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读后感

作者: 书声2020 | 来源:发表于2020-03-03 17:38 被阅读0次

    书声2020/张博文

    本书将“稀缺”定义为是一个心理问题而非资源问题是因为“稀缺会俘获一个人的大脑,使人们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从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样恰恰会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而得不到改善”。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稀缺的资源,而是俘获我们大脑的“稀缺心态”。

    为什么穷人会更穷,富人会更富,而拖延患者永远没有时间。社会学称之为“马太效应”,经济学家称之为“稀缺现象”。

    为什么稀缺心态让我们无法摆脱稀缺,因为处于稀缺状态中的人们的心智容量和认知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导致只习惯于应对当下的匮乏状态,短视的行为模式。

    我们经常把事情划分为4种,重要而且急迫,不重要而且不急迫,不重要但是很急迫,重要但是不紧迫 这4类事情。而人们往往会在不重要但急迫和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上犯错误,我们往往被急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占去了我们过多的注意力而忽视了那些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

    正是这样的行为模式,导致我们一步一步越陷越深,在繁忙的状态中无法逃离。所以稀缺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要什么,不要等待急需的时候才需要,而是需要提前积累。

    本书中有大量精彩的真实的实验案例来证明稀缺是如何俘获我们的大脑的。例如一组实验,让一群人一直挨饿,当他们的脑子里一直惦记着食物的时候。他们就无法更好的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他们相对的会对与食物有关的词语,会变得更加敏感。能快速的在一堆其他词语中找寻出与食物相关类如蛋糕,牛排这样的词语。即便我们告诉他,他要找的应该是其他类型的词语,他们还是会不自觉的去注意到与食物相关的词语,所以说无论大脑的主人是否愿意,当稀缺状态产生的时候,稀缺都会牢牢的俘获他的注意力。书中这样类似这样的案例,从其他方面证明稀缺状态对人产生影响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稀缺虽然会使我们集中注意力,但是,也是相伴一生的负担,因为我们总是会将关注点放在稀缺的东西上,当思想总是会围着稀缺的东西打转的时候,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其他的事情中,做其他事情就不能够专心致志。所以当稀缺心态,俘获我们的注意力的时候,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并且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稀缺心态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当稀缺俘获我们注意力的时候会为我们带来一点好处,那就是我们能够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得更好,让做事效率变得更高。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损失会更大,我们会忽视其他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让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低效和错乱。

    假设我们每一个人能够看到的东西都在一个圈内,那么稀缺心态会把一些紧急的事情,放在圈内,我们满眼看到的就都只是这些圈内的东西,而把一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排挤到圈外,导致我们不能够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管窥效应。应对管窥效应最有效的方式,其实就是说我们要为自己留有余闲,其实就是说人在越忙的时候会越错越混乱,不慌不忙才能够做出最最正确的判断。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医院有三个手术室都排满了手术,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提高手术的效率以及减少医生们忙中犯的错误呢?答案不是建更多的手术室,而是把安排日常手术的手术室从三个变成两个,这样空出来的一个手术室就可以来应对突发状况,而不至于打乱医院原有的手术安排。这样更好的提高了医院做手术的效率,并且,能够有效的减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犯下的错误,因为他的手术都在计划中,不慌不忙。

    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的规划未来,这样一来我们向前看的能力,就会因为管窥负担而丧失。而避免落入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拥有余闲,尤其是建立对突发事情的缓冲机制,改变我们应对突发事情的心态,这样才是人们逃离稀缺陷阱唯一的希望。

    综合来看稀缺这本书真的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观点清晰而且易懂,只是因为书中出现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及实验例子,导致我们看起来的时候是有一点枯燥的,如果能够耐着性子把这本书啃下来,你会发现收获很大。

    读完这本书我得总结是:不要带着包袱去做事情,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提前规划让他一直出现在你的视野范围内,不要去因为一时的忙碌,而忽视了一些不紧急但很重要的事情。

    生活不易,不要每天都匆匆忙忙,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和你最爱的人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稀缺》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tk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