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十七篇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十七篇

作者: 真一重九 | 来源:发表于2017-11-01 09:16 被阅读0次

    感  慨  世  事  悟  无  常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刻都在与困苦相伴,娑婆世界八苦相煎。所谓八苦者: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求不得苦、六爱别离苦、七怨憎会苦、八五阴炽盛苦等,时时缠绕着每一个人。在现实中,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答案,寻找解脱之道。其实,这一切地因缘,都是由于自己的心所产生的,世间地万物皆是化相,心如果不动,万物则也不动,心如果不变,万物则也不变。幻化地一切,都随心而决定。世界的宗教很多,大多都围绕这个课题而阐述自己的观点。可真正能解决这个课题的,最终只有佛教。

    说到底,人的一切,命由己造。如果安住自心,则是无穷的般若自在,不需太多语言而身心安然。在清末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位禅师,他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由于本来就对佛教有着情感,加上感觉生活的艰辛,他感慨世事无常,人心不古,目睹了人世间种种悲惨境况,于是他决定走一条救世救心的道路。这位著名的高僧,就是本文的主人翁慈运禅师。

    慈运禅师(1826——1910),俗姓朱,字隆根,讳灵慧,号皈依。湖南湘潭人。母亲郭氏生育三个儿子,慈运禅师排行第二。他在生活中很早就接触了宗教的传统思想,并受到宗教的传统情愫的影响,从小就显露出了特有灵性,尤其对佛教非常亲切,充满了信仰的感情。慈运禅师因家乡湘潭是山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少年时代的慈运禅师,为了养家糊口,只有外出贩卖粮米为生,经常往来于湘鄂之间。

    慈运禅师身材魁伟,膀大腰圆,力大过人,又有一身武艺。一天,他在洞庭湖上贩米的船遭遇强盗,强盗见到慈运禅师有着魁梧身材,并且又有一身武艺,要求并威胁他加入强盗团伙,却遭到了慈运禅师的严词拒绝。此时的强盗感到很震惊,不仅不生气,反而更敬重慈运禅师了,自此以后不再慈运禅师的米船了,反倒给了慈运禅师很多钱。所以后来,在洞庭湖上的水盗之间流传着:“那位朱老板是一位奇特的男子,以后大家要是遇到他,一定要谨慎,更不要加害于他。”

    道光二十四年(1844),慈运禅师已经是一位十八岁的青年人了,由于他的悲世悯人之情,决定出家修行,救度众生解脱苦难。慈运禅师首先到了广西桂林义宁县福田寺礼昌明长老为师,披剃出家,在福田寺虔修佛法,学经问道,精进不辍。两年后,道光二十六年(1846),慈运禅师在义宁县五竺寺野禅和尚坐下,求受具足大戒,求戒圆满后,慈运禅师开始踏上南参北访的参学之路,他的足迹遍布各大丛林,求教禅法,问道于诸位高僧,努力学习佛教教理,参悟佛法真要。

    道光三十年(1850),慈运禅师一直以来向往南海观音道场,他来到了浙江普陀山,专程朝礼观世音菩萨,了却了他多年的夙愿。朝礼观音道场毕,慈运禅师来到了宁波鄞县接待寺参学,并留在接待寺担任香灯一职。这一时期闹太平运动,当然寺院也未能幸免,僧人们都到外面避灾了,接待寺也就没人了,只有慈运禅师一人留在寺院,每天焚香礼佛,参禅打坐,诵经阅论,很是气度闲恬,而不为战乱增添烦恼。有一天,太平军来到接待寺,见偌大寺院只有慈运禅师一个人,就厉声诃斥慈运禅师:“所有僧人都跑了,你留在这里,难道就不怕我们把你杀了吗?”慈运禅师笑笑说:“出家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宁愿守护寺院被你们所杀,也不能舍寺求生!”太平军首领见慈运禅师是个义气修行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却将一面黄旗送给慈运禅师,让他把旗挂在寺门前地树上,这样其他的太平军就不会再来打扰了。接待寺因慈运禅师的智慧,而得以保存下来。当地其它寺院,则大都遭到焚烧被毁。

    太平军走了后,慈运禅师就迁居到永宁寺了,这座寺院更是破败不堪,香火萧条,佛事寥落。慈运禅师来后,自此晨钟暮鼓不断,礼佛诵经不辍,无论寒暑,参禅打坐从未间断,他的虔诚修为,感召了诸佛护佑,远近八方信众,争相传颂,赞叹慈运禅师的功德,前来亲近、皈依、供养,从此香火旺盛,道场兴隆。

    同治二年(1863),慈运禅师三十七岁,从永宁寺又移居到万寿寺。这又是一座更加破落凄惨的寺院。倾斜着的三间房屋,破椽败瓦,风雨不挡,令人心凉如冰。慈运禅师面对如此凄惨道场,内心坚定,以真虔修道之心感召四方,到处化缘,下决心一心修复寺院,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短短几年,一座全新庄严的道场,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被他那虔诚之心所感,对他更是敬重有加。

    同治九年(1870),四十四岁的慈运禅师,已经经历了各种锤炼,早已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四方学人、衲子等,纷纷前来投奔他的门下,依止慈运禅师修学佛法,依他为师精进参修。这一年,鄞县云龙寺两序大众,慕名礼请慈运禅师前去住持云龙寺,盛情难却,慈运禅师接受礼请。同时,慈运禅师接受了普恰皓公禅师法嗣,成为临济宗第三十九世正传弟子。同治十三年(1874),慈运禅师四十八岁,这一年又被太白天童寺礼请为住持。

    天童寺是宋代禅宗五山之一,又是清代四大丛林之一。宋代山上兴建景德禅寺,成为佛教禅宗曹洞宗的主要道场。南宋日本僧人道元禅师来中国求法,在天童寺依曹洞宗如净禅师学法,回日本后建立日本曹洞宗,天童寺因此被称为是日本曹洞宗祖庭。天童寺坐落于山凹之中,地势犹如“弥勒座座椅”。寺内殿堂庄严宏伟,环境洁净,占地广大。同治十三年一场大雨,天童寺遭水灾,寺院损失严重。慈运禅师临危担当重任,以一颗平常之心,不遗余力,以他个人的德行和天童寺的声誉与地位,发心重建修复古寺。他以身士卒,带领僧众重修殿堂,重新塑装佛像,整修水利,调配农植物。慈运禅师在重修寺院的同时,更注重弘法利生的佛事活动,倡导举行佛像开光,度僧出家,启建水陆道场等佛事。天童寺在他的住持下,很短时间内就恢复了往日兴盛。

    但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佛教,正值走向衰落,法运不济。佛教已是成为“超亡度鬼”的佛教了,僧人的文化不高,却以诵经礼忏,超度亡灵为主业。佛教那时在社会上的地位低下,同时又受到地方政府和一些有权有势的人欺压,天童寺也不例外,当地一些官员和个别人士,反对佛教,排挤佛教,不准天童寺进行正常佛事活动。佛事活动本来是中国佛教的传统,水陆法会经忏等是清末寺院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天童寺有数百僧众,每年又不断施粥赈灾,所有一切都要有一定经济支撑,一旦取消经忏佛事活动,寺院将无以为继,难以支撑,更谈不上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了。在此情况下,慈运禅师亲自出面,与当地一些官员据理力争,他以真理和事实,说服了那些人,政府将禁令收回,天童寺得以重启经忏和佛事活动,从尔保障了寺院正常收支。远近信众也能够满足进香拜佛的愿望。

    光绪三年(1877),慈运禅师拿出自己的单资,再次将万寿寺整修一新,光绪十六年(1890),慈运禅师应宁波七塔寺僧众礼请,前去住持管理寺务。当时的七塔寺,经历战乱,人事变迁,殿堂坍塌,法器遗失殆尽。值城里有一位医生周文学母子,虔诚信佛,看到七塔寺破毁,立志要重修寺院。周母每日五更起床沿街敲木鱼募化,周文学在旁边撑伞保护,为七塔寺重建,感人至深。因影响力有限,所募化无几,资金短缺,只见了两间小房,周母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慈运禅师有感于周氏母子之义举,决定重建七塔寺。慈运禅师以他道远德高的声望,使七塔寺迎来了重建希望。

    慈运禅师住持七塔寺后,鉴于寺院状况,慈运禅师百方集资,四处募化,开始了寺院正体的修复工作。慈运禅师不但解决了大众吃饭问题,有解决了僧众居住问题,然后依次修复了库房、禅堂、云水堂、钟楼各殿堂等,寺院逐渐具有一定规模,香火也日益旺盛。同时,慈运禅师更重视人才培养,佛法要靠人来弘扬,有了人才,才能更好地弘扬佛法。慈运禅师又制定了良好的寺院管理条约,更有效地管理寺院。在所有存在问题中,培养人才、健全寺院的管理制度,则是寺院恢复昌盛的主要因素,这些都在慈运禅师的住持下得到了完善和解决。

    七塔寺初具规模后,慈运禅师开始重塑佛像,因宁波离普陀山很近,那里信徒普遍信奉观音菩萨,为此慈运禅师又重塑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圣像。有以南岳祝圣寺五百罗汉为粉本,在观音殿周围塑造了五百罗汉像。接着修建了三圣殿,又塑了三圣圣像,佛像高二丈八尺,妙相庄严。至此,千年古刹,又得重辉。

    光绪十二年(1886),慈运禅师七十寿辰之际,慈运禅师在七塔寺开坛传授三坛大戒,前来求受具足者甚多,皈依者无数。慈运禅师深谙“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他认为佛教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必须取得统治者的支持,于是他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到北京,请朝廷颁发龙藏。朝廷念他忠心与复兴佛法、弘化一方,予以赞叹,除赐龙藏外,还敕赐“报恩寺”匾额。光绪十三年(1887),建立了藏经楼,将龙藏供奉其内。慈运禅师还重修了开山祖师心镜祖师塔。光绪十四年(1888),又建造了香积厨和铸造了一口重达一万八千斤的大钟,使七塔寺更加庄严肃穆。光绪三十二年(1906),慈运禅师八十寿诞之日,寺院两序大众为报答慈运禅师对常住的贡献,特开一堂寿戒,各地佛子沙弥纷纷前来受戒,凡受戒者发给衣钵用具等。

    经过二十余年的辛劳,七塔寺终于修复完工,千年古刹恢复了往日辉煌,甚至更加宏伟庄严。慈运禅师的心愿圆满,努力得到了四众敬仰。宣统二年(1910)八月二十九日,一生弘法忘躯的慈运禅师,于七塔寺示寂,世寿八十四个春秋,僧腊六十七夏。慈运禅师荼毗后,弟子们将他的灵骨舍利塔建在天童玲珑岩下。他的法嗣弟子等遍布全国各地,以及南洋、印度、日本、台湾等地。四明地区百余座寺院,大多都是他的门下住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十七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jw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