、翅膀和力量;故事是教育的实践、经历、艺术和味道。温度的前面是自由和尊重,后面是激情与爱心,故事的前面是味道和吸引,背后是智慧和行动。31年教育生涯,温度和故事在实践中发酵,蒸馏出我的教育理解,可以总结为三条教育表达式:教育=爱+被爱,教育=关系+联系。教育=善待+期待。
教育的路即人的路,爱的路。爱是教育的原点,爱也是教育的远点。人是爱的存在,站在爱的台阶上,我们才能看见人。
教师观:每一位教师都是尊贵的存在。
学生观:每一位学生都是美丽的不同。
家长观:每一位家长都是重要的链接。
干部观:坚守办学价值观的那个人、与师生保持最近的那个人、让学校保持沸腾的那个人、把学校带向未来的那个人。
校长观:学校温暖的符号,师生成长的“道具”。
教育=关系+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李正涛教授说:“让每一处空间都会说话。”我私下以为:“让每一面墙都会对话。对话是互动,让墙和师生产生有机的联系和温暖的故事。”
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做校长就好像当红娘,要“牵线搭桥”,牵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线,搭资源与平台的生态桥。
重建课堂关系。教室空间结构的实质是关系。
自然生长课堂五要素:基于关系的相遇与对话,基于自主的探索与发现,基于合作的互动与体验,基于理解的分享与表达,基于发展的激励与评价。
在这样的课堂理念之下,教师空间结构合理调整,形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故事充满课堂”“学习真实发生”的课堂样态。让校园成为“笑”园。我所憧憬的校园能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在这里,温度和故事被春风别出心裁的剪成一片一片,粘贴在校园的角角落落。
用脚步丈量成长。
六个一课程主题课程,一年级路露过一次营,二年级穿过一条谷,三年级经过一种爱,四年级访过一座城,五年级趟过一条河,六年级翻过一座山。
教育要让学生与校园之外的世界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就像学生的“成长突触”,联系的增多,会刺激“成长神经炎”,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学会用脚步丈量成长,用联系构建未来。
教=善待+期待。善待和期待是两个带有时间况味的词,对应着当下,又朝向诗和远方。
善待的密码在坚持。坚持为贵,贵在坚持。
期待的钥匙在“梦想”里。
学校就是一个梦工场,上演着无数个“圆梦计划”。今年,十本公开出版的书籍和15本学校内部发行的图书,圆了许多教师的作家梦。团拜会上,我们为校园男神王顺平老师定制的“王的声宴”个人演唱会,圆了王老师童年就有的歌星梦;读书广场的“百家讲坛”,圆了许多孩子的“教师梦”;报告厅的演讲比赛圆了大批学生的演说家梦……
与其说设下期待,不如说为梦搭台,做梦、追梦、圆梦、造梦,每个期待的实现都是一个梦想的轮回。我的教育之路,也正是在这样的轮回中穿行。
善待是期待的注脚,期待是善待的确证。
教育,就是人和事的撞击,时和空的相遇,激荡出关乎“爱与被爱、关系与联系、善待与期待”的浪花,当然还有温度和故事的涟漪。爱与被爱的主体是人;产生关系和联系需要场景与空间;善待与期待对应当下与未来的时间语系。“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便在这样的时人与时空的教育表达式中,淘洗、淬炼、澄明、沉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