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逻辑上相同的陈述引发了不同的反应,这一事实使得人们无法像经纪人那样可靠且有理性。但是善用框架效应,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1、情感的框架效应很难抵挡
在获得的框架下,人们更愿意选择做确定的事儿;在损失框架下,人们更愿意选择赌一把。
2、用框架性政策助推动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1)关于“亚洲病害问题”:
假设美国正为一场来自亚洲的一场疾病做准备,这种疾病估计会夺取600人的性命。为战胜这一疾病,我们提出了两种方案。假设对方案结果准备的科学估测如下:
•如果采用了方案A,200人会获救。
•如果采用方案B,有1/3的可能会就600人,有2/3的可能一个人也救不了。
很多受试者都会选择方案A:他们更愿意选择确定的选项,而不愿赌一把。方案的结果,在第二种说法中有了不同的框架,如:
•如果采取了方案A+,400人会死亡。
•如果采用了方案B+,有1/3的可能没人会死,有2/3的可能有600人都会死。
请仔细看并对比两种说法,方案A+和B+的结果是相同的,方案B和B+的结果也是相同的。然而在第二种框架下,很多人都选择赌一把。
当结果是正面的时候,决策制定者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他们是风险规避者);当结果都是负面的时候,他们更愿意拒绝确定的事,愿意赌一把(他们会冒险)。这些结论在钱的问题上是选择赌还是确定的事实,很适用疾病问题显示出当结果关乎生命时,同样的原则也适用。在这个情况下,框架实验显示,对风险规避或冒险的偏向都不是基于现实的,在同样客观的结果中做出的偏向会随着不同的制定情况而反转。
(2)电影票例子
一位女士买了两张价格为80美元的电影票,当他到了电影院时,打开钱包却发现票不见了,她会再买两张票吗?
因为女士到了电影院,本想要买两张80美元的票,但排到时,她打开钱包,却发现用来买票的160美元不见了。她可以用信用卡买票,但你觉得她会买吗?
这个故事涵盖了心理账户和沉没成本悖论。不同的框架会触发不同的心理账户结损失的严重性,如何要看其指向的账户?若看某场表演的票丢了,人们会很自然的将损失指向“表演”这个账户。损失显然已经翻倍了,且远超其应有的价值。相反,丢掉的钱会被记入一般收入的账户上,她会想电影院的常客比自己更穷,而且她会自问:自己可支配财富的减少是否会改变自己买票的决定。多数受试者都认为不会。
对丢钱的规避可得到更合理的决策,产生更好的框架,因为损失已经(即使票丢了),“沉没”了,且沉没成本应该被忽略。已发生的事是不相关的,唯一要紧的事是电影院常客现有的选择及其可能的结果。如果丢票的人要问我的意见的话,我会说,“如果你丢了同等价值的钱,你还会再买票吗?如果会,就请再去买票吧。”广泛的框架和包括情况多的账户往往会导致更理性的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