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如升旗仪式等,在古代这个词也有取法、仪态或者指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的意思。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仪式仅仅出现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也不知是不是物以稀为贵,有的人从中竟生出一种仪式感,倡导做人做事都要有那种严肃正式的心理态度。这种态度的确很好,对于做事而言的确是再合适不过,可是落实到生活中不是太累了吗?而且对别人而言也会造成不小的困扰。所以,窃以为过分强调仪式感是不必要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善良。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孕育出不少仪式,如吃饭次序,男尊女卑,纲常伦理等,这些都类似一种“小典礼”,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形式。这些仪式就是好的吗?比如,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我都听过“女不上桌”的旧习俗。那副情景想想都搞笑,儿子在桌子上吃饭,老妈在旁边站着或是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吃饭,这样真的好吗?不会心酸与愧疚吗?为了维护男权,衍生出的“仪式感”真有必要提倡吗?
仪式本身就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活动。从本质上来看仪式就是向大自然索要利益的行为,祭天也好,祷告也罢,亦或是餐桌上的吃饭顺序,细细想来无非就是要讨一个好处,求一个庇护,而若是这个好处讨不来,所谓的“仪式”就像破鞋一样被丢到阴暗不见天日的角落里长蘑菇。而随之而生的仪式感,闻起来就充满了浓浓的功利气息。尤其在功利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怕不是要被其他人黑出翔,现在见诸报端和各大网络媒体的明星捞金行为可见一斑。其坏处也人所共知,让社会更浮躁,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教坏更多年轻人等等等。因此,倡导以及强调如此仪式感,让人难以苟同。
窃以为,生活中保持善良远比仪式感更重要。善良,则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则是“老吾老及人之老”,则是知法守法,则是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的品质。这些良善品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社会和谐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意义。而非“损己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仪式感”可比。当年南京法官那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还有追抢劫犯反而赔钱的例子,这些充满“仪式感”的行为,冲击着以良知为代表的社会道德秩序,结果呢?我们能看到国家为了弥补这个巨大的社会心理创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到现今都不能抚平。没有人不耿耿于怀,毕竟吃一堑长一智,然后大家一起退步。与之相反的是前不久电动车闯红灯驾驶员被撞死,肇事司机0责任的新闻,本来是一出悲剧,却惹得人们纷纷叫好,再一次唤起了人们对于正义,秩序,良知的期盼——可见只为自己考虑的“仪式感”坑了多少人。所以,为了让社会更加和谐文明,保持善良要比那自作多情的仪式感来得更重要。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生活中少点“仪式感”,多点善良,世界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