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伍麦琪作品】吹水

【伍麦琪作品】吹水

作者: 伍健洲 | 来源:发表于2017-05-06 00:05 被阅读0次

        吹水

           伍麦琪

      我身边有两个人去世了,像我的死党所说的那样,“我很怨恨”,他们分别是暑假君和初二君。只可惜我来不及去厚葬再搭个纪念馆纪念这两位值得广大刚踏入初三的学生纪念的名人,就回校上课了。

      我们在上这辈子第一节正式的化学课。

      老师是我们的美女新班主任,说今天不上新课,专门“吹水”。我们以为老师在跟我们进行拉家常说规矩打初三预防针等项目的“吹水”。

      结果,我们看到老师从从容容地在讲台上拿起准备已久的两根试管,试管里面各装了四分之一管清水,然后往里面各插入一根吸管。老师对大家说:“吹的时候要轻轻地慢慢地吹,别太用力。”

      然后,她就含着其中一根吸管,亲自往试管里“咕噜咕噜”地吹气。

      吹了没几下,就听见有人叫:“好专业哇!”

      全班狠狠地笑。

      可是老师居然没有反应。照样吹得旋律优美节奏流畅水花在试管里上下翻腾,许多泡泡从水底的管壁下出生然后冒到水面上去世还不带棺材。

      又吹了一会儿,有人问了一句:“水怎么还不溢出来?”

      老师再吹了几下,把试管举起来问我们:“有变化不?”

      “没——”

      “没?我继续吹。”

      又接着“咕噜咕噜”吹,我们发现管子里的水开始变白,才明白那是石灰水。

      “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

      “水变白了!”

      “那,这白得像牛奶一样的液体是什么?”

      “石——灰——水——”

      有人问老师:“老师这牛奶能喝吗?”然后被广大人民群众用唾沫四溅的嘴巴发出来的声波围殴了一顿,把他的心情揍得鼻青脸肿的,将他的脑筋抽得屁滚尿流。

      然后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关于澄清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变浑浊的N多知识。

      老师准备挑一个同学上来吹另外一管水,她看了看下面死睁着眼睛的同学们,发现N多人把手举得比教学楼还高,希望老师降大任于斯人也,先劳其嘴巴吐其废气锻炼其肺活量。老师的视线转向了坐在窗边的正转过身去说闲话的苏同学。然后苏同学幸运地被点名了。

      他上来吹另一支试管里的清水。我们凶恶地笑着看着苏同学吹水,苏同学弯腰驼背低头鼓起腮帮撮起小嘴大手跟捏着根烟似的捏着试管,像和煦的春风一样轻轻吹,可惜我没有看到试管里有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燕子归来百花齐放风筝满天飞的景象,结果给我们笑得他自己也忍不住了,一不小心太用力,管子里的水飞出了一大堆,溅得满手都是,讲台上还留了一滩。班上笑得更厉害了。他可怜巴巴地回头看着老师,老师很淡定,用唱催眠曲一样的语气,无奈地说:“继续吹,别太用力了。”

      苏同学只好继续吹,老师低头看着苏同学节奏悠扬地吹水,看他吹了一会儿,抬起头问大家:“有变化不?”

      “没——”

      “没就好,回去吧。”

      于是苏同学顶着大家混合着同情嘲笑讽刺看热闹兼看笑话的乱七八糟的目光,垂头丧气灰溜溜地挪回座位上去了。

      难道老师会告诉你们其实苏同学吹的那管水是自来水?

                初稿:2013年9月1日星期日

                修改:2013年9月2日星期一



    评点1:

      小作者通过自己的视觉和感受,叙写了第一节化学课的过程,流露出对化学老师的喜爱之情。情节看似普通,却为出乎意料,让人忍俊不禁:“吹水”以为是“胡扯”,却是本义的“把气吹到水里”。语言看似波澜不惊,实为活泼生动:写老师吹水的语言轻柔、细腻,准确;写苏同学吹水的语言生动、形象,辛辣。一边是同学们的热情高涨、亢奋激动,另一边是老师从容温柔、云淡风轻;苏同学的沮丧、迷惑,老师的“催眠曲一样的语气”……达到很好的对比和渲染作用,形成强烈的感观冲击。一位美丽温婉、优雅平和而又带有一丝孩子气的“狡猾”的老师形象跃然于纸上。(刘婉娴)


    评点2:

    吹与吸

    安徽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黄硕

      我印象里,麦琪写课堂里的故事不多,这次见到了。

      课堂里的故事,学生都怕写,一来确实因为无论是怎样活泼或死寂的课堂,上完以后再来回忆或复述,搁在谁都不喜欢,尤其是应试高压时代,早怕着呢。没办法。二来,怕走无数人走过的老路,无非是些师生交流提问回答,也无生机。麦琪无惧无畏,直面新学期第一课,并借“水”花四溅,把课堂记录得风生水起其乐融融。

      落笔就很有考虑。平淡,是麦琪决不干的。于是,她把逝去的暑假和初二比作“身边的两个人”。这个“人”还不像我们一般计较文字表达准确性的人那样给加个引号。这就惹得我这个平时喜欢舞点文弄些墨的人开始还被蒙在鼓里,以为真的死了两个朋友。看,这孩子,想象力多丰富多新奇,绝吧?

      毕竟要回归正题,麦琪这就带我们回到课堂。

      记的是一节化学课,我们与麦琪一样,都是第一次接触这节课。看小麦琪将奉献给我们什么花样。

      原来是“吹水”。

      “吹水”,在麦琪和我们读者的意识里,总归有些陌生,可能是儿时的吹泡泡游戏再现?或者如大家刚开始所默认的“胡扯”?都不是,是初三化学新课程里的一个正规的化学实验项目呢。

      按着一般学生的写作,这里很难写,无非是,今天上化学第一节课,老师教我们做实验,云云,没得写了,干瞪眼。可看麦琪,不动声色地带我们进入到她所设置的文字世界,像魔术变戏法般源源不断“拽”出了整整170个字节。她靠了什么?原原本本地还原课堂流程,简言之,无非是听、说、观察和感受。这就要做有心人,特别是不遗漏所谓的边角枝节,如第一节课,老师的着装打扮,自然是不会忽略的,这就有了“美女”判断,虽则有些流俗无新意了,但我们还是宁可信其真呢;这也就有了我们以为老师是带我们拉家常般“吹水”(即“胡扯”)的猜测;这就有了“试管里面各装了四分之一管清水”之细致准确的观察。这不就刺激了读者的感官,调动了读者的神经么。这些手段,在麦琪那里,早已运用纯熟,可在另一些同学那里,还是需要学习体悟和强化的哟。

      剩下的,是如法炮制。无非是实验过程中的师生对话以及课堂程序后段老师早有安排的学生重复演示。自然,每一处,麦琪还是要展示她非凡的描述和不动声色的评价功夫。像这里:

      吹了没几下,就听见有人叫:“好专业哇!”

      全班狠狠地笑。

      可是老师居然没有反应。

      面上的,全体学生的调皮;点上的,老师的从容平和,尽在目前。再如这里:

      又接着“咕噜咕噜”吹,我们发现管子里的水开始变白,才明白那是石灰水。

      “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

      “水变白了!”

      “那,这白得像牛奶一样的液体是什么?”

      “石——灰——水——”

      这段对话,把老师的实验教学理念和实践以及实验结果全都含蕴在对话之中,学生获得认知的过程和结果,全在所谓“渔”法之中,与所谓“鱼”法,高下立判。老师的授课技巧,一如麦琪写作,按部就班但清晰简洁,抓住要领,击中要害,深受欢迎。

      课堂后段,请同学上台重复演示实验,写得有变化。这是必要的,不然就会是我们所诟病的单调不堪。变化在重点写苏同学吹水的动作模样和效果,以及全班同学的嬉笑嘲讽,令全文在后半高潮继续,课堂气氛活跃度不减,一节高效有序的化学实验课自始至终。

      至此,化学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还要不要评出她是什么形象,我觉得已经没什么意思了,学生和读者,读了本文后一定都会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

      当然,读到麦琪的这篇文字,我自然还是忍不住夸示麦琪几句。

      她的想象力还是那么出色,繁重的课程也没有消磨她的灵气。像这个神奇而厚重的开头,我是第一次遇见这么类比的。

      她的隐喻还是那么强大。“好专业哇!”“老师这牛奶能喝吗?”,两个学生的“挑战”,老师都“居然没有反应”,显然是师生首次接触即格外谐调的折射。这老师掌控课堂的艺术了不起:老师我不给你搭台,看你唱出什么独角戏!

      她的文字整体架构,还是那么传统而又新奇。说传统,有两个意思,一是,她一如既往异常坚定地继承了记叙文字常用的顺序手法;二是,她坚持了自己的传统写作风格:善于组合不同语词比较及时恰当而又有文化内涵地描摹各种动作场景和人情物态,令自己的文字既充满盎然童趣,又发人深思。其实,这也是一种不断创新。

      古人云,文章结句当如撞钟,或清音有余,或戛然而止。本文结尾,属于那种欧·亨利式的,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苏同学“垂头丧气灰溜溜地”,更强化了这种集体的错误知觉。可结果,谁都会立马顿悟。实在高妙哉!这些个建立在广泛阅读体悟揣摩涵泳之上的语用功夫,即如老夫我,也自叹弗如,需要学到老的。

      麦琪“吹”了,其实,何止于此,麦琪也带我们“吸”了。


    评点3:

    《吹水》的写作语言之长短谈

    安徽淮南洞山中学 唐苇

      作者是学生,写的就是自己的生活,以学生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

      作者善于描写人物(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人),用很有个性的语言来描摹人物行为与心理活动,并很巧妙地将写作者自己的感受附着在对人物的描写中,以自己的感受来丰富人物的形象。

      作者把自己及同龄人作为表现的对象,描绘出了当代学生天真浪漫的样子,表现出他们独特的个性,比如“全班狠狠地笑”“死睁着眼睛”“把手举得比天花板还高”,这些描写很具有想象力,语言俏皮,描写的对象与所使用的语言都表现了很强的“个性”。作者是用自己的思维在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在描写,写自己熟悉的事物,所谓写作的“真情实感”,写作的“真实”应该是这样的。

      文章在描写上不乏精妙之处,比如写老师,“她就含着其中一根吸管,亲自往试管里‘咕噜咕噜’地吹气”。这是正面描写,有形有声,声形兼备。而“吹得旋律优美节奏流畅水花在试管里上下翻腾”则是侧面描写,观察细致,描写生动,此句与前面老师“居然”对“全班狠狠地笑”没反应相配合,表现了老师控制课堂的高专业水平和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也表达“我”的惊讶与钦佩,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写作者自己的感受附着在对人物的描写中,以自己的感受来丰富人物的形象”最好表现。

      上面说到“个性化语言”,我们要求学生写作要有自己的东西,语言要个性化。所谓“个性化语言”,指体现写作者自身言说特点的语言,包括词语的运用、语句呈现的方式以及表达的习惯等。“个性化语言”要求符合写作者的身份,比如本文作者是少年学生,她的语言很“俏皮”,相当的个性化。但从写作而言,语言还要有一定的规范,“个性化”应当建立在规范化的基础之上,准确的传达信息就是语言规范化要求之一。

      本文中有些语言在“个性化”方面过犹不及。比如文章中“只可惜我来不及去安葬这两位值得广大刚踏入初三的学生纪念的名人”“我们以为老师在跟我们进行拉家常说规矩打初三预防针等项目的吹水”“于是苏同学顶着大家混合着同情嘲笑讽刺看热闹兼看笑话的乱七八糟的目光”“许多泡泡从水底的管壁下出生然后冒到水面上去世还不带棺材”这些长句,作者是想“俏皮”些,但拖泥带水,滞涩不畅,表达不顺,没有“全班狠狠地笑”这样的表达痛快淋漓。

      少年写者,喜好想象,这是好的,但在写作时也要注意语言的美感,运用想象,修饰描写时要考虑语言与文章情调的吻合。比如,“我身边有两个人去世了……只可惜我来不及去安葬……”“……去世还不带棺材”“把他的心情揍得鼻青脸肿的,将他的脑筋抽得屁滚尿流”,想象倒是很丰富的,但“用力过猛”,只想着尽力地夸饰,却忘了准确的表达才是写作的目的,结果过犹不及,使得语言由于拖沓而表达不畅,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美感,相比之下,“苏同学弯腰驼背低头,鼓起腮帮撮起小嘴手捏着试管,像春风一样轻轻吹”这样的语言就很有色彩,趣味形象兼得。可见,作者在语言运用上对“生动”的理解不太准确。“油滑”未必真的“生动”,富于想象,有声有色,准确精致才是“生动”。

      以上所谈优劣,是否为作者主观使之,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写作实践,发现问题,提高写作的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伍麦琪作品】吹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qe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