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用着看起来差不多的运营手段,得到的结果却千差万别?
为什么业界疯传的那些爆款攻略,到我这里就完全无法复制?
我到底是运气太差,还是真的能力不行?
运营这一行的真谛是什么?如何才能找到运营的破局点?
——带着这些困惑,我决定从头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运营,从日常琐碎的运营执行中跳脱出来,去寻找运营路径中的一个个关键节点(和关键深坑)。
-------------------------------------
一、思考,运营的终极目的:
通过运营手段使尽可能多的目标用户与产品建立连接,并最终从中赚到钱。
产品 ← 用户 ← 钱
二、以此推论,那么运营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用户连接、付费。
1、如何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吸引、多。
如何吸引?
①要设计诱饵。思考用户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会被什么打动。
②要散发诱饵,把诱饵放到用户会出现的地方,也就是运营的渠道、场景。
③让鱼咬钩。给用户一个助力,让他从观望、试探阶段,变成行动。
如何实现“足够多”?
①打通传播渠道,尽可能多的挖掘渠道,让诱饵信息传达到有用户每一个的角落。
②找到裂变节点:靠单线传播效率肯定是慢的,要找到关键的传播节点,通过它将信息成倍的、成级数倍的扩散出去。节点越多、节点的影响力越大,效果越好。
③自动化、自驱力:如果能用某种手段,让信息的自发传播、自发裂变,这个速率肯定又更高了(如自发分享、病毒传播)。
解决了用户量问题后,还要解决用户黏性、活跃度、留存的问题,也就是要让用户稳定、持续的与产品保持连接。这关系到你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能活多久。
如何实现稳定、持续的用户连接?
①用户与产品产生联系,一定是产品满足了用户的某种需求。
②用户与产品持续的产生联系,一定是产品让用户实现了某种价值。
顺着这两点思路,去寻找运营的方法,把产品与用户的连接抓稳、抓牢,为后面的盈利打下基础。
再看赚钱的问题:
2、谁来出钱?他想买什么?
企业开发产品也好,做用户量也好,最终的目的一定是为了赚钱的。不过,这个钱不一定是用户来出。互联网时代不是有句名言吗:“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
要让运营产生真正的成功,盈利能力才是最终的衡量标准。所以,在做运营执行之前,你一定要想清楚,在当前的产品商业模式下,究竟谁才是那个出钱方,以及他花这个钱,真正想买的是什么。不想明白这一点,即便你使尽浑身解数把用户量做上去了,把产品运营的红红火火,最后还是有可能沦为炮灰。
谁来出钱?
成熟的产品形态基本都有了固定的盈利模式。在没有新思路的情况下,你可以直接套用这些模式来思考。
我们把常见的盈利模式按照谁来出钱划分一下:
直接用户出钱的:
①商品售卖:通过将实体商品或虚拟产品售卖给你的直接用户而收费。(比如电商、视频网站、培训网站、卖实体产品或虚拟产品的企业)这类模式运营除了要做用户量,还要关注转化量。
②增值服务:大部分用户免费,小部分使用高级功能或获得高级服务的用户付费。(比如视频网站卖会员,比如网站产品卖高级功能权限,游戏网站卖道具)这类模式运营要关注用户量、转化量。
③佣金抽成:多为平台型产品。 平台聚集了甲方和乙方两类客户,甲乙双方通过平台提供的工具产生交易,平台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分成,抽成一般是从收钱的一方抽。(比如淘宝、猪八戒、滴滴、美团)这类运营的目标就更复杂:要做双边用户量,要促成交易,要做口碑和体验。
直接用户之外的第三方出钱的:
①广告/营销收费:多为平台型产品,运营的目的是做用户量、做影响力,然后由B端企业买单。一般来说平台和这个花钱的B端会有重叠的用户群。(比如新浪微博、知乎、各种媒体站、线下展会等)这类运营的目标是做用户量、流量、影响力。
②数据或服务收费:你产品的目标用户是A,但是你却因为向B提供了某种服务而收到了钱。比如,提供资讯服务的网站将用户的阅读习惯、舆情分析等信息整合成报告卖给了某研究机构。或者一些聚拢流量之后做分销的平台。这类的运营要做用户量、流量、活跃度。
③金融运作:从用户身上收取少量的钱,然后拿这个钱去做金融运作,钱生钱。比如共享XX,互助众筹,金融借贷等等。这类运营还是主要做用户量(毕竟收到钱以后的事不归运营管了)。
暂时先写这么多,以后想到了再补充。
他想买什么?
了解了盈利来源之后,就要想一想这个出资人他真正想要买的是什么了。
比如靠广告营销服务收费的平台,出钱的是在上面做广告的B端企业,那么该企业希望通过收费得到什么效果?是提升自己产品的知名度?拿下订单?还是想聚拢一批用户试验新产品?
了解了他们的目的,你在做运营的时候就可以有所侧重。毕竟:1.客户付费达到目的了,才会有更多的付费,而这关系到你所在企业的生死存亡;2.知道谁会给你们出钱、为什么出钱,有助于你判断所在企业/产品的战略重点,运营才不会跑偏。
-------------------------------------
以上,就是我对运营大脉络的初步思考。后面我会根据这个框架,结合实际的运营动作和案例一一梳理自己的想法。
(一家之言,欢迎探讨,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