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中考备考最后的复习阶段,作为老师的我就开始有些焦虑了,我焦虑的是班里的学生分层太明显了,一些学生总是超前完成我的学习任务,面对他们,我常常要想,今天布置点什么有挑战性的任务才好。
而另外的一些学生开始摆烂了,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七八年级的知识漏洞很大,压根跟不上老师的复习进度。面对这批同学,我里的弹幕是:今天是女娲补天,还是精卫填海呢?
与其他公立学校教大班额的老师们交流时,他们经常也会提到学生断层的现象,如果你认为我们这种小班化教学就不会有分层的必要性,那就大错特错了。无论多小的班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会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分层是普遍性问题。
所以,我们天天都在想办法怎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复习中有进步。
这天,我在陪儿子去踢足球时又笃定了一些想法。
儿子和他爸爸在足球场上各守一个球门,看谁能踢进对方的球门。
这个足球场的长度,对于七岁的孩子而言,一脚踢进球门还是很有难度的,但他爸爸就很容易办到了,一脚的功夫而已。还没踢几个来回,儿子就垂头丧气,不想踢了,躺在草坪上摆烂。
这时,他爸爸一脚不小心把球踢出了球场的外围的铁丝网,手无缚鸡之力的我正在球场外围散步,于是把球扔进球场的使命就自然而然落在我头上了。
我费了老大力气,试了好几次,都没能把球抛过铁丝网。
儿子见状跑出来,想试试他能不能把球抛进球场。他尝试了好几次,球都是刚刚挨到铁网的顶端又掉下来,刚超一点点,又掉下来。
他试着站得离铁网远一点,起跑,冲刺,跳起,抛球。
可惜球还是没过去。
再试一次,他又跑开了一些距离,重新起跑,冲刺,跳起,用力抛……
来回试了好几次,球终于过了网,进了球场,到了他爸爸的脚下。
他开心极了,马上喊:“爸爸,把球扔给我!”
他爸爸又把球从场内扔出场外。
好吧,就这样,这天的户外活动由踢球变成了扔球。
后面的扔球也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偶尔还是要多次尝试才能扔进去,中途也有扔得垂头丧气的时候,但他知道这个网是自己可以跨越的“坎”,他并不想放弃。毕竟见过大海的人,怎会在意池塘。于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偶尔失败,偶尔成功,因为有了失败的尝试,所以间歇的成功让他特别开心。
在那个暮色四合,暖风轻柔的傍晚,看着筋疲力尽却乐在其中的儿子,我脑海里清晰地出现了一个人名——维果茨基。
对,就是那个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人。他的理论,我们早就烂熟于心的——教学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孩子需要费点力气踮踮脚,最后通过努力也能够得着,这样的要求才是最合理的。
世上最难的莫过于知行合一了,心里知道,可行动上总是没跟上节奏。再次叮嘱自己:尽量每节复习课都分层提要求吧。
既然知道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也为他们设置了不同的学习目标,我们便不能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了,有的孩子小学基础知识没过关,我们却要求他们在最后这两个月考个好分数,未免有些天方夜谭了。
放下执念,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定位,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明天比今天又进步一点点,尝到成功的甜头后,偶尔失败几次,也会重头再来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