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我讲一个盐的故事。
1914年冬天,有个年轻人叫范旭东,他独自一个人到了天津塘沽。塘沽靠海,海滩上一片白,但那不是冬天的冰雪,而是盐。
你想象一下那个景象:无人的海边,海里的盐一坨一坨凝结在沙滩上,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
范旭东是湖南人,他看到这一幕非常激动。日后他对伙伴说:“一个化学家,看到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还没有雄心,未免太没有志气了。”
咱们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几千年来咱们的祖先一直都没盐吃。古代盐就是钱,钱镠、程咬金都贩过私盐,《金瓶梅》中西门庆赚的最大一笔钱是从盐上来的。
但是这些盐,这些钱,就这样像冰雪一样堆在沙滩上。 为什么面对资源却不能处理?任何一个学过高一化学的人,如果穿越回古代,都可以找个无人的海岸,从大海里取出盐。
而就生活在海边的渔民,是古代最惨的人,他们只认识鱼,而不知道在身边滚滚而来的海浪里,就有盐,就有资源的本身。
缺乏专业化视角和专业化能力会导致什么呢?
仅从产品结果看,我们中国人一直吃土法制作的粗盐,盐氯化钠含量不足50%。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明确规定,氯化钠含量不足85%的盐不许拿来做饲料。因此,有西方人讥笑我们是“食土民族”。
直到1915年范旭东开办久大精盐公司,中国才做出了95%以上纯度的盐。
中国人吃到像回事的盐,才刚刚100年。今天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美食真实的自信,但是100年前连像回事的盐都没有,更谈何自信。
所谓自信是在不断的创造与反馈中建立的。盐是如此。互联网也是如此。
来自“30 产品连接客观世界、过去与将来 | 梁宁·产品思维30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