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素琴先生‖排名在前1%的学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素琴先生‖排名在前1%的学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作者: 波斯女人花 | 来源:发表于2019-11-27 10:53 被阅读0次

排名在前1%的学生,既不是靠天赋,也不是靠努力,而真正决定性的因素是-习惯。

我知道,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这样的,在他们看来,天天上课睡觉打游戏,然后考前翻翻书,最后考试九十多,就是天赋高,认真听课挑灯夜战,结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赋低。在他们看来,面对同样的问题,一看秒懂就是天赋高,苦思冥想也一头雾水就是天赋低。

在他们看来,天赋完全是基因决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永久保留的。天赋低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这种差距。天赋是勤奋的功率。

总而言之,很多人的学习观就是:“成绩=天赋×努力;天赋=成绩÷努力;努力=成绩÷天赋”,这套简单的公式,真是一种非常肤浅的学习观。我认为,天赋的差距是存在的,并且这种差距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存在的,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人高估了这种纯天赋的作用的重要性。

学习本身是自带加速度的。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谓的“天赋”,应该叫“伪天赋”才对。

那些让“学神”们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绩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类: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这两者的作用是如此广泛,如此隐蔽,以至于渗透到了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就是一种“天赋”的错觉。

学习习惯有多重要?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让他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适应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亲和枯燥的习惯。于是,同样是刷书遇到枯燥的章节,前者在低刺激的环境中,更倾向于走神,花了两小时在随时袭来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强推完了这个坎;而后者更倾向于专注下去,二十分钟就能推完。并且两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别。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很多人误以为学习这个动作只是在积累路程,大错特错。

学习也能积累学习的速度——换言之,学习本身,是自带微小的加速度的。越学习,就越适应学习,越在“放纵/学习”的艰难抉择中,选择后者,你对后者的突触建立就更强一分,下次选择坚持学习,也就不那么痛苦一些。所以,我一向认为,那些说什么“能够努力也是一种天赋”的,不是思维过于简单,就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学习效率高的人,往往都有极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一部小说,就是一系列经过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经验;一本科普杂志,除了经验之外,还有一系列浅显通俗的理论。

一个热爱阅读小说新闻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过阅读这种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经验丰富度的途径,拥有了远超其他同龄人的早期经验积累,而人总有从已有经验归纳理论的倾向。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则更容易养成锻炼出自己接受外来理论与整理既有经验的习惯。同时,一个个由以往经验整理出理论的成功案例,很可能会在价值观上激励他们思考,并养成强烈的思考倾向。

做题本质上的好处是熟悉“逻辑通路”,而即便是大家所公认的天才,其成就也源于常年思维习惯的锻炼。

比如:高斯,他说自己学会说话之前就会计算了,这说明,在高斯的幼年经常接触到各种数字,无意间让他很小的年龄就掌握了初等算术。高斯的计算强度有多大呢?我们以1818年,高斯担任丹麦的测地工作为例,整个工作持续了8年,高斯白天测绘,晚上计算,测绘所画的图就有100多万张,野外实测数据汇总后,全部计算工作由高斯负责,总计算量需要这个人一天不休地计算10年!这种后天的思维训练的魔力是巨大的。

习惯的上升空间太大了

以上所列出的每一个具体习惯,都只是习惯、天赋、努力、环境、经历、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但总的来说,最根本性地决定学习效率的,仍是后天习惯。

无数的学生,依据其从小到大的一个个习惯,积累下的一点点经验,纷繁复杂的成长环境,人尽不同的个人经历,高低不平的天赋和主观能动性,上上下下地分布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学生身上。而那些排在前1%的学生,或是在天赋上突出,或是在习惯上突出,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错。而在这个分布中最右端的那些人,往往在所有变量上都至少做到了“优秀”这个层次。

流传得很广的所谓“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在无数个变量产生的高斯分布中,越往极端靠近,短板效应就越严重。在最顶尖的位置,习惯、天赋、努力、方法等已经是缺一不可。此时,所有的高权重因素基本都会成为必要条件,天赋在其间并无什么不同之处。

所以说啊,所谓“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也是不准确的,所有的因素共同决定上下限。天赋唯一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变。以大多数人的习惯之差,习惯的上升空间不知有多大。

智商带来的能力差距比习惯小多了。

我从来都不否定天赋的重要性,智商带来的能力差距确实是存在的。但你的归纳能力再高,也抵不上爱阅读的孩子积累下可观的经验与理论存量;你的反应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强的孩子听课从不走神的耐力;你的工作记忆再强,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轻易专注两个小时的好习惯。

无数的习惯,就像一道道坚固的高墙,在从小的钢琴绘画与电子游戏之间,在一本本数理启蒙文学名著与网络爽文无脑漫画之间;在巧妙的引导鼓励与粗暴的填鸭灌输之间;在科学的言传身教与无度的溺爱家暴之间;在周游世界博览群书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之间,在从小热爱推理痴迷编程与热爱游戏痴迷逛街之间;在一贯的三好学生与起起落落的吊儿郎当之间,在竞赛班的灯火通明与普通班的嘻哈玩乐之间等悄然建立。等你发觉这一切之时,高耸在普通人和学霸学神之间的,已是一道道无形而万难贯穿的壁垒,残酷地分隔出强弱有序,不可僭越。

学习效率还有另外的因素,例如学习环境:在一个进入冲刺状态的重点高中的晚自习课,学习效率当然比离期末考还有大半个学期的大学日常,要强得多。在一个好的环境中,许多习惯上的缺陷可以得到补偿。所以,选择一个好的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环境、出身能带来的巨大优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素琴先生‖排名在前1%的学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xp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