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己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摘自《传习录-陆澄录》
22、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摘自《传习录-陆澄录》
23、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摘自《传习录-陆澄录》
24、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贝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摘自《传习录-陆澄录》
25、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摘自《传习录-陆澄录》
26、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摘自《传习录-陆澄录》
27、问格物。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摘自《传习录-陆澄录》
28、问:“格物于动处用功否”?先生曰:“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孟子谓‘必有事焉’。是动静皆有事”。——摘自《传习录-陆澄录》
29、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摘自《传习录-陆澄录》
30、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其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摘自《传习录-陆澄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