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河南教师读书会教师之家
读《三国》的感觉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

读《三国》的感觉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

作者: 93bd497780ed | 来源:发表于2020-03-31 08:29 被阅读0次

    读《三国》的感觉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

    这次共读的栏目是“经典漫读”,用十个月的时间细读漫品《三国演义》。这次读《三国演义》,算是这么多年读书过程中体验最深的一次了,深刻体悟了什么叫“漫”读。

    “漫”在字典里有不受约束、随便的意思。开始读的时候,热情满满,感到读什么都很新鲜,确实是从“漫”的角度出发读。比如可以欣赏诗词,可以感受人物刻画,研究每个章回里的兵法计策,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等等。而且大家的讨论也是自由的、随便的,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读书的看法与感受。开始读,收获特别大。

    但是随着读书的深入,时间的拉长,再加上春节后的疫情,从去年的9月28日到现在六个月的时间才看完全书。但是按规定还是不能看完的,因为现在进行到第六期应该是看到72回,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再不看完了。

    《三国演义》开读时,感觉自己对这本书还是有了解的,虽没有细致读过,但是还是读过的。但是现在发现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去读这样一部大部头的书,最大的感觉是读着后面忘着前面,比如感受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一个大问题。像这样的大书,一个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都不是在一回中出场的,他们所做的事情也不是在几回中就说完的,所以要想完整的把握人物形象,读一遍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拿诸葛亮来说吧,从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出场,到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那么多的事情,怎么能够记得住!没办法,只有加快速度读,才能大致把握整本书的内容。

    这样,又有一个弊端出现了:书读得快了,故事前后的联系基本把握了,但是却无法读出细致的内容了。根本没有挖掘,更谈不上分析了。通过自己读体会到现在的孩子们读名著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只记住了大概的故事。就像是读青少版的名著,有的只是一副骨架,而不是筋脉血肉之躯。这样说有点不雅,但确实是这样的感觉。细读慢品像是在看白骨精的化身,而快读看到的就是白骨精的原型。

    “一专而博。”这次共读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像《三国演义》《红楼梦》《追忆似水年华》等等大部头的经典名著,或者《老子》《论语》《庄子》这样看似很薄的古代经典,都需要“一专而博”的读法。对于这样的书,如果想读的话,真的是要“专”:首先是专心。读这样的书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读,如果是浮光掠影地读,能留下的也就是知道了这本书的大概而已。我现在就是这个感觉。因为读的时候并没有完全专心读,大部分时间只是以读完作为目的,所以难免心浮气躁;其次是专注。我所说的“专注”是指书的数量,读的时候只能把心思花在这一本书上。但是在这六个月里,我并不是只读这一本书,而且即便是读,也没有把主要精力花在这本书上,还是把这本书当做了任务来读,而非自己的爱好而读。读这样的书,想读出滋味就要“博”了。凡是和《三国演义》相关的书都可以拿来做辅助性阅读,尤其是《三国志》更是读《三国》必不可少的配套书了。看了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博了。但是自己是做不到的。

    这次的“漫读”,给我最后的感觉是“好慢”啊!因为读了记住的不多,觉得收获小,就感觉特别慢,有读不下去的感觉。但是细想背后的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用心读,没有把读当做爱好与欣赏。当我们把读当做任务的时候,读书的质量可真是差,读书的感觉也特别不爽。(深刻体会到孩子们读名著的不易了。)

    读这本书,开始慢慢读、慢慢品,能充分的欣赏名著的魅力,但是却容易忽略(忘记)整个故事轮廓,也就是“见树木不见森林”了。后面加快速度读,把握了整个故事的轮廓,但是又欣赏不到精彩的细节了,也就是“见森林不见树木”。想“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话就只有快读与慢读相结合了。说白了也就是要不止一遍地读。“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对于自己喜欢的人要这样读,对于自己喜欢的书同样要“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三国》的感觉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ji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