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读的最“大”且花费时间最多的书就是《三国演义》,一直想写几句自己的感受,却因其为四大名著之一,鸿篇巨著读来,似乎怎么写都太轻。索性不想那么多,随意简要记录一下。
说起三国,似乎最早的印象就是幼年时的电视剧,当时电视似乎普及得还没那么广,只记得每个人物出场的时候旁边会有备注,记得打打杀杀的场景似乎总是女孩子不大喜欢的。上学期间,似乎对于读书的理解大概就是教材加写作业,阅读对于自己似乎总是锁着门,还没有阅读小说或者名著的兴趣意愿。上大学期间,无意接触了易中天品三国,有趣的讲解似乎一下子打开了自己的兴趣,当时只是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品人录》来读,依然记得当时的兴趣满满,读完以后,又把那段时间新拍的电视剧完整地看了一遍,原著大概读了半截子。今年寒假,听张学伟老师将三国演义阅读课,再次激发了阅读原著的兴趣,这才完完整整地读了一遍,大概明白了名著为何能经历时间的考验经久不衰。
想说几点感受:
一、关于忠义
对于关羽的忠义,相信每一个读过或者了解历史故事的人都印象深刻。尤其是读到屯土山关公约三事一回,张辽说服关羽暂居曹营,关羽却一直三事相约,降汉不降曹,照顾好两位嫂夫人,但闻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事相约的背后是忠君忠义,而面对曹操的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金银绫锦,官职美女,断不为所动,用张老师的话来说,自古男同胞们难过的关,钱财、名利、酒色,关羽都不为所动,甚至面对曹操给的赤兔马,第一个反应也是有了它,一旦有哥哥消息,即日就可以赶到,面对曹操给的袍子,却还是穿着旧袍,不忘兄弟情义。但是,为了报答曹操,他斩颜良诛文丑,华容道义释曹操。忠义两个字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直觉得,一个人是怎样的人,周围的人就会以怎样的方式与他相处,善良的人周围的人对他也不会设防,大方的人周围的人也会对他大方,狡猾奸诈的人周围人也会以他的方式回应。关羽的忠义刻在了骨子里,写在了眉眼间,连号称奸雄的曹操也收起了他的另一面,倒以侠义之气与磊落忠义的关羽相处。
除了关羽,故事中其实有些太多忠诚之士。即便是色厉内荏的袁绍,依然有着忠心耿耿的谋士,面对诱降不为所动,至死忠诚于自己的主子。乱世之中,有太多的人一会投靠这一会投奔那,但是令人钦佩的还是那些从始至终忠心耿耿的义士。
与之相反的也是动辄背叛主子带着所谓重要信息投靠对方的人,像这样的人可能别人会因为一时有利用价值而重用,但终究会被鄙视被抛弃,如吕布,功高盖世,但免不了冠上“三姓家奴”的帽子,最终丢了性命。倒是那些忠心耿耿有气节之人,即便敌人也会钦佩。
二、关于谋士
三国中有太多的谋士,除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有庞统、程昱、郭嘉、荀彧、贾诩等等,对于这些谋士,个人总是特别佩服的,佩服他们总能从千丝万缕的细节中推测预测事件的走向。当然,文学作品中难免有些夸张,但依然很佩服这些出谋划策的高人。
三、关于不完美
三国中的人物,各个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有优点就会有缺点,这才是真实的完整的人。关羽忠义勇猛却孤傲,最终败走麦城;诸葛亮神机妙算也有用人失察的时候;曹操号称奸雄却善于用人……不完美才是真实。
四、天道好轮回
看到故事的最后,恍若熟悉的感觉,曹魏当时如何待汉,司马氏也是如何对曹氏后代,当然,文学是高于生活的,但毕竟也是源于生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当然,整本书是站在蜀汉是正统的角度来写的,视角决定了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情感。
相比之下,《三国史话》更多的偏重于史实的论证,把历史中的事件一一摆出来,鉴定是否属实。
总之,三国时代,英雄横空出世的时代,正是因为历史本身的精彩,才有了如此多的可读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