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这个观点是美国的维克多·弗兰克尔在他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传递给读者的。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位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办了“意义治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费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是一本讲述生存问题的书,作者很欣赏尼采的一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并在书中多次引用。这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意义疗法。
而我今天想分享的是,在我看完第一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后,给我带来的关于生命的意义的启示。
在纳粹时期,作者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了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曾经有一名在战役中失去双腿的年轻士兵,他陷入抑郁而企图自杀。有一天,他的朋友注意到他变了,他的面容从沮丧变得庄严而神气。士兵就是因为阅读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才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
而这正如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在书中的自序中,弗兰克尔这样写道:在美国参加二战后不久,我接到了让我去美国驻维也纳领事馆领取移民签证的邀请。年迈的父母闻讯后欣喜万分,他们一直指望着我能够平安离开奥地利,然而我却变得有些犹豫。我真能忍心撇下双亲,让他们独自面对,等待着被送往集中营的厄运吗?弗兰克尔进入了两难境地,这时弗兰克尔注意到了他家桌子上的一块大理石,这块石头上镌刻着《十诫》的部分内容的其中一条,“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也就是在那一刹那,弗兰克尔决定留下来陪伴他的父母。
在集中营的经历,作者强调,故事的焦点不是大家常听到的有关集中营的恐怖遭遇,而是一些小的磨难。换句话说,就是想要回答一个问题,集中营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反映在普通囚徒的思想中的?对于没有经历过集中营生活的人来说,很容易对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抱有一种错误的同情心态。外人对于囚徒之间为了生存的残酷斗争一无所知。这是一场为了每天的面包、为了生活、为了朋友的斗争。
在书中,弗兰克尔用大量亲身经历的故事,描述了囚徒对于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
第一阶段显露的症状是惊恐,这种恐惧在进入集中营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作者还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自己刚刚进入集中营的感受。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火车进入岔道,显然是要驶入大站时,焦虑的乘客中突然发出一声惊呼:“站牌,奥斯维辛!”刹那间每个人都心跳骤停。奥斯维辛——这个名字代表着所有的恐怖:毒气室、焚烧炉、大屠杀。长长的铁丝网、岗楼、探照灯,还有几排衣衫褴褛的囚徒,在暗淡的曙光中沿着笔直荒凉的大道走向无人知晓的目的地。除了极度惊恐,我没有其他感觉。终于我们进站了,车厢里最初的寂静被粗暴刺耳的命令声打破。从那时起,这成为了我们在集中营最常听到的声音。接下来,下车的囚徒将要被分为左右两边。分到左边的那些人将从站台直接行进到焚烧室。在焚烧室干活的一名工友告诉我,焚烧室的门上用几种欧洲文字写着“澡堂”二字,每个囚徒进去时,手里都拿着一块香皂。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过程。
接下来,作者描述了他们经过带电的铁丝网,穿过集中营,到达清洁室, 初次被筛选出来能活着的人,真正洗了个澡。他们看中我们的腕表并婉言说服我们交出来时,显得极其友好。党卫军来了,他们在地上铺开一块毯子,让我们把所有的财务包括手表,珠宝都扔到上面。作者想保留一本自己科学著作的手稿,当他把这个想法偷偷告诉囚徒当中的一员时,这个囚徒甩给了他一句囚徒们常用的狠话:“狗屁!”作者说,那一刻他懂得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心理上也达到了第一阶段反应的极点——他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
接下来,弗兰克尔继续写道:我们被脱去衣服,鞋子,被赶到另一个房间里剃头,整个身体亳发无存。除了赤裸的身体,如今我们真的是一无所有。我们抱有的幻想一个接一个的破灭,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人开始被冷酷的幽默感战胜。生存环境的恶劣,还要经常遭受痛苦的感情折磨,还要抑制这些情感。大部分囚犯穿上破烂不堪的制服,也就比稻草人优雅一点点。集中营的棚屋之间到处都是粪便,人们越是清除,就越是需要不断的接触这些粪便。在道路蜿蜒曲折的运输途中,粪便经常飞溅到囚徒的脸上,他们一旦表现出厌恶或者用手擦去粪便,就会招致一顿毒打。
在心理反应的第一阶段,某个囚徒往往不忍目睹别人被罚示众,也不忍目睹泥潭里一排排的囚徒在皮鞭的威慑下来回走几个钟头。而进入心理反应的第二阶段,这个囚徒的眼睛将不再躲避这一切。由于情感已经麻木,他看到什么都只会呆呆的站着不动。书中这样写道:当某个病人死去后,我也能毫不沮丧的目睹那些会重复发生的情形:即其他囚徒接近体温尚存的尸体,有人夺走死者剩下的土豆泥,有人认为死者的木鞋看起来比自己的要好,就把它换走,有人换走死者的上衣,连只拿到细绳的人都会因此沾沾自喜。
那些糟糕的日子,那些每天在屈辱,磨难,恶劣的环境,不能预测未来的日子,显得特别的漫长。在集中营里有一个荒诞的体验:就是一天过的比一星期慢。可以想象,他们每一天所充满的折磨和痛苦,是多么的深刻,没有未来,没有目标,就是他们经历的生活状态。
而到了第三阶段,解放后犯人的心理变化。一切让他们感到是那样的不真实、不可能,就像是在梦中一样。除了有集中营生活的压力突然消失带来的道德出轨外,还有两大因素损害着被解放囚犯的人格:回到原来正常生活后的心酸和理想情景的幻灭。
关于集中营的经历,作者讲述了大量的故事,我只是呈现了书中的某一个点,在读的过程中除了让我感觉无法忍受的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苦难和摧残以外,我更多的看到了作者让人坚强活下去的勇气。
奥斯维辛的经历不啻于一场噩梦,但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反而强化了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所富裕的最艰难的使命。
在读第一部分集中营的经历的时候,作者在每一个故事经历后,都赋予了一个观点。关于生存,关于活着,关于生命的意义: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我望你们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
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人都会遇到厄运,同时也就会遇到通过勇敢的面对苦难而实现道德升华的机会。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态度上来个根本的转变。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你和你的命运无法跟任何其他人及其命运进行比较,生活永不重复,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
你必须承认,即使在经受磨难时,你也是独特的孤独的一个人。没有人能够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
必须直面所有的苦难,不能软弱,眼泪是无用的。但也不必讳言流泪,因为眼泪见证了人们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气。
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
在任何情况下,人的生命都不会没有意义,而且生命的无限意义就包含着苦难、剥夺和死亡。
正如他的学生概括他本人生命的意义所说:您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愿你我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