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有人发文对陈果老师进行人身攻击,甚至评论她的鸡汤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心灵砒霜,更恶劣的说是“鸡屎汤”,我觉得挺愤慨,想谈谈我的看法。
1981年出生,上海复旦大学的哲学博士、副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七年前就凭借讲课视频走红网络。她的《你好,好奇心》走上央视《开讲啦》,受到大众追捧,确实红的发紫。
首先,一个本可以靠颜值吃饭的人偏偏靠才华,本身就值得尊敬。
正如网友评论的,“她高挑、干练,一手夹着粉笔,一手插裤袋,霸气侧漏、侃侃而谈。有人爱上她的口才,有人爱上她的思想。比起貌美,圆熟通透的智慧更值得叫好。这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精神思考,是一名有阅历的高知女性真正的人生沉淀”。我认为评价比较中肯。
第二,一个讲思修和法律基础的老师,能让学生排队选她的课,本身就有过人之处。
现在很多大学生上课刷手机、昏昏欲睡,、睡得死去活来、逃课,据说可以学很多口音答到的同学特受欢迎。学校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对老师的课兴趣全无,到底是学生的错,还是老师的错。这个我们暂且不评论。一个能够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给学生灌点鸡汤,学生就能够顿时获得能量,一传十,十传百,这样的老师,能量够高,够大,会让很许多老师羡慕嫉妒恨的。
第三,能讲“与黑暗和解”这个论断,本身是有勇气的。
她有句话是这样的:
“学会与黑暗和解,
当你与黑暗和解的时候,
黑暗已经不那么黑了。”
有人就拿她的“黑暗论”与于丹的“雾霾论”比较,说是如出一辙。
于丹说:“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
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
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我承认这两段话确有相似之处,但是我想任何语句的叙述都是有语境的,它有适用场景的。我们照她的字面意思理解,“与黑暗和解,黑暗就不那么黑了。”这个也有科学依据,人的视觉的适应性就是这样,你到一个黑漆漆的地方,刚开始黑暗无比,过一段时间,慢慢的就可以看到了。她没有说要和黑暗势力和解,你也没有勇气说和黑暗势力斗争到底。
好吧,即使她这句话错了,你就评价她的话是鸡屎汤,你又高尚在哪。
总之,我想让学生追随这样一个学术偶像要比追日韩明星好的多吧。当然,我们是有言论自由的,我们也有评判的权利,只是你的评判只可针对其言论,千万别上升到人身攻击。否则就不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评价了。
希望我们都可以做到像陈果所说的“在不干扰别人的情况下,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在不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情况下,其实真不必那么看重别人的想法”,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做你自己,做真实的你,率性一点,自然一点,从容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