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作者: 雷同学的历 | 来源:发表于2018-08-11 00:47 被阅读0次

    一、基本信息

    名称:百日维新

    等级:★★★★★(14云南大学;14江西师范大学;17黑龙江大学;18河南大学复试*)

    定位:从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近代化的启动

    *注:此处河南大学复试,我看到网上回忆的题目是“戊戌变法”,不过一并归入此处。另外,有的时候相关的“维新”词汇(如维新运动、维新变法)会泛指从甲午到戊戌一系列的维新举动,可以注意一下。如果是这种泛指的情况,那么写法就与此处不同了。

    二、参考答案

    晚清变法。受列强试图瓜分中国的刺激,又逢恭亲王病逝,康有为等人积极活动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措施主要包括:经济方面设立国家银行,振兴商工农路矿等各业,奖励发明等[1];文教方面废八股,设京师大学堂,鼓励办新式学堂等;军事方面裁汰老弱、仿西法训练等;政治方面则裁冗署,擢新黜旧,并试图开制度局、懋勤殿等。另外还有鼓励司员士民上书[2]等。变法措施多而急,不少未及实行,且过激措施引起官场反感,也影响到了慈禧对变法的态度。9月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另外,变法还受到英、日等国的关注,不过政变发生前它们未卷入实际事务[3]。

    注释:
    [1] 这个写法参见蔡乐苏:《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55-358页。
    [2] 有关这项内容,参见茅海建:《戊戌变法期间司员士民上书研究》,《戊戌变法史事考》(以下简称《茅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22-237页。
    [3] 这里是指英、日官方的关注。具体的内容,英国方面的我暂时没读到专门论述的文章,目前可参见周光辉:《英国对戊戌政变的态度》,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117页;日本方面的参见茅海建、郑匡民:《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茅著》,第468-481。

    三、解析

    这又是一类似简答题的名词解释,字数有点多,可以按需要进行删减侧重。一般来说,其具体背景、主要内容和结果都不难想到(不过有时候似不太注意提到背景),这里采取的也是常见的写法而非叙述其政治变动等过程(那样将会涉及到更多的问题,如翁同龢被罢免是帝后合力还是帝后党争、两宫关系、政变发生的原因等等)的写法。另外有几处可注意:

    1. 在变法内容的经济方面,一般的叙述都会比较冗长,其实大多数都可归结到“振兴商工农路矿等各业”这一点上,所以这里采用学者蔡乐苏的写法(见注释[1])。

    2. 一般提及的所谓“准许士民上书言事”,感觉不甚准确,因为一是百日维新以前,在程序上,士民已有都察院代奏的制度;二是除了士民之外,还有关于各部院司员的代奏规定(见注释[2])。至于有的资料说是“官民”,那就更加不准确了。

    3. 在整个维新期间(即不止百日维新),还有一些外国人(如李提摩太)或外国政府参与其中或关注着此事,维新的影响也可能与外国在华势力有关。如果在这方面有较好的把握得话,可以适当体现。例如《茅著》中即提到“戊戌变法之后,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是大为增强了”(《茅著》,第564页)。

    四、参考资料

    [1] 张海鹏主编,马勇著:《中国近代通史》第4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57-343页。
    [2] 蔡乐苏:《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50-382页。
    [3] 《茅著》,第219-248、463-505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jr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