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明白老师的文章,如何打造赚钱兵器库。中间提到一个案例:很多人打造了一个无效兵器库而不自知。
无效兵器库,通常会花费我们很多时间去整理,但我们却很少去调用,兵器只是静静地躺在里面,并没有发挥本身的价值。
这样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在我身上,后面我都一度放弃兵器库的运营。我分析自己当时的心态:
* 整理收集的时候一时爽,如获珍宝
* 整理收集的信息多,忘记自己之前放在哪一个文件夹了
* 没有定期去回顾查看兵器库
* 很少去调用兵器库的宝藏
自从开始用flomo卡片写作法,我就开启了一个新的兵器库,像近期自己写提问系列的文章,我就把前一段时间收集的干货笔记全部快速进行了回顾学习,并计划把这些干货融合到自己的提问专题文章中来,这一次的操作最大的感悟是:找素材会非常便捷,调用之前的兵器会很轻松,很轻松的一个原因:我整理干货的时候都打了#提问的标签,我只需搜索,就都片段式阅读,像读一篇文章那样爽。
明白老师在文章提到了打造有效兵器库的另一个方法,那就是李叫兽分享的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3个步骤,我再对比自己以往的学习思考方式,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我的惯性思维是特别不爱思考的(虽然我知道思考的重要性,也一直在刻意练习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我今天是看清了自己一直用勤奋去掩盖和逃避思考这件难且耗精力的事情,我一直是思考的懒人)。也许你会好奇我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悟?大家也可以按我的反思思路观察一下自己的思考惯性。
根据如何搭建知识体系的3个步骤,我已经很清楚自己的关键问题。可以说很多时候我的学习流程里,是缺少上面3个思考步骤:
1、身边的其他案例用到这个知识点
2、这个知识点如何运用到自己的领域
3、这个知识点背后的底层逻辑
就拿我自己在学习的益智早教举例:
一开始我喜欢看理论系统的书籍,如孩子的大脑,我可以很清楚知道益智早教涉及的版块和原理,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早教很了解。
然而实际情况是:面对各种实际问题,我不知道如何去解答分析。我就是那个反面教材,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并不会用。
接着我就想去看术的书籍,像:和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里面是育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对应的方法,我如获珍宝,以为这下没有搞不定的益智早教问题。
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只会套用案例中的话术解决相似度高的问题。
我就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看到这个构建知识体系模型,我才想明白我所有的学习过程缺少了一个链接的思考过程,不是我不知道要去链接,而是我在链接的时候很费力,比如一个相关案例我想很久也找不出来,大脑里的偷懒小人就说:不用想了,记住这个就好,周而复始,我未曾唤醒或者刻意练习举一反三的能力。虽然这个思考模型是三步,但实际每个知识点都主动用模型思考,前期进展是很慢且痛的,我们趋易避难总是偷懒绕过,慢慢就变得不爱思考了。
认知自己是改变的第一步,庆幸自己是真真切切察觉到自己思考的惯性,也知道只要刻意练习,用正确地训练方法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为此就是长期主义,交给时间就好。
2、今天的生存日历主题:看到好的案例如何像素级模仿?
日历中分享了模仿的3个步骤:
* 什么时候模仿?
* 模仿谁?
* 模仿什么?
对于做抖音短视频,当时听得最多的关键词:像素级模仿,如果问我自己是否真正搞懂怎样像素级模仿,我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我的学习领悟力会相对弱。我需要找人用案例的方式指导我什么是像素级模仿,我需要用别人像素级模仿视频与我理解的像素级模仿进行对比分析,我才能真正领悟这里面的精髓,此刻的我一直停留在模仿的门道外面,期待自己早日悟透像素级模仿,捅破这层窗户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