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

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 小镭Ra | 来源:发表于2018-01-09 16:29 被阅读104次

    《如何阅读一本书》豆瓣链接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主动的阅读

    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读者比另一个读者更主动一些,他在阅读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一些,收获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听众或读者的“接收”,应该像是棒球赛中的捕手才对。 捕手在接球时所发挥的主动是跟投手或打击手一样的。写作与阅读的东西就像那只球一样,是被主动、有活力的双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开始,另一方终结的。

    在任何案例中,成功的沟通都发生于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刚好被读者掌握住了。作者的技巧与读者的技巧融合起来,便达到共同的终点。

    阅读的目标:

    1. 为获得资讯而读

    2. 为求得理解而读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种类是不同的,而层次是包含的,所以此处使用“层次”而非“种类”。

    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高的层次也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特性。

    第一层次 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

    该阅读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

    该层次要解决的问题是——识字,弄明白文字符号在写什么。

    提问:

    • 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层次 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

    该层次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从表面去观察一本书,抓出它的重点。

    提问:

    • 这本书在谈什么?
    • 这本书的架构如何?
    • 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

    第三层次 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

    一个分析型的阅读者一定会对自己所读的东西提出许多有系统的问题。

    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分析阅读用于追寻理解而非获取资讯。

    第四层次 主题阅读(synoptical reading)

    读很多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学习阅读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

    阅读准备阶段(reading readiness)。

    该阶段包括了几种不同的学习阅读的准备工作:

    • 身体方面的准备
      包括良好的视力与听力。
    • 智力方面的准备
      要有起码的认知能力,以便孩子能吸收与记住一个字,与组成这个字的字母。
    • 语言上的准备
      包括口齿清晰,能说出一些正确的句子。
    • 个人的准备
      包括能与其他孩童一起学习的能力,保持注意力,服从等等。
    第二个阶段

    孩子会学习读一些简单的读物。在美国,阅读的开始是一些看图识字。

    第一年结束时,基本上会认识三百到四百个字。这个时期会介绍一些基本的技巧,像字句的使用,词句的含意,字句的发音等等。这个阶段要结束时,小学生应该就能自己阅读简单的书,而且很喜欢阅读了。

    懂得发现一些符号的意义,是人类所表现出的最惊人的聪明技巧,而大多数人在七岁以前就已经表现出来这样的智能了。

    第三个阶段

    快速建立字汇的能力,所用的方法是从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揭发”不熟悉的字眼。

    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学会不同目标与不同领域的阅读祛,像科学、社会学、语言艺术等等。他们学习到除了在学校之外,阅读还是一项可以自己来做的事—他们可以因为好玩、满足好奇心,或只是要“扩大视野”而阅读。

    第四个阶段

    精练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

    学生开始能消化他的阅读经验—从一本书所提出来的一个观点转化到另一个观点,在同一个主题上,对不同的作者所提出来的观点作比较。这是阅读的成熟阶段,应该是一个青少年就该达到的境界。

    显然孩子们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是其中有一个失败的原因却不常被注意到——过分强调阅读的准备阶段,过分注重教导孩子初步阅读的方法,往往意味着其他更高层次的阅读可能遭到忽视。

    阅读的阶段与层次

    只有当一个孩子精通了基础阅读的四个阶段,才是他准备好往更高层次的阅读迈进的时候。只有当他能自己阅读时,才能够自己开始学习。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变成一个真正优秀的阅读者。

    阅读与民主教育的理念

    我们的历史一直强调,无限制的受教育机会是一个社会能提供给人民最有价值的服务—或说得正确一点,只有当一个人的自我期许,能力与需要受限制时,教育机会才会受到限制。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才算是真正进人阅读的层次。除非你能精通基础阅读,否则你没法进入检视阅读的层次。

    一个人如果不够灵活,不能够集中精神来阅读,就没法进行检视阅读。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侦探,在找寻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随时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让一切状况清楚。

    检视阅读的第一种步骤 “略读”(skim)或“粗读”(pre-read)

    目的是要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就算你决定了不再多花时间仔细阅读这本书,略读也能告诉你许多跟这本书有关的事。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张是什么了,或是他到底写的是怎样的一本书。你花在略读这本书上的时间绝没有浪费。

    建议:

    1. 先看书名页和序,特别要注意副标题、说明和宗旨
      这可以使你对这本书的主题形成概念。
    2. 研究目录页
      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就像在出发前看行程单和地图。
    3. 检阅索引
      快速评估这本书涵盖的议题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
    4. 读书衣及出版社的介绍
      如果宣传文案什么重点也没写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不过,这也有助于你对这本书多一点了解,或许这本书根本没什么重要的东西可谈—而这也正是他们宣传文案一无可取的原因。
    5. 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如果这些篇章有摘要说明,则应仔细阅读。
    6. 翻阅
      把书打开来,随便翻阅,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很少有作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而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的。

    分析性的纲要目录衰败的原因:
    一般人似乎不再像以前一样喜欢阅读目录纲要了。同时,比起一本目录完全开诚布公的书,出版商也觉得越少揭露内容纲要,对读者越有吸引力。至于阅读者,他们觉得,一本书的章节标题有几分神秘性会更有吸引力—他们会想要阅读这本书以发现那些章节到底写了些什么。

    检视阅读的第二种步骤 粗浅的阅读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先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

    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会获得极大的快乐。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着要一幕一幕地念、一个生字接一个生字地查、一个学者注脚接一个注脚地读。这种快乐就被破坏了。结果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等他们读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也无法洞察全剧的意义了。与其强迫他们接受这种装模作样的做学问的读法,不如鼓励他们一次读完全剧,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快速阅读中所获得的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算是做好接下来仔细又专心研究这个剧本的准备。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可以准备再学一点新的东西了。

    阅读的速度

    依照读物的性质与复杂程度,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

    逗留与倒退

    要矫正人们阅读时的“逗留”、“倒退”这些使阅读速度慢下来的习惯。一旦矫正,人们就能跟着脑部运作的快速度来阅读,而不是跟着眼部的慢动作来阅读。我们的头脑跟眼睛不一样,并不需要一次只“读”一个字或一个句子,它可以在“一瞥”之间掌握住一个句子或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足够的资讯。

    训练方法: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理解的问题

    一旦你能跟随自己的手指时,就很难打磕睡或做白日梦、胡思乱想。

    速读的问题出在理解力上,这里所谓的理解力是超越基础阅读层次以上的理解力,也是造成问题的根源。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在阅读的时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阅读目标是什么。

    许多人尽管可以区分出阅读的获益(理解力的增进)与取乐(娱乐或满足好奇心)之不同,最后仍然无法完成他们的阅读目标。就算他们知道那本书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阅读,还是失败。原因就在他们不知道如何做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如何将精神集中在他们所做的事情上,而不会一无所获。

    主动阅读的核心

    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与无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之间有天壤之别的原因就在于此,后者提不出问题,当然也得不到答案。

    提出问题,并且试着去回答问题。如此训练而来的能力,就是阅读的艺术。

    小镭:精进的关键在于问题驱动。提出问题,并试图找到答案。

    一定要提出的四个主要问题: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3.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4.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你必须能够以自己的判断来掌握这本书的整体或部分道理与意义,才算真正完成了阅读。

    要保持主动的阅读,不只是要有做的意愿,还要有技巧。

    人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打磕睡,并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努力。
    并不是起身本身在让你疲倦,而是因为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厌倦。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

    阅读时在书上做笔记的重要性:

    1. 可以保持清醒
    2. 思考倾向于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如若无法表达则说明不知道在想什么
    3. 写下感想有助于读者记住作者的思想

    了解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学生必须向自己提问题,也要向老师提问题。一旦他了解老师的说法后,还要能够跟老师争辩。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阅读的层次决定了做笔记的方式。

    检视阅读的笔记是结构笔记(structural note-making)。关注的是:

    • 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 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
    • 作者发展观点或陈述他对主题的理解所采用的整体架构是什么?

    分析阅读的笔记是概念笔记(conceptual note-making)。
    概念笔记关注一本书的准确性与意义的问题,关注作者的观点,以及阐述自己的观点。

    主题阅读的笔记是辩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 making)。
    辩证笔记是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这是场由读者组织的、许多作者所共同参与的讨论。

    培养阅读的习惯

    所谓艺术或技巧,只属于那个能养成习惯,而且能依照规则来运作的人。这也是艺术家或任何领域的工匠与众不同之处。要养成习惯,除了不断地运作练习之外,别无他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实际去做中学习到如何去做的道理。

    小镭:《黑客与画家》关于创作者的思考与本书相似。

    知道一项艺术的规则,跟养成习惯是不同的。我们谈到一个有技术的人时,并不是在说他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经养成去做那件事的习惯了。艺术就跟其他有规则可循的事一样,是可以学习、运作的。就跟养成其他事情的习惯一样,只要照着规则练习,就可以培养出习惯来。

    小镭:《代码整洁之道》:能分辨整洁代码不等于会写整洁代码。

    由许多规则中养成一个习惯

    阅读就跟滑雪一样,除非你对每一个步骤都很熟练之后,你才能将所有不同的步骤连结起来,变成一个复杂却和谐的动作。你无法压缩其中不同的部分,好让不同的步骤立刻紧密连结起来。你在做这件事时,每一个分开来的步骤都需要你全神贯注地去做。

    规则的多样化,意味着要养成一个习惯的复杂度,而非表示要形成许多个不同的习惯。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书籍分类的重要性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以及这个种类的书到底是在谈些什么。该规则特别适合用来阅读非小说,论说性的书。

    论说性的书的主要目的是传达知识。如果书的主要内容是由一些观点、理论、假设、推断所组成,并且作者多少表示了这些主张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那它就是一本论说性(expository)的书。

    实用性 VS 理论性

    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我们可能不同意作者的说法,但是我们的不同意并不能将这类书改变为非实用的书。

    质疑某件事的有效性是理论,而质疑任何事的目的,却是实用。

    在书籍分类上,你要有怀疑心,你要学习去怀疑一切。你会发现很多作者分不清理论与实用的区别,会发现一本书有一部分是这一类,另一部分却是别一类,会发现作者是如何面对他要处理的问题。

    书本所要传达的知识不同,对读者的指导方式也会不同。如果读者要跟随这些书本的指导,那就应该学习以适当的态度来阅读不同的书。如同学习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任何一本值得读的书,都会有一个整体性与组织架构。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尽量简短地说出整本书的内容是什么。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规则: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如果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没有有机的关联,一定不会形成一个整体。说得严格一点,根本不会有整体,只是一个集合体而已。这就像是一堆砖头,跟一栋由砖头建造起来的房子是有区别的。而一栋单一的房子,与一整组的房子也不相同。

    就像一栋房子多少可以居住一样,一本书多少也可以阅读一下。可读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达到了建筑学上最完整的整体架构。最好的书都有最睿智的架构。

    小镭:编程和写作都喜欢用建筑来比喻。

    一位好的作者会经常想要帮助你整理出他书中的重点。但读者要小心,不要把书中提供的那些重点摘要当作是绝对又惟一的说明。

    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

    一个作品应该有整体感,清楚明白,前后连贯。这是优秀写作的基本准则。

    小镭:与《全景探秘游戏设计艺术》中强调的强化游戏主题相似。

    分析阅读的第四个规则: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一本书的作者在开始写作时,都是有一个问题或一连串的问题,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一个答案,或许多答案。

    意图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你认为自己可以从作者所写的作品中看透他的内心。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

    分析阅读的第一至第四个规则构成了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除非读者与作者能找出共通的词义,否则想要把知识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词义(term)是可供沟通的知识的基本要素。

    “沟通”(communication)的字根来自“共通”(common)。

    分析阅读的第五个规则: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要注意到这个规则共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找出重要单字,那些举足轻重的单字。第二部分是确认这些单字在使用时的最精确的意义。

    每一种具备诠释能力的阅读都包含两个步骤:文法面向与逻辑面向。

    文法面向是处理单字的,逻辑面向是处理词义的。

    找出共通词义的重点是找出关键字,那些作者开诚布公地强调的字,那些让你头痛的字。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主旨是一种声明,是作者在表达他对某件事的判断。

    句子与段落是文法的单位、语言的单位。主旨与论述是逻辑的单位,也就是思想与知识的单位。

    分析阅读的第六个规则: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分析阅读的第七个规则: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你就要去架构出来。

    从一个读者的观点来看,对你重要的句子就是一些需要花一点努力来诠释的句子,因为你第一眼看到这些句子时并不能完全理解。

    “口语主义”(verbalism)的弊端,可以说是一种使用文字,没有体会其中的思想传达,或没有注意到其中意指的经验的坏习惯。那只是在玩弄文字。不肯用分析阅读的人,最容易犯玩弄文字的毛病。这些读者从来就没法超越文字本身,他们只能记忆与背诵所读的东西而已。现代教育家所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违反了教育的艺术,他们只想要背诵文字,最后却适得其反。

    “论述”是一系列先后有序,其中某些还带有提出例证与理由作用的主旨。如同“意思”之于文字,“主旨”之于句子,“论述”这个逻辑单位也不会只限定于某种写作单位里。一个论述可能用一个复杂的句子就能说明。可能用一个段落中的某一组句子来说明。可能等于一个段落,但又有可能等于好几个段落。

    欧几里得、伽利略、牛顿(以几何学或数学方式写作的作者)就很接近这样的想法:一个段落就是一个论述。

    小镭:在整洁代码中,一个方法只做一件事。

    一本好书在论述进行时会随时作摘要整理。如果作者在一章的结尾为你作摘要整理,或是摘在某个精心设计的部分,你就要回顾一下刚才看的文章,找出他作摘要的句子是什么。

    归纳法是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证明某种共通的概念。演绎法是以连串的通则来证明更进一步的共通概念。

    分析阅读的第八个规则:找出作者的解答。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

    分析阅读的第五至第八个规则构成了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教学与受教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而一个作者能深思熟虑地写作的技巧,和一个读者能深思熟虑地掌握这本书的技巧之间,也有同样的互惠关系。

    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他对于作者所讨论的问题,会努力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要能受教必须先完全听懂老师的话,而且在批评以前要能完全了解。

    当你有自己的主见时,那就是你的主张,不是作者的主张了。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作判断,那你就是在做奴隶,不是自由的人了。

    除非你听清楚了,也确定自己了解了,否则就不要回话。除非你真的很满意自己完成的前两个阅读阶段,否则不会感觉到可以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当你做到这些事时,你才有批评的权力,也有责任这么做。

    分析阅读的第九个规则: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上述三种意见代表了所有的评论立场。

    不要误以为评论就是要不同意对方的说法,这是非常普遍的误解。同意对方说法,与不同意对方说法都一样要花心力来作判断的。同意或不同意都有可能对,也都有可能不对。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无礼。

    人们经常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说些什么,却毫不迟疑地批评起作者来。他们不但对自己不懂的东西表示反对意见,更糟的是,就算他们同意作者的观点,也无法用自己的话说出个道理来。他们的讨论,跟他们的阅读一样,都只是些文字游戏而已。由于他们缺乏理解,无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就都毫无意义,而且无知。就算是暂缓评论,如果对自己暂缓评论的内容是些什么并不明所以的话,这种暂缓的立场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明。

    分析阅读的第十个规则: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如果你知道或怀疑自己是错的,就没有必要去赢得那场争辩。

    大多数人会以赢得辩论为目标,却没想到要学习的是真理。

    人们确实会同意、也会不同意的两个事实,来自人类复杂的天性。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类表达同意的力量泉源。人类的兽性与理性中不完美的部分,则是造成许多不同意的原因。人是情绪与偏见的动物。他们必须用来沟通的语言是不完美的媒介,被情绪遮盖着,被个人的喜好渲染着,被不恰当的思想穿梭着。不过在人是理性的程度之内,这些理解上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从误解而产生的不同意见只是外表的,是可以更正的。

    许多人并不认为争议是教导与受教的一个过程。他们认为任何事都只是一个观点问题。我有我的观点,你也有你的,我们对自己的观点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就像我们对自己的财产也有同样的权利。如果沟通是为了增进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沟通是不会有收获的。

    分析阅读的第十一个规则: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如果一个作者的主旨没有理论基础,就可以看作是作者个人的意见。一个读者如果不能区别出知识的理论说明与个人观点的阐述,那他就无法从阅读中学到东西。他感兴趣的顶多只是作者个人,把这本书当作是个人传记来读而已。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要作到理想化的辩论就必须满足以下三种条件:
    第一点,因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动物的一面,所以在争辩时就要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或是在当场引发的脾气。否则你的争论会流于情绪化,而不是在说理了。
    第二点,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你要知道你的偏见是什么—这也是你的预先评断。否则你就不容易接受对手也有不同假设的权利。
    第三点,派别之争几乎难以避免地会造成一些盲点,要化解这些盲点,应尽力尝试不偏不倚,从对方的立场来着想。否则你的反对意见会更像是争吵,而不是文明的意见交流。

    在读者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说明。

    分析阅读的第十二个规则:赞同或反对作者的4个依据:

    1. 你的知识不足(uninformed)
      作者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
    2. 你的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
      作者的理念不正确。
    3. 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作者的推论荒谬。
      荒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缺乏连贯,也就是结论冒出来了,却跟前面所说的理论连不起来。另一种是事件变化的前后不一致,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两件事是前后矛盾的。
    4. 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读者不能任意使用这些评论。要作这样评论的读者,除了要能精确地指认作者的问题之外,还要能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论点才行。他要为自己所说的话提出理由来。

    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

    霍布斯: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如果读者精通自己所阅读的书,他们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敌。他们有权被称作权威人士。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

    分析阅读的第九至第十二个规则构成了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内在阅读(intrinsic reading):仅阅读书籍本身,而不借助参考其他书籍。

    外在阅读(extrinsic reading):借助其他一些书籍来阅读一本书。

    在你找寻外力帮助之前,最好能自己一个人阅读。如果你经常这么做,最后你会发现越来越不需要外界的助力了。

    外在的辅助来源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1. 相关经验
    2. 其他的书
    3. 导读与摘要
    4. 工具书

    相关经验

    一般的经验并不一定要每个人都有才叫一般,它指的是人类共通的经验。特殊经验则需要主动地去寻找。
    一般经验在一方面与阅读小说有关,另一方面与阅读哲学书籍有关。
    特殊经验主要是与阅读科学性作品有关。
    阅读历史作品,同时与一般经验及特殊经验都有关,因为历史掺杂着虚构与科学的部分。

    要怎样才能知道你是否适当地运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你读懂一本书呢?最确定的测验方式就是问问你自己:在你觉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点上,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来?

    其他的书

    相关的书籍能提供一个大型的网路脉络,以帮助你诠释你正在阅读的书。

    一般人总是抱着热忱想要阅读巨著,但是当他绝望地感觉到自己无法理解这本书时,热忱很快便消退了。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好好地阅读一本书。但还不只如此,还有另一个原因: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能够读懂自己所挑选的第一本书,用不着再读其他相关的著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关联,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这都是不该忽略的事。后人的作品总是受到前人的影响。如果你先读前一位的作品,他可能会帮助你了解后人的作品。阅读彼此相关的书籍,依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来读,对你了解最后写的作品有很大帮助。这就是外在辅助阅读的基本常识与规则。

    导读(commentary)与摘要(abstract)

    要尽量少用导读与摘要:

    1. 一本书的导读并不一定都是对的。
    2. 就算导读写对了,可能也不完整。

    建议:除非你看完了一本书,否则不要看某个人的导读,它会限制你对一本书的理解。

    要正确地运用这些导读,必须先尽力读完一本书,然后还有些问题在干扰着你时,你才运用这些导读来解答问题。如果你先读了这些导读,可能会让你对这本书产生曲解。你会只想看那些学者或批评家提出的重点,而无法看到可能同样重要的其他论点。

    工具书

    运用工具书前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知识:

    1. 你想要知道些什么
    2. 你要知道自己问的是哪一类的问题,而哪一类的工具书是回答这类问题的
    3. 你必须要知道这本工具书是怎么组织的
    4. 你必须知道你想要找的是什么,在哪一种工具书中能找到这样的东西
    字典

    字典是关于字的一本书,而不是关于事的一本书。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待文字:

    1. 文字是物质的—可以写成字,也可以说出声音
    2. 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
    3. 文字是有意义的符号
    4. 文字是约定俗成的
    百科全书

    事实:

    1. 事实是一种说法(proposition)
      说明一个事实时,会用一组文字来表达。为了全盘地了解知识,你必须知道事实的意义——这个意义又如何影响到你在找寻的真理。如果你知道的只是事实本身,表示你了解的并不多。
    2. 事实是一种“真实”的说法("True" proposition)
      事实不是观点。
    3. 事实是真相的反映
      事实可以是资讯,也可以是不受怀疑的推论。
    4. 事实是某种程度上的约定俗成,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某个时代的事实,到了另一个时代却不是事实了。原始人可能不同意科学家所认为的原子核微粒的事实,科学家可能也不同意原始人所说的法术仪式的事实。

    百科全书不是追求知识最理想的途径,它的启发性也是有限的。知识的理解需要很多相关条件,这是百科全书所不具备的。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一本理论性的作品可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但是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实际的问题只能靠行动来解决。

    两种实用性的书:

    1. 说明规则
    2. 阐述形成规则的原理

    在评断一本理论性的书时,读者必须观察他自己与作者之间的原理与假设的一致性或差异性。在评断一本实用性的书时,所有的事都与结果及目标有关。

    阅读任何一种实用书时,一定要问自己两个主要的问题:

    1. 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2. 作者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每一本实用的书中都混杂着雄辩或宣传,因为一个人必须要先被说服,才可以采取特定的思想与行动。若不想被宣传所困惑,就得了解宣传的内容是什么。难以察觉的隐藏式雄辩是最狡猾的,那会直接打动你的心,而不经过你的头脑。宣传的影响力是很神秘的,事后你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那样感觉与思考。

    因实用性书中混杂着雄辩,作者的“性格”就很重要。为了要了解与评断实用性书籍(如一本道德的论述、政治论文或经济论著),你就要了解一点作者的人格、生活与时代背景。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像文学

    评论式的阅读依赖一个人对一本书的全盘了解。这些说不出他们喜欢小说的理由的人,可能只是阅读了表象,而没有深入内里。

    想像文学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而非教育。以娱乐为主的读物比教育为主的读物容易讨好,但要知道为什么能讨好则比较困难。要分析美丽,比美丽本身困难多了。

    不要抗拒想像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

    并不是说想像文学永远或基本上是逃避现实的,不过就算我们真的要逃避现实,也应该逃避到一个更深沉、或更伟大的真实里。这是我们内在的真实世界,我们独特的世界观。发现这个真相让我们快乐。这个经验会深深满足我们平时未曾接触的部分自我。总之,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

    不要在想像文学中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那是逻辑的,不是诗的,二者完全不同。

    我们可以从小说在我们想像中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在这样的状况下,诗与故事能带给我们愉悦,同时也能教育我们。论说性作品是教导我们基本的原理,而想像文学则藉由创造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的经验,教导我们衍生的意义。为了从这样的书中学习,我们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为了从哲学与科学的书中学习,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他们的思想。

    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

    对一个好故事来说,所谓“真理”就是一种写实,一种内在可能性,或与真实的神似。那一定要像个故事,但用不着像在做研究或实验一样来形容生活的事实或社会的真相。我们阅读小说时,我们想要的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只要确实可能在小说家笔下所创造,再经过我们内心重新创造的世界中发生,就够了。

    阅读想像文学的一般规则

    1. 你必须将想像文学作品分类
      写作上的差异,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
    2. 你要能抓住整本书的大意
      你能不能掌握这一点,要看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说明整本书的大意。
    3. 你不仅要能将整本书简化为大意,还要能发现整本书各个部分是如何架构起来的

    阅读小说的诠释规则:

    1. 小说的要素是插曲、事件、角色与他们的思想、言语、感觉及行动。
    2. 共识与主旨有关。小说的要素与整个表现的场景或背景有关。
    3. 论说性作品需要读者找出共识与主旨之后,然后分析其推论,小说也类似。
      阅读小说时类似指导你找出作者主旨的规则,可以说明如下:在这个想像的世界中宾至如归。知道一切事件的进行,就像你亲临现场,身历其境。变成其中的一个成员,愿意与其中的角色做朋友,运用同情心与洞察力参与事件的发生,就像你会为朋友的遭遇所做的事一样。情节的披露(如同论述或推论)是动态的联系。亚里士多德说情节是一个故事的灵魂。

    小说的阅读批评规则

    在你衷心感激作者试着为你创造的经验之前,不要批评一本想像的作品。

    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在《小说的艺术》(TheArt of Fiction)中曾说道:“我们要接纳作者的主题、想法与前提。我们所能批评的只是他所创造出来的结果。”

    对于小说,我们不该反对或赞成,而是喜欢或不喜欢。

    我们在批评论说性作品时,关心的是他们所陈述的事实。在批评唯美文学时,就像字义所形容的,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它的美丽。

    在你说自己喜欢或不喜欢一本文学作品之前,首先你要能真正努力过并欣赏作者才行。所谓欣赏,指的是欣赏作者借着你的情绪与想像力,为你创造的一个世界。

    要完成批评这件事,你要客观地指出书中某些事件造成你的反感。你不只要能说明你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还要能表达出这本书中哪些地方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并说明理由才行。

    你越能明白指出诗或小说带给你喜悦的原因,你就越了解这本书的优点是什么。你会慢慢建立起批评的标准,你也会发现许多跟你有同样品味的人与你一起分享你的论点。你还可能会发现一件我们相信如此的事:懂得阅读方法的人,文学品味都很高。


    第十五章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怀特(E. B. White)曾经说过:“暴君并不怕唠叨的作家宣扬自由的思想——他害怕一个醉酒的诗人说了一个笑话,吸引了全民的注意力。”

    阅读故事与小说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采取实际的行动。想像文学可以引导出行动,但却并非必要,因为它们属于纯艺术的领域。
    所谓“纯”艺术,并不是因为“精致”或“完美”,而是因为作品本身就是一个结束,不再与其他的影响有关。就如同爱默生所说的,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惟一理由。
    要把这些文学作品读通,你惟一要做的事就是去感受与体验。

    如何阅读故事书

    第一个建议: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最重要的是要让想像的作品在你身上发生作用。这也就是说,让角色进入你的心灵之中。

    故事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在生命中,我们不可能期望了解每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都看清楚。但是,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我们便了解为什么了。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全部看完之后再回顾一下,就会了解事件的关联与活动的前后顺序了。

    我们会满意莎士比亚或托尔斯泰的作品,部分原因是他们在一定的时间里讲完了故事,而我们的需求也不过如此。

    小说能满足我们潜意识或意识中许多的需要。

    关于一个坏故事最惹人厌的一点是:一个人受奖励或惩罚一点都不合情合理。真正会说故事的人不会在这一点上出错。

    在批评小说时,我们要小心区别这两种作品的差异:一种是满足我们个人特殊潜意识需求的小说,另一种则是满足大多数人潜意识需求的小说。

    五本经典著作:

    • 《伊里亚特》
    • 《奥德赛》
    • 《埃涅阿斯纪》
    • 《神曲》
    • 《失乐园》
    • 《圣经》

    如何阅读抒情诗

    一首好诗可以用心研读,一读再读,并在你一生当中不断地想起这首诗。你会在诗中不断地找到新点子、新的乐趣与启示,对你自己及这个世界产生新的想法。

    第一个规则:不论你觉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不要停。

    第二个规则:重读一遍——大声读出来。


    第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

    修昔底德说过,他写历史的原因是:希望经由他所观察到的错误,以及他个人受到的灾难与国家所受到的苦楚,将来的人们不会重蹈覆辙。他所描述的人们犯下的错误,不只对他个人或希腊有意义,对整个人类来说更有意义。但今天人们仍旧不断重复地犯错。

    阅读历史的两个要点是:

    1. 对你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
    2. 阅读历史时,不只要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之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行动的原因。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过去所做的事,也经常引导我们作改变,尝试表现出更好的自我。

    传记的类型:

    • “定案本”(definitive)传记
      是对一个人的一生作详尽完整的学术性报告,这个人重要到够得上写这种完结篇的传记。定案本的传记绝不能用来写活着的人。
    • “授权本”(authorized)传记
      通常是由继承人,或是某个重要人物的朋友来负责的。因为他们的写作态度很小心,因此这个人所犯的错,或是达到的成就都会经过润饰。
    • 一般传记
      介于定案本与授权本之间的传记。

    从来就没有人能让自己完全摆脱自己的作品。蒙田说过:“并不是我在塑造我的作品,而是我的作品在塑造我。一本书与作者是合而为一的,与自我密切相关,也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他还说:“任何人都能从我的书中认识我,也从我身上认识我的书。”这不只对蒙田如此,惠特曼谈到他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时说:“这不只是一本书,接触到这本书时,也就是接触到一个生命。”

    我们也无法确定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是事实。


    第十七章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萧伯纳:“有能力的人,就去做。没有能力的人,就去教。”

    透过怀疑的训练,而释放出一个自由开放的心灵。

    科学的客观不在于没有最初的偏见,而在于坦白承认。

    科学基本上是归纳法,基本的论述也就是经由研究查证,建立出来的一个通则—可能是经由实验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案例,也可能是长期观察所收集到的一连串案例。还有另外一些论述是运用演绎法来推论的。

    任何人想要了解科学的历史,除了阅读经典作品外,还要能自己做实验,以熟悉书中所谈到的关系重大的实验。经典实验就跟经典作品一样,如果你能亲眼目睹,亲自动手做出伟大科学家所形容的实验,那也是他获得内心洞察力的来源,那么对于这本科学经典巨著,你就会有更深人的理解。

    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我们可以像学习自己的语言一样学习它。在学习自己的语言时,我们要学两次:第一次是学习如何说话,第二次是学习如何阅读。幸运的是,数学只需要学一次,因为它完全是书写的语言。


    第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书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哲学来自怀疑。那必然是从孩提时代就开始的疑问,只是大多数人的疑惑也就止于孩提时代。

    成人并没有失去好奇心,好奇心似乎是人类的天生特质,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在性质上有了转化。他们想要知道事情是否如此,而非为什么如此。

    不知是什么原因,成人便失去了孩提时代原本就有的好奇心。或许是因为学校教育使头脑僵化了—死背的学习负荷是主因,尽管其中有大部分或许是必要的。另一个更可能的原因是父母的错。就算有答案,我们也常告诉孩子说没有答案,或是要他们不要再问问题了。

    人类的好问从来没有被扼杀过,但却很快地降格为大部分大学生所提的问题—他们就像接下来要变成的成人一样,只会问一些资讯而已。

    最伟大的哲学家所提出来的深刻问题,正是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能够保留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又能成熟地了解到保留这些问题的意义,确实是非常稀有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也才可能对我们的思想有重大的贡献。

    他们之所以与你不同,就在他们的思想极为缜密:他们能整理出所有可能问到的最尖锐的问题,然后再仔细清楚地找出答案来。他们用什么方法找出答案来呢?不是观察探索,也不是寻找比一般人更多的经验,而是比一般人更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

    哲学的风格:

    1. 哲学对话
      首次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录》(Dialogues)中。由立场与观点的冲突来表达论说。
    2. 哲学论文或散文
      由哲学家直接叙述自己的观点。先提出主要问题,然后讨论主题。
    3. 面对异议
      中世纪发展的哲学风格,以圣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为极致。他明确指陈各种冲突,将不同的观点都说明出来,然后再面对所有不同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从对立与冲突中,让真理逐渐浮现,这是中世纪非常盛行的想法。
    4. 哲学系统化
      在17世纪由笛卡尔与斯宾诺莎所发展出来。
    5. 格言形式
      由尼采在他的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ake Zarathustra)中所采用。用格言的形式来解说哲学,最大的好处在于有启发性。
      作者就像个撞了就跑的司机,他碰触到一个主题,谈到有关的真理与洞见,然后就跑到另一个主题上,却并没有为自己所说的话作适当的辩解。

    阅读哲学的提示

    在阅读任何哲学作品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发现问题,或是找到书中想要回答的问题。

    柏拉图的中心思想原则——有关哲学主题的对话,可能是人类所有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活动。
    苏格拉底在《自辩篇》(Apology)中讲过:没有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活下去的生活。

    虽然并没有详尽的说明,但柏拉图想要说的似乎是:一个人不论是为了任何理由而拒绝参与追求真理,都是人性最深沉的背叛。

    亚里士多德的领悟就是:幸福是善的完整(whole of the good),而不是最高的(highest)善,因为如果是那样,那就只有一种善了。幸福并不是在追求自我完美或自我改进的善,虽然这些在一些部分的善中是最高的。幸福,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是一个完整生命的品质。他所说的“完整”不只是从一时的观点来看,也是从整体生命的所有角度来看的。因而我们现在或许可以说,一个幸福的人,是具现了生命的完整,而且一生都保持这种完整的人。

    你自己找到的原则,会比其他人的观点还更有价值。

    哲学问题是要去解说事物的本质,而不像科学作品要的是描述事物的本质。哲学所询问的不只是现象之间的联系,更要追寻潜藏在其中的最终原因与条件。要回答这些问题,只有清楚的论述与分析,才能让我们感到满意。

    假设的本身没有问题。但就算你有自己相反的假设,也不妨看看他的假设会如何导引下去。假装相信一些其实你并不相信的事,是很好的心智训练。当你越清楚自己的偏见时,你就越不会误判别人的偏见了。

    哲学家在面对问题时,除了思考以外,什么也不能做。读者在面对一本哲学书时,除了阅读以外,什么也不能做—那也就是说,要运用你的思考。除了思考本身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帮助。

    神学有两种类型:

    • 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
      自然神学是哲学的一支,也是形而上学的最后一部分。
    • 教义神学(dogmatic theology)
      教义神学的首要原则就是某个宗教的教徒所信奉的经文。教义神学永远依赖教义与宣扬教义的宗教权威人士。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信仰,也不属于某个教派,想要把教义神学的书读好,你就得拿出读数学的精神来读。但是你得永远记住,在有关信仰的文章中,信仰不是一种假设。对有信仰的人来说,那是一种确定的知识,而不是一种实验性的观点。

    一个没有信仰的读者在阅读这样的书时,他要做的就是接受首要原则是成立的,然后用阅读任何一本好的论说性作品都该有的精神来阅读。

    信仰使得这些信徒根本不会发现“神圣的”经书中的错误,更别提要找出其中道理不通的地方。


    第十九章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的部门中通常包括了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非社会科学的部门中则包括法律、教育、商业、社会服务与公共行政。
    非社会科学学科的目的,在于训练大学校园以外的专业工作者,而社会科学学科却是比较专注于追求人类社会的系统知识。

    行为科学特别强调对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作系统化的研究,以获得可被证实的发现。

    阅读社会科学作品最困难的地方在于:事实上,在这个领域中的作品是混杂的,而不是纯粹的论说性作品。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中的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的功能:

    1. 它会让你对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样接下来你针对某几本书做分析阅读时,会大有助益。
    2. 它会简化你的书目到一个合理的程度。

    很多人自以为可以将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两个步骤融合为一个,结果阅读任何书都用同样的速度,对某些特殊的作品来说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但无论如何,对他们阅读的大部分书来说,这样的方法都是不对的。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1. 主题相关性检索
      把这些书整体检视阅读一遍。你的目标是找出书中与你的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
      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你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是找出这本书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
    2. 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现在你面对的是许多不同的作者,他们不可能每个人都使用同样的字眼,或相同的共识。在这时候就是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
      简单来说,主题阅读是一种大量的翻译工作。我们要将一种共通的词汇加诸在许多作者身上,无论他们所使用的是不是相同的语言,或是不是关心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是否创造了理想的词汇供我们使用。
    3. 厘清问题
      最好的方法是先列出一些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说得比较明白的问题,然后让那些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
    4. 界定议题
      当两个作者对同一个问题有相当的了解,所作的回答却完全相反或矛盾时,这才是一个真正有参与的议题。
      通常,答案之不同固然来自于各人对这个主题有不同的观点,但也有很多情况是来自于对问题本身的认知不同。
    5. 分析讨论
      通常,对一个问题会有超过两种以上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找出不同意见彼此之间的关联,再根据作者的观点来作分类。
      我们要依照特定的顺序来提问题,也要能够辨认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我们必须说明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并说明原因。我们也一定要能够从我们检视过的书中找出支持我们把答案如此分类的根据。只有当我们做到这一切时,我们才能号称针对我们问题的讨论作了分析,也才能号称真正了解了问题。

    主题阅读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

    为避免偏见、保证公正客观,主题阅读的读者要不断回头参阅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再阅读相关的章节。

    在分析问题时必须先建立一套中立的词汇。这样的中立语言还是必要的,而且在总结一个作者的论述时,一定要用这套中立的语言,而不是作者的语言。但是伴随着总结,一定要有仔细引用的作者原文,以免对文意有所扭曲,这样阅读者才能自己判断你对作者所作的诠释是否正确。

    故事的精髓在情节,而非对某个议题所秉持的立场。

    主题阅读中的矛盾问题——除非你知道要读些什么书,否则你没法使用主题阅读。但是除非你能做主题阅读,否则你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

    主题阅读加上主题工具书,能从三种不同的方向指导关系:
    第一,读者阅读的章节所涉及的主题,能够给他一个诠释这些章节的方向。
    第二,针对同一个主题,从许多不同的作者与书籍中收集出来的章节,能帮助读者强化对各个章节的诠释能力。
    第三,如果主题阅读运用在许多不同的主题上,当你发现同一个章节被主题工具书引述在许多不同主题之下的时候,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指导阅读的效果。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空有方法却没有可以运用的材料,就和空有材料却没有可以运用的方法一样是毫无用处的。

    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一本消遣或娱乐性的书可能会给你带来一时的欢愉,但是除了享乐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了。我们并不是反对娱乐性的作品,我们要强调的是这类书无法让你增进阅读的技巧。只是报导一些你不知道的事实,却没法让你增进对这些事实的理解的书。

    为了讯息而阅读,就跟为了娱乐阅读一样,没法帮助你心智的成长。也许看起来你会以为是有所成长,但那只是因为你脑袋里多了一些你没读这本书之前所没有的讯息而已。然而,你的心智基本上跟过去没什么两样,只是阅读数量改变了,技巧却毫无进步。

    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

    好书的回馈分成两种:

    1. 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
    2. 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
      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像只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你怎么知道不用再读同一本书了呢?因为你在阅读时,你的心智反应已经与书中的经验合而为一了。这样的书会增长你的心智,增进你的理解力。就在你的心智成长,理解力增加之后,你了解到——这是多少有点神秘的经验——这本书对你以后的心智成长不会再有帮助了。你知道你已经掌握这本书的精髓了。你将精华完全吸收了。你很感激这本书对你的贡献,但你知道它能付出的仅止于此了。

    如果这本书是属于更高层次的书—只占浩瀚书海一小部分的书—你在重读时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你会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一套套全新的事物—那是你以前没看到的东西。你以前对这本书的理解并不是没有价值(假设你第一次就读得很仔细了),真理还是真理,只是过去是某一种面貌,现在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只是你到这时才会开始明白,你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说是伟大的书—所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跟被放逐到荒岛上的人没什么两样。我们面对的都是同样的挑战—如何找出内在的资源,过更美好的人类生活的挑战。

    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我们的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了增加技巧与理解力的力量。这是人类最明显的特质,也是万物之灵与其他动物最主要不同之处。

    电视、收音机及其他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等都是些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因为我们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像药品一样,一旦习惯了之后,需要的量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只剩下一点点,甚或毫无作用了。这时,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qq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