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的做特卖真的好吗?我们是如何让我们的品牌形象一步一步的往下拉,让我们的业绩一步一步往死胡同里走的?
以韩彩柜台为例:
第一阶段:韩彩柜台在我们百货已有7个年头,在2014年之前柜台都是以正价货品为主,新品8折,少部分货品5-6.5折,那个时候我们8折货品虽然没有5-6.5折货品卖的好,但是卖的也还算可以。那个时候韩彩柜台很少做特卖。那个时候有一位军人团购36件5折的货品,要我们优惠4.46折,我们不卖,我们一定要卖4.48折,那个时候业绩还算不错。
第二阶段:2014年11月份韩彩柜台做了一场特卖,效果很不错,柜台的业绩整体拉升了很多。特卖结束了以后,为了提升业绩,为了有更低的折扣引客入柜,柜台留了一部分3-3.8折的货品。后面时间长了,顾客有了比较,员工和顾客都以选购3-3.8折的货品为主,后面时间久了,员工跟厂家反馈说“5折及5折以上的货品不合适宁德的消费群,太贵了,顾客消费不起。”后面厂家加大了3-3.8折的铺货量,卖场一半以上的货品都是特卖货品。 在这一阶段我们忽视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我们自以为是的认为是顾客消费不起高价位的货品,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因为给了顾客选择(因为所有的消费者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因为长时间的特卖已经对顾客产生不了吸引力了)。第二,当我们的卖场特价品的陈列面大于正价货品的陈列面的时候,请问如果你是顾客,你的关注点会放在哪里?
第三阶段:再到后来,员工发现3-3.8折的货品也不怎么走的动了,于是厂家又调了很多的一口价货品(99元-129元货品来促进顾客消费),后来99-129的货品也走不动了,最后柜台出现了39-69元的特卖货品,单价越卖越低 ,柜台彻底变成了特卖场。 在这里我们忽视了一点,特卖、低价品只能带来短期的利益,对顾客而言只能有短期的新鲜感,而不是长久之计,长久的做只能把自己的路堵死。 一口价的货品价格够低了吧,为什么卖到了后面也走不动了呢?真的是价格问题吗?那为什么在前两年五折以上、甚至8折的货品都可以走得动而现在走不动呢?难道真的是这两年经济问题吗?
通过这个案例真的值得我们反思:
1.到底错在员工还是错在我们厂商呢?是员工卖不动高价位货品,还是厂家的政策、方向错了呢?
2.导购有优秀导购和普通导购的区别,优秀的导购员很少,需要靠我们去培养,而我们面临的大环境是百分之90%的导购都是属于普通的导购。大部分的导购都会有卖低价品的诉求,就好比好多顾客你给她再低的价格,她都觉得有点高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一味的去满足导购员卖低价品的诉求,这样做最终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的柜台变成特卖场,让自己的品牌形象越来越差。我们要做的是引导我们的导购员去卖正价货品,就好比导购要去引导顾客买正价货品一样。假设如果我们的柜台没有特价货品,那么正价货品是不是就是导购员和消费者唯一的选择呢?比如:报喜鸟。
3.当然并不是说柜台不能有特价品,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和把握特卖品在柜台的铺货量,宜少不宜多。
4.我们必须明确和清晰一点,顾客的消费习惯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员工的销售习惯也是我们培养出来的,我们要学会引导导购、引导顾客。
5.目前二楼欧特菲尔柜台和韩彩柜台的问题是一样的,缘易柜台索性我们发现的早,前段时间跟厂家反馈后,调走了一部分的特卖货品,今天黄总给了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缘易柜台有3杆一口价168元的货品,2杆終导268元的货品,剩下的是大部分5折及少部分6.5折的货品,黄总建议把特卖168-268的货品改成8折,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新品5-6.5折的货品更好看,特价调成8折形成价格差,顾客将更容易接受5-6.5折货品,带动新品销售。因为顾客在一个柜台一般不会选择最高折扣货品,会选择第二或第三折扣货品。我们唯一的局限就是自我设限,我们通常会一根筋一条路走到死,不懂的变通。
今天缘易柜台特价折扣的调整,得到周边柜台一致好评,觉得太有道理了。/::D/::D/::D感谢黄总受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