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
(1) 形声。从止,从支,支亦声。"止"同"之",为"走"义。"支"意为"分叉"。"止"与"支"联合起来表示"走叉道"。本义:走叉道,走岔路。说明:"歧"常与"路"字合为词组"歧路",意为"(走)岔路"。
两全:
两全其美
两全的办法
粼,
古汉字,形容山石间水流清澈。
粼粼碧波
粼粼然:清澈明净的样子
澈
白石粼粼。--《诗·唐风·扬之水》。传:"粼粼,清澈也。"林虚星华映,水澈霞光净。--唐· 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清潭镜澈。--《水经注》。
形声。从水,本义:水清。
同本义。澈,水澄也。--《玉篇》又如:清澈(水清而透明);澈底(水清可见底);澈亮(清澈明亮);澈漠(清澈)。
通,达。如:澈夜(通宵);澈虚(完全虚幻);澈底澄清(完全清楚,毫无遗漏);澈悟(完全醒悟;彻底理解);澈骨(透骨);澈映(通体映照);澈透(透彻)。
各得其所
【拼音】: gè dé qí suǒ
【解释】: 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有人送给郑国大夫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命手下的一个官员把鱼放回池塘里。谁知这个官员偷偷把鱼烧着吃了,还骗子产说:我刚把鱼放下水时,它还懒洋洋地不动。过了会,才慢慢地游了起来,后来突然游开了。子产一听,高兴地说:鱼得到了它应该在的地方。
官员告别子产后,出来对人说:谁说子产聪明?今天我骗了他,他还以为是真的呢。
这个成语指每人或每样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瘫:
形声。从疒,从难,难亦声。"难"指"被逮住的鸟",引申指"不能动弹"。"疒"与"难"联合起来表示"肌体不能动弹"。本义:肌体不能动弹 同本义 [paralysis]。如:瘫风(谓风瘫);瘫缓(瘫痪);瘫废(风瘫残废);瘫睡(谓躺卧);瘫倒(倒下难以动弹)
瘫痪
身体任何部位运动的或感觉的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神经系统其他一些疾病;
(2)比喻机构涣散、混乱,不能正常工作;
暴,
读音bào、pù,是曝的本字,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王鼎"。小篆字形,是双手持农具在阳光下晒米。是会意字,从日,从出,从 ,从米,本义为双手持农具在太阳下晒米。《周礼》"凡染,春暴练白绢",《说文》,"暴,晞也",《小尔雅》,"暴,晒也"。古文中也用作搏击之义,如"暴虎冯河"。又有暴姓。
暴殄轻生 bào tiǎn qīnɡ shēnɡ 【释义】
指突然自杀身亡。[暴:突然。殄:灭绝。轻生:不爱惜生命。] 书证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生出这暴殄轻生的祸患。"
暴虎冯河
bào hǔ píng hé
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借助工具,即徒步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1]
有勇无谋、贸然行事
反义
谨言慎行、深谋远虑
出处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张孔回缘木求鱼,鲁斋郎暴虎冯河。”
典出
《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凡为刺客,皆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也。”
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接近孔子。孔子想收他为徒,子路说自己用剑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子路于是拜孔子为师,他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种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能藏身自爱,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一旁的子路上前问道:‘那么,您统率三军的话,又会找谁共事呢?’孔子说:‘那种空手搏虎,赤足过河,即使死了都不会悔悟的人,我是不会找他共事的。我一定要找那种遇事谨慎,善于通过巧妙的谋划来取得成功的人共事。’”
暴虎冯河仲由,字子路,年轻时就以勇力闻名。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孔子曾对别人说:“此从我有了子路后,再也没有人敢当面恶言恶语中伤我了。”
子路不好读书。孔子劝他,他说:“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学习有什么用!”孔子说:“把它装上羽毛和箭镞,会射得更远。” 子路不听。
有一次,子路问:“夫子,您如果统帅三军,希望谁跟您在一起?”孔子说:“喜欢空手打虎、徒步过河(暴虎冯河)、自以为勇敢不怕死的人,我不喜欢。我要遇事善于冷静思考、千方百计争取成功的人。”
后来子路在卫国做了官。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死了许多人。孔子知道了说:“哎,子路这一次有难了!”果然,子路一个人奔回京城,坚决要求惩处作乱的人,结果被杀。
寂
形声。从宀,从叔,叔亦声。本义:静默,没有声响
寂,无人声。──《说文》寂寥宇宙。──《四子讲德论》寂兮寥兮,独立不改。──《老子》寂然不动。──《易·系辞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柳宗元《永州八记》满坐寂然。──《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视端容寂。──明·魏学洢《核舟记》俄而寂然。──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又如:寂寂悄悄(悄悄地,不弄出声音地);寂密(隐秘);寂天寞地(悄无声息)
安详闲静,心志淡泊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嵇康《养生论》又如:寂泊(恬静淡泊,不追求名利);寂漠(清静;恬淡)
寂寞;孤单;冷落
廓落寂而无友兮,谁可与玩此遗芳。--严忌《哀时命》又如:寂处(寂寞独处);寂漠(冷落;凄凉);寂淹(孤寂滞留)
佛教称僧尼死为"涅盘",或叫"寂"、"宴寂"、"圆寂"、"寂灭"。如:寂灭虚无(佛教语。指佛家的教义或道理。
寂灭:指人死后身体寂静,灵魂超脱,永无生死。虚无: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虚无的)
寂寂 jìjì[still;quietly;silently] 形容寂静
寂寂人定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庭院寂寂。--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寂寂荒山
寂静 jìjìng[quiet;still;silent] 没有声音;安静屋子阴暗而寂静
寂寥 jìliáo(1) [open;be deserted and lonely]∶空廓
寂寥无人。--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2) [still]∶寂静;无人倍伴的,独自一人的
寂灭 jìmiè(1) [fade out]∶消灭;消逝楼下的人声渐渐寂灭了(2) [nirvana]∶佛教用语。"涅盘"的意译。指超脱生死的理想境界
寂寞 jìmò(1) [solitary;lonely;lonesome]∶冷清孤单;清静寂寞难耐(2) [deadly still]∶静寂无声
寂默 jìmò[still] 寂静寂默无声
寂然 jìrán[silent;quiet] 肃静的样子全场寂然
寂若死灰 jìruòsǐhuī[silent] 一点声响也没有,死一般的寂静志心者,始终运意,行坐动形,寂若死灰,同于枯木,灭诸想念,唯一而已。--《云笈七签》
寂若无人 jìruòwúrén[quiet] 寂静无声,宛若无人一般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得非名贤。--《世说新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