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庸俗且从未精致过,但是我们向往着精致吗?
本来我是没有这个资格谈论这个知识分子这个话题,既不知道天文地理,也不识得几个主义,但备考的时候看了一些后现代主义的论文,有点触动,加之关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峙,我仍有些想不明白,所以打算不自量力的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希望在行文的时候或许有些新的念头。
维基百科是这样定义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指具有相对丰富知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对于现实持有一定批判精神的人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分子不被视为一种阶级成分。但可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啊,我又想起一个名词,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简称公知;其定义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通常被寄予具有批判精神和秉持社会公义。印象中,近年来公知被批判的很惨,维基百科里说公知与五毛相对应,作为一个自干五、小粉红 ,好像我应该对公知抱有一定的先天恶感,但似乎我也没有那么多厌恶。大体来看,知识分子,是有一定知识门槛,精神门槛的,在中国仿佛还有着物质门槛,知识分子可能会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是的了,公知也是具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总结来看,知识分子是在一般人之上的,无论是知识、精神、物质,但对于知识分子,似乎还有着那么一层期待,他们应当对生命的意义和社会精神比一般人有一些更有深度的答案,大众借助他们看到更远和更光明的未来。
开头的那句话不是我说的,前半句是马东,后半句是许知元回应马东,我稍稍修改了一下。前半句的背景是,中国人的文盲率自从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精致文化仅仅是在知识分子的小圈子里盛行。绝大多数的底层群众,往往是在生死之间徘徊,没有多余的力量在庸俗与精致之间选择。但现在不一样了,义务教育普遍化,高等教育扩大化,知识的倾盆大雨浇灌在全中国,这时的我们向往精致吗?能不能用我们这个词呢?我是我,你是你,仿佛只是因缘机会才有了共同的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其实三观天差地别。但我仍然愿意用我们这个字眼。纵观当下的中国,后现代思潮波澜壮阔,活在当下、人间不值得、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等等等等,价值多元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解构主义。知识分子在上一个世纪乃至之前,都在为“我们”摇旗呐喊,为建立一种 共意的社会共同价值观而努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但是后现代思潮泛滥的今天,知识分子演变为意见领袖?我还有很多问题想要表述,但是碍于时间紧张以及知识深度不够,今天先写到这里。写的太散,基本是想到哪写到哪,也是因为我本身对于知识分子并没有成体系的认知,当然我也寄希望于每天想一点,最后能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结论。
一句话结尾,我对于消解深度有着天生的好感,但也认为在考量传统价值的基础上积极地建构更为可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