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纪》:世界生人,人生故事

作者: 张圆词 | 来源:发表于2017-12-15 09:51 被阅读90次

    如果有件事情发生了,但你并不明白其发生的原因,却需要对这件事情给出一种解释,你会怎么办?也许你会去调查,会去翻书,会去实验,会去计算......总之就是需要时间来研究。

    可是由于存在某种限制,你实在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这时候怎么办?有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编了一个故事。大家听了这个故事,觉得因果合理,感情相适,纷纷认同,而原本的真相是什么,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

    胡说吧,怎么能这么随便?就是这么“随便”。这种“随便”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伴随着浪漫、壮美和诗意,抚慰着一代又一代人类的心灵,于无数漫漫长夜中,镌刻成了集体的记忆——这就是“神话”。

    无论是什么地方,什么民族,都有自己独属的神话。每一个神话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天马行空的故事,它其实还蕴含了一个民族最初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而那些最初的、古朴的东西,或许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初心。

    在《诸神纪》这本书中,作者严优并非将中国所有的神话故事全部囊括,这事实上也不太可能。但是她用一种清晰的体系结构将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脉络进行了梳理,并配之趣味解读,让读者能够以系统而非碎片的方式,了解到华夏诸族神话的异同和魅力。

    整本书主要是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来组织内容。

    横向以地域为轴,分为了“中原系上古诸神”及“非中原系上古诸神”。“中原系上古诸神”包括我们熟知的盘古、女娲、伏羲、神农和五方天帝;而“非中原系上古诸神”则含盖了昆仑山的西王母、东方大神、古巴蜀神、南楚诸神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重要神祇。

    纵向则以时间为轴,包含了创世、造人、灾难、世间秩序的由来等内容。

    此外,书中还插入了部分非创世神明的事迹,其中不少事迹是古往今来古典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经典故事,但作者给出了比较新颖的解说,让我们能重新认识这些传说中的人物。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来介绍《诸神纪》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世界的诞生、人类的诞生、世界的再生、权力的更替、神职与神格、想象与浪漫,历史的文饰。

    《诸神纪》图书封面

    一、世界的诞生

    翻看各种版本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开头一般都是讲“盘古开天辟地”,这似乎让我们误以为这就是一切真正的初始。然而实际上,中国古代关于世界诞生的解释可不只这一个,主要留存的解释体系就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三种。而“盘古开天辟地”不过基于是“浑天说”而创造的故事。

    放到“宣夜说”的宇宙观下,世界是由阴阳两神在一片混沌中顺着相反的方向造出来的,以天为阳,以地为阴,在此基础上分出四方和八极,且都具备阴阳属性。

    在“盖天说”中,天和地之间使用了天柱、地维、地柱等工具来稳固这个空间结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大地之下的汪洋还有一只巨大无比的鳌鱼,它驮起了大地。“天圆地方”的说法大概是从这里来的。

    以上还只是根据统合的观念来看的创世情形。如果再从不同地域和民族来看,创世的过程就更丰富复杂了。比如:

    纳西族的创世神话:声音+气息→风→云→露→蛋→五神+两主→山海万物,像一个不断发生的化学连锁反应......

    佤族的创世神话:天原本疙疙瘩瘩,天之神“里”用巴掌将之磨平磨亮,还将装上日月星辰;地原本空空的,地之神“伦”用泥土将之堆出山谷河海;天和地最初是用铁链拴在一起的,而且还是一对夫妻。“里”和“伦”让百兽之神用巨斧砍断了锁链,使天地远离......

    瑶族的创世神话:远古天地未分,宇宙间有一面铜鼓,铜鼓中睡着一个叫密洛陀的女人。密洛陀睡了九千九百年之后,一声惊雷使粘在一起的天地裂出了一道缝。密洛陀走到裂缝边,双臂一顶,双脚一踩,使天地完全分开来......

    二、人类的诞生

    再看看各类历史书籍,有关我华夏子民的诞生,大都以“女娲造人”的故事开场。但实际上,在“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里,人类就已经诞生了。

    “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绎史》卷一《五运历年纪》

    在盘古身体逐渐变化成各种自然之物后,连他身上的虫子也派上了用场,被风一吹都变化为人。

    其实,“女娲造人”的故事版本不只一个,在另一个版本中,女娲是与其他的神明一起合力造出人类的。而在我们熟悉的故事版本中也有被忽略的细节:女娲一开始是用水和泥照着水中自己的上半身捏出来的人;可是后来她觉得逐个捏太费力了,于是抓来一根藤条伸到泥浆里搅和,再往地面一甩,飞溅出来的泥点落到地上也变成了人。于是人类的阶层就诞生了,精心捏出来的人是富贵之人,而藤条甩出来的就是贫贱之人。由于此种分类太不和谐,所以在当今各种通史书籍中大都会被删掉吧。

    (PS:提到女娲的形象,我脑海里面总会浮现出《仙剑奇侠传》里面女娲族的样子。不过远古传说中的女娲形象其实是人首蛇身!也就是说并非是上半身美女,下半身蛇尾,而是蛇的身体上顶个人的脑袋。看过《山海经》中的女娲图,完全无法有美感啊。)

    女娲造人

    还有一个“造人”的故事颇有意思,这个故事来自白马藏人的神话,里面解释了“人”这个物种之所以长成如此模样,乃是经过了神明们严谨地实验设计的!

    神第一次造的人是“一寸人”——身高只有一寸的人。但是这么小的人在大地上太受欺负了,这个脆弱的人种无法保护自己,慢慢死绝了。

    神第二次造的人是“立目人”——眼睛竖着长的人。但是这个人种十分懒惰,不会种庄稼,也不愿学,最后渐渐饿死了。

    神第三次造的人是“八尺人”——身高八尺的人。但是这个人种食量过于惊人,天底下的东西都被他们吃光了,最后也逐渐灭亡了。

    最终,神根据前期的“实验数据”,调整造人方案,才造出了我们现在这种模样的人类,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三、世界的再生

    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都出现过类似的一个场景——灭世的大灾难。而这种灭世的大灾难很多都描述为一场毁天灭地的大洪水,比如“诺亚方舟”。这大概是人类实际存在的灾难记忆。这场大洪水让整个世界再次陷入一片混沌,人类也几乎灭绝,只有得到神明格外开恩和眷顾的特殊之人才能够幸存下来。而这几个幸存下来的人都承担了再造世界的任务。

    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三》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女娲族后人紫萱与其爱人徐长卿在第一世初识时,曾说起关于伏羲和女娲结合的故事。伏羲和女娲是兄妹,所以他们的结合受到阻碍,于是二人跑到悬崖边说:“老天爷,如果你同意将我俩结为夫妻的话,就把天上的云集合在一起吧。要不就把它们散了......"这个情节实际上来源于《伏羲兄妹造人》的神话故事。

    世界被一声滔天的洪水淹没了,伏羲和女娲兄妹因躲在了葫芦里,逃过了一劫,却面临着天地间的一片荒芜。他们是世界上仅剩的两个人,如果他们死了,人类就真的灭绝了。于是有一天,哥哥伏羲就对妹妹女娲说:“为了人类的延续,我们结婚吧。”女娲一开始不同意,但是经过了“石磨相合”、“升火烟合”、“你追我赶”的各种考验,似乎天意就是要他们在一起。于是两人就结婚了,后来生了一个大肉球。肉球被切碎,碎肉经天风一吹,全部变成了人。

    这个故事中,关于女娲的身份,会让人产生混乱的感觉。因为前面才有女娲大神独自造人救世,这里却变成了一个凡人,还和自己的兄长乱伦结婚。其实不少流传的神话都存在人物前后不一致的情况,逻辑上的混乱也经常发生。此外,还由于社会组织结构改变的原因,原本的神话人物会被逐渐修改,有些是发生地位改变,有些则是神格的改变,还有不同民族的神祇事迹相混的情况。因此,此故事中的女娲并不能等同于前面的大女神女娲。

    《仙剑奇侠传三》中的情节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十分有趣的“瞎掰”:

    对于羲娲之间的婚配,我们可以另作更文艺、更有爱的解读:为了成就这对独一无二的男女之间的爱情,整个世界不惜为此毁灭再重生,万物不惜为此牺牲掉自己的性命,这是真正惊天地、泣鬼神、摧枯拉朽、万劫不复的倾世之恋。

    四、权力的更替

    从《伏羲兄妹造人》的故事中可以看到男神的崛起。女娲从原本的独立大女神,到这个故事中成了伏羲的配偶,体现了男神思想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我们的大女神女娲应该源于更早的母系社会中,当进入父系社会后,为了提升男神的影响力,女神的地位被逐渐降低,甚至变成了男神的配偶——这是社会现实在神话中的投影,反映了生产方式改变、男女地位转换、社会组织结构变化的过程。这也是神话随着历史变迁的一个具体呈现。

    曾经,大女神们茕茕孑立于天地中央的舞台上,满怀斗志,主持着宇宙的日常运转工作......星移斗转,海枯石烂,沧海桑田,数千年乃至上万年之后,天边出现了一些修长魁梧的身影,男神终于诞生了......男神向女神走来,男神向女神报到,男神正式登场,更多的男神诞生......后来,众多男神占据了舞台的正中央,女神们被挤到舞台边缘......再后来,大多数女神跌下舞台,形貌事迹就此湮没......

    《说文解字》释“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说明最初女娲大神就是“化万物”的神,也就是创世神,因此女娲是比盘古更早出现的神。但是随着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经过两性夺权斗争,这原本创世的故事被转移到了类似盘古这样的男神身上。而女娲的神格地位被不断下降,以至于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

    女娲与伏羲

    在一些非汉族的神话中,也可以看到各类大女神们威风凛凛的身影。比如:满族萨满教的神话,讲述世界在一场大洪水中毁灭后,女神们如何继承旧世界的遗产,重新开启创造新世界的工作。不过在故事的最后提到了天宫的神魔大战,在这场大战之后,女神们让位给了男神们,同样以男神获得统治权而结束。

    从不同神话的冲突中可以发现,伟大的功绩归属,是在男神和女神之间拉锯争夺的。母系社会的时候,这伟大的功绩属于大女神,而到了父系社会,最伟大的功绩基本都转移到了男神身上。

    五、神职与神格

    说到神职,主要涉及了神灵的职权分工问题。然而,华夏诸神的神职工作常常跨界,无法区分得很清楚,只能从其最常见的方面说。比如神农,我们顺口都能说“神农尝百草”。其实这“百草”的概念还要区分,既包括粮食又包括药草,所以神农可以说是农业之神,又可以说是医药之神。那么神话是怎么塑造他的神格的呢?

    传说神农刚降生的时候,附近忽然涌出了九口井。这九口井之水彼此相连,人们汲取其中任何一口,其他的八口井都有反应。这个现象或许就预示着神农将会与水土结下不解之缘。后来,神农果然展现了其非凡的能力,带领着族人们“致富奔小康”。他的第一个伟大事迹就是发现了众多可以吃的粮食,并教会人们种植方法。第二个伟大事迹就是不顾自身安危亲身尝试草药,结果不幸尝到了“断肠草”,一命呜呼,“神农尝药千千万,无一能治断肠伤(比喻感情上的伤痛)”;还有一个版本说他是吃下一只百足虫,百足虫的每只脚又变成了一条虫,无法控制,神农找不到解药,于是牺牲了。

    在神农的故事里,大都会提到“牺牲”。中药能成为一个成熟的医药体系,是牺牲了无数先民的生命、不断试错而形成的——这就是神农的神格象征。

    神农尝百草

    再比如东方殷民族的日神羲和及月神常羲,二者分别生下了十个太阳儿子和十二个月亮女儿。

    羲和的儿子按天排班。每天早上当值的太阳儿子从深谷出来,羲和给他洗澡,然后带着他登上由六条螭龙所牵拉的华丽天车中。羲和亲自驾车沿着天空的穹顶奔跑起来,直到黄昏时分。

    常羲的女儿按月排班。常羲每天晚上给当值的月亮女儿洗过澡,然后送到天空中去。

    这里的日神羲和及月神常羲,她们的神职名称分别为日和月,但是可以看到真正完成实质任务的是他们的儿女。所以她们神职更多体现在一种监管似的职能。而不论是太阳还是月亮都保留着童年神的幼稚面貌,并不具备明显的神格。羲和及常羲所体现的神格则因此有着浓浓的母爱温情。

    不过,常羲的神格在神话的后续演变中有着更深刻复杂的形象,比如我们熟知的嫦娥,可能就是从常羲演变过来的。

    关于神职与神格,作者专门辟一章来讲述了五个独特的女神故事。这五个女神并不一定是对应着传统中认为的神位,不过作者精妙地提取了她们的最大特质,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理解了她们的神格特征。

    月神嫦娥:任性而孤独

    爱神瑶姬:等你爱我

    美神宓妃:古典女性美的巅峰

    女战神九天玄女:兵机尽握

    性爱兼音乐之神素女:做爱做的事

    六、想象与浪漫

    “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与你一起泛游在灿烂的星海上......”这是五方天帝中的西方天帝——少昊父母的爱情故事。

    少昊的母亲皇娥原本是天宫织锦的神女,有天乘船出去游玩,漂游到了西方一个叫穷桑的地方。穷桑旁边是一株大桑树,上面长有一万年才结一次的长寿果。皇娥在这里遇见了一个从天上下来的英俊少年。少年是金星的儿子,浑身散发着炫目的光彩,迷人至极。皇娥与少年相爱了,他们乘船泛游在灿烂的星海上,以桂枝做船桅,以香草做旌旗,以玉鸠鸟做风向标,弹着琴瑟唱着歌,心里充满了快乐......

    这个故事的描写非常唯美,即使放到现在,那绚烂闪耀的画面都能让人浮想联翩,情不自禁地沉浸于这浪漫的情景中。而这个故事最初的版本却可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感生神话。

    黄帝的时代,天上有一颗硕大的星星,忽然拖曳着彩虹般的七色尾巴,坠落到了华渚这个沙洲上。一个名叫女节的姑娘在睡梦中见到了这一幕,并且感到这颗星星进入到了她的身体里。后来,她便生下了白帝朱宣,也就是少昊氏。

    从古朴的感生神话到后面充满诗意的浪漫描写,前后作者相差大约三百年的时间。在时光的推移中,有些故事渐渐改变了它原始的面目,变成了更为复杂多姿的样子。不过神话本来也是人类有感于自然而创造的故事,将这个故事讲得越来越动人,不正体现了一种文明的发展和审美的进步吗?

    除此之外,嫦娥奔月,洛神的哀愁,巫山神女的朝云暮雨,望帝春心托杜鹃,因为错过而苦苦等待的湘君和湘夫人......这些故事,后来都纷纷成为了文学家笔下经常出现的神话人物,其所赋予的象征意义也多种多样。

    七、历史的文饰

    如今,我们一般说到“五方天帝”的时候,比较官方的说法是这样的: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实际上,这是以黄帝为核心,加入其他部族的神祇——炎帝、太皞、少昊及颛顼后形成的五帝论。它所呈现的是历史上部落之间的征战兼并,民族融合的结果。

    五方天帝

    太皞源自东方鸟图腾部落,炎帝源自火图腾或日崇拜部落,少昊与太皞同源,颛顼源自北方或东北方崇奉鱼蛇的部落。他们应该都有各自独立的神话及最崇高的神位,但在被华夏族融合兼并后,这些神祇不仅被改造成了所谓的“五方天帝”之四,还有一些本来独属的神话也被篡改,甚至与别的神融合为一个神。比如太皞,就可能是将一个异族的大神与一个地位对等的本系前代大神做了融合,然后放置在了仅次于本族当代大神黄帝的位置——东方。

    有趣的是,作者用金庸武侠中关于“五绝”的诞生过程来比喻“五方天帝”的诞生过程:

    黄帝势力强,所以稳坐中央当老大;东夷在武力、文化两方面都很彪悍不容小觑,所以给了东西两个席位;炎帝族虽然战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无法漠视,给派个南方席位好了;颛顼族虽受到打击,还是颇有影响力的,别嫌北方阴冷生硬,有这席位就知足吧。......如果将评选混沌五神视为第一次华山论剑,那么评选黄帝五神则视为末次华山论剑。

    前面在“权力的更替”中说过,伟大的功绩归属是在男神和女神之间拉锯争夺的。同样的,伟大功绩的归属,还在战争双方之间争夺,具体表现在神话上,就是由胜利者的神明拥有那些伟大的功绩,成为最重要的神。

    战争、融合,胜利者统治了天下,也一并统一了神话。不过,原始神话的痕迹不可能被完全的隐藏,我们总能在各种蛛丝马迹中找到曾经的浮光片影,感受到曾经的多姿多彩。很久之后,现在也会成为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吧。

    总结

    本文从世界的诞生、人类的诞生、世界的再生、权力的更替、神职与神格、想象与浪漫和历史的文饰——这七个方面概括了《诸神纪》的结构与内容。

    自人类诞生后,虽然存在着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但我们始终不放弃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夸张绮丽的神话故事虽不是对世界真实的解释,但却反映了从远古先民开始,我们用故事理解世界的方式。哪怕是现在,即使很多东西已用科学得到了解释,但我们仍然需要故事的帮助去记住和理解。

    比如: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多么生动啊,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一个伟人的不凡之处,还有点戏剧般的“命中注定”的味道。也许这个故事并不是真的,但是真假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带给人们的体验。如果直接就给大家列出万有引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我们不会强烈地感受到与自己生活的关联,也就很难理解。

    如今的故事,正是神话的延续。世界生出了人,而人会创造故事。


    365极限挑战营第033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诸神纪》:世界生人,人生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al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