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证明,在母亲对孩子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
他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他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
精神分析学有句话叫:“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天涯网友@风荷举ya 的经历同样让人深思:
我总记得小时候想让我妈抱或依偎在旁边,我妈总会很不耐烦地一把推开我:
去一边去!如今都奔三十的大人了,依然忘不了那时候的阴影。
我妈一直觉得委屈,觉得我跟她不亲,其实我也很无奈,小时候没得到过好脸色被打被骂被推开阴影太重。
相较于成人,孩子的情绪更加敏感、脆弱,对关注的需求度更高。
孩子也许并不明白爱是什么,但孩子能通过陪伴、微笑和拥抱感知到爱。
及时的沟通,有效的陪伴,胜过千万育儿经。
孩子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向,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父母打击孩子,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变好 ,不配被爱。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总是贬低孩子,不仅仅会让孩子自卑;
那些伤人的话还会变成匕首,割破孩子的信心和勇气,可能让孩子一生都难有大的作为。
好好说话,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更是维护亲子关系的良药。
著名作家王蒙在文章《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中,有一段非常真实又扎心的描述:
“父母寂寞了就责备孩子太不活泼,父母想午睡了就觉得孩子弄出的噪音令人讨厌;
父母想读书了就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想打球了就发现孩子不爱体育;
父母烦心的时候就更不必说了,一定是看着孩子更不顺眼了。”
生活中,父母很容易借着管教之名,对孩子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威胁,大概是父母最常用,又见效最快的手段:
我数1、2、3,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今天不把饭吃完,不准睡觉!
玩具不收拾好,再也不给你买新玩具了……
威胁是有条件的爱,时刻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一个孩子所做的事,不是为了服从父母,就是为了讨父母开心,那他永远也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
如果威胁碰上具有反叛精神的孩子,就更没用了。
与其威胁,不如尝试引发孩子好奇,调动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主动养成良好习惯。
育儿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90%的问题,都是我们的问题。
正如有句名言所说: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当我们用行为或语言伤害了孩子的时候,其实也错过了自己成长的机会。
温和而尊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
也是我们自身修炼的必经之路。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