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梵高娱乐圈简书电影
《至爱梵高》的两点失败

《至爱梵高》的两点失败

作者: 李石头1973 | 来源:发表于2017-12-21 18:29 被阅读50次

            《至爱梵高》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无论从宣传的侧重点还是观影效果都是如此。它的宣传语是,“海选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历经七年,手绘了65000幅油画,以全油画制作了梵高风格的动画影片。”而观影效果是,坐在影院里,很少的观众,看着电影画面全是梵高风格的油画,这些油画组成的动画,因为每秒只有12帧,(常见是每秒24帧,三D高清是60帧),所以所谓动画都成慢镜头般的迟滞——设想一下,假如看一个电影全是慢镜头、慢镜头、慢镜头,从头到尾都是慢镜头,你会是什么感受?

            对,这是问题之一,画面效果的单一与缺少变化。可以小众,可以向伟大的梵高虔诚致敬,可以用这些油画作品呈现梵高的一生,但是一个在画面风格上缺少变化的电影,无论如何不是一个让人看得下去的电影。毕竟欣赏电影跟参观美术馆不同,电影是综合艺术,是声光色的各种使用,电影艺术发展至今,在效果上它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而美术作品是一种相对单一或者说独立的艺术,它是平面而且静止的,这部电影的令人遗憾之处就在于,它对油画艺术的重视超过了对电影艺术的尊重,他以油画的平面与静态遮盖了电影艺术的立体与动态效果。

            “最艰难的一个场景据说花费了一位画师140天,近980小时来完成。”这是电影宣传中的句子,《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上映前引来许多期待,首先源于这类宣传的数字,但这只讲了电影的制作难度,以及美术在此影片的受到重视,并无助于提升电影艺术。拍电影不是开美术展览馆,它完全可以浓缩这些画作,并不降低制作者的虔诚,而同时将照顾观众的感受。我的意思是,制作一部电影来反映梵高的生平,导演所应做的是带领观众尽量走近梵高的人生和精神生活,试着去触摸并感受一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家的心灵。既然导演选择了在梵高死后,让一些左邻右舍的讲述来拼凑梵高生命原貌的叙事方式,那么在呈现这些讲述人及其视野的时候,最好放弃使用梵高印记的油画镜头,而采用普通人的普通视野模式。而只在需要直接呈现梵高观察世界的角度时,再采用这种油画动画,那样将使得画面更有层次和变化,同时,反而更容易衬出梵高精神之特异和他的油画艺术之震撼,会得到一种沙中之金,和星空之月的效果。而现在通篇采用这种油画镜头,通篇使用梵高作品的复制或衍生油画制成电影画面,似乎观众被导演强行拉到梵高的瞳孔背后。在故事的讲述上明明是普通的左邻右舍看梵高,而在画面上却一直全部都用梵高看世界的角度和视野,这不仅消耗了观众的耐心,也透支了梵高绘画的艺术感染力。

            毕竟梵高只有一个,我们都不是梵高,我们普通人只能试图尽力去理解这样一个天才,而不是长时间被强迫用这个天才的视角来打量整个世界。梵高是不世出的天才,而艺术的疆界都在一种极端化的拓展之中到达巅峰。梵高的油画在素材上是写实的,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他强烈的个人风格。即便在他心智正常的时候,他画的小镇街道,山野麦田,虽也一般秩序井然,但那种色彩和光线仍是强烈的独特的饱和与绚烂;而当他精神失常后,他的心灵和眼睛已趋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极端,他看星空与河流,旷野与花朵,色彩和线条上都有了一种火焰燃烧般的跃动感,这个世界终于变得极端而癫狂,素材仍是写实,但那种“实”,只是患病后的梵高看见的实,而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梵高大量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是非写实的,所以电影要帮助观众理解梵高,并不是直接用这些梵高的视觉来统治观众,叙事里采取的是梵高死后普通人谈梵高,那就最好采用普通人的视野与梵高的视野交替互换,在画面上要让梵高看普通人,也让普通人看梵高,而不是通篇都使用梵高的油画视野。电影采用溯回的讲述,而这些讲解梵高者,都是梵高之外的普通人,在表现这些人看世界的镜头时,就应该采用普通人的眼睛和世界的格局,而不是都全部采用梵高的油画。电影首先是画面的艺术。我们本可以借助导演和摄影师的镜头,去观察梵高看世界的角度和看到的样子。但如果一个九十分钟的电影,通篇都用这种镜头来呈现,就很缺乏说服力。如果用普通镜头表现普通人,然后在需要表现梵高视野的时候,再穿插入梵高看世界的油画漫画镜头,相信效果会好得多。

            其次是叙事。这部反映梵高生平的电影,在叙事上过于单薄和平淡。一个艺术家的生平也许是平淡的,但其内心的强烈与感召往往惊人,这是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之必然。而《至爱梵高》在叙事上显然并没有做到后者,它没有呈现出梵高强烈的内心世界,除了采用那种较为笨拙的油画动画方式,并没有很好的诠释出梵高作为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丰富内心和与众不同的饱满情感。这并不是套用大片的规律来要求一个也许追求小众效果的电影,近两年,我重点看了一些电影剧本方面的专业书籍,晓得按照现在的影视制作规律,最好四五分钟出现一个小高潮,八九分钟出现一个中高潮,通篇要有一个大高潮,这种情节的技术设计是商业片成功的必须。那么文艺片呢?文艺片也并非全无作为,许多电影大师和经典会告诉我们,蜗牛壳上可以凝聚风云,而显然《至爱梵高》的导演或者编剧并没有做到这点。整个影片的进行过于平淡,换人讲述的过程毫无节奏和张力。故事采用溯流的方式追寻梵高死亡真相,但是看上去并无多少悬念与节奏,在呈现梵高这样一个奇异之人的生平时,缺少一种更加饱满的感染力。

            其实《至爱梵高》采用的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叙事模式,如拍摄于1940年的老电影《公民凯恩》,也是从主人公死亡开始切入,通过某个人走访死者生前的几个熟人串起死者的生平,但《公民凯恩》中每一个新人的讲述,都将主人公的形象带到一个崭新的认知领域,带动观众进入一种全新的认识视野,渐次呈现出主人公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其叙事之饱满,镜头之丰富,呈现人物之深广,都是难能可贵的。而《至爱梵高》同样从梵高死亡开始切入,围绕梵高是否自杀开始,同样采用多人讲述逼近真相,同样结局是开放式,却远远没有达到一种塑造一个立体的丰富的饱满的人物的效果。尽管它在油画动画的表现上试图创新。由此,《至爱梵高》成为一个徒有华美的壳,却包藏一个平淡的核的电影。排除商业因素的成败,单从电影艺术讲,这部电影也难说是成功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至爱梵高》的两点失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za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