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长时间内,小禾看来,每个人的偶像,都应是理想中的自己。
如果你说,我没有偶像,小禾之前就是这样以为的。
而小禾理想中的自我,本该纵情歌唱,在舞台上发光。
小禾出身在一个“音乐世家”,家里人几乎都喜欢音乐,爷爷还是小地方较为知名的锣鼓艺人;外公虽然一般只唱那几句歌,但这并不妨碍小禾认为他也是真正的歌手。
歌手,以歌唱为生命。泰翁写,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小禾说,得到歌声时,便有了灵魂。
小禾自以为,自己是有音乐细胞的,本身乐感较好,对于节奏、旋律较为灵敏,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艺术天分。
有些人或许以为,小禾有几分文字天赋,小禾却不以为然,也不以为意。音乐应当比文字更重要。音乐是最美的文字,音乐就是世界的语言文字。
小禾当是从小就喜欢唱歌,3岁左右便在亲戚家的堂屋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几乎是小禾的最早一次出道,可能也刷新了绝大多数人的非正式表演记录。
歌唱,之于小禾,恐怕是一种肌肉记忆,自然反应。唱歌,能让自己感到自由。而自由,就是最大的快乐。
阳光轻洒、清风吹拂,听着喜爱的音乐,脑袋放空,这就是目前小禾所认为最大的愉悦,自然自在,随心舒畅。听音乐的快乐,或许比看书更纯粹更美好。
大学期间,小禾曾进入音乐社团,也曾抱起吉他。作为一名真正的音乐青年,小禾当然想过组建乐队,乐队的青春,在生命的盛夏。音乐,创作,演唱,乐手,主唱,姑娘,欢呼……有关于音乐的一切,都无比美好。
想象终归不是现实,自然不太容易如愿。但即便如此,小禾在大学开始写作小说类文本时,依然写了关于音乐的故事,乐队,青春,喧闹中寂静,热烈的孤独。
此后至今,小禾已写下几十万的文字。文字无价,或许也有价,如果可以用文字交换乐曲,小禾愿意拿那几十万字换上几十行音符。
想来,这或许也是小禾爱写诗和歌词的原因。诗歌本是一体,好的音乐当然是一首美诗。歌词,则是音乐和文字的姻亲和结晶。
小禾为什么要来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呢?
《中国好声音》曾让小禾跃跃欲试,还没开始就结束。现在,《乐队的夏天》又令自我心驰神往。
这样的经历,可能不少人也体验过。追而不及,求而不得,爱而无果,这不仅是说我们的爱好,也像极了爱情。而所谓共情,很大程度上源自相同经验。
其实,追求就像恋情,爱过就是一段美好的旅程,这也像司汤达、王小波们的一生,活过、写过、爱过。
人生重在经历,重在体验,本身就是一段最好的过程。我们活在世上,永远在追寻美好,探索意义,这便是人活在世间的理想本意。
有意思又有些无奈的是,人们常常又把自身的求而不得,寄托于儿女。“你老爸我这一辈子,就吃了没文化的亏。你一定要多读书。”“我后来才发现有文化的读书人真没啥用,你今年毕业就去考公务员吧。”
天下父母大多如此,这似是人类的共性,也是人类动物性和社会性的双重表现。
小禾好像不例外。以后,小禾大概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学音乐,练钢琴,弹吉他,搞创作,唱歌,跟现在很多的家长和孩子一样。
学校功课已然不轻,各种校外辅导班,各种兴趣培训班,仅仅5岁的孩子,可能就要学10样东西。
经济支出、效果作用尚且不谈,这绝对是一个极大的资源浪费,更是孩子的重大负担。
更严重和可笑的是,你花了很多钱,孩子也付出了很多时间,结果啥都只会一点,就啥也都不是。
可能,这就是人诸多无效劳动中的一种。
不谦虚的说,小禾多少懂点文化艺术。但凡文艺,能够真正学有所成的人,往往来自天分。文艺,真的需要天赋。
有天赋,学得会更快更好。而所谓才华,其实就是天赋加学习。
那么,如何辨别是否具有哪种天赋呢?这种类似神灵的东西,基本来自遗传。如果亲属有,孩子可能会有。
天赋是学习文艺的先决条件,但成功的因素绝不仅有天赋,还需要兴趣、坚持,更需要机遇。某种程度上,机遇最为重要。如果你占据以上几种因素,那么你可能会成功。
事与愿违,小禾到底是没能学音乐,到底是不会谱曲。说没有遗憾,是不足信的。
但小禾随即一想,不能在舞台上歌唱又怎样?人生何处不舞台。如果你能发光,哪里都是你的舞台。
当然,你若以为小禾给自己灌了一碗鸡汤,自我安慰、化解、催眠,也无不可。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何不苦中作乐呢?逆境中谈笑风生,苦境中放声歌唱,是一种乐观,一种豁达,更是一种人生,精彩。
快乐,才是人生的意义。人,生而自在,自我精彩。
若有空,小禾依然会重新拿起吉他,好好学,按品、拨弦、扫弦,弹奏,歌唱,舞台发光。
举头三尺,有神明在围绕。(木马乐队《旧城之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