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好一篇写景文,无非只需要在运思修辞等方面下下功夫。
运思是什么?其实也就是,你为什么要写一篇写景文呢?写文章的理由是什么。在中国古代写这样的写景文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还是跟他们的身份以及信仰有关。
最主要的4类人是:儒家,道家,儒道之间和学者来写这种写景文。
说到儒家写的写景文,不管是想起《野望》中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又或是想起杜甫写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看似在写景,实际上背后都能看出,他们最终的目的并不是写景,而是借景言志。野望的作者最终把自己的志向落在了:“长歌怀采薇”,因为没有知己而留下的感慨。杜甫则把最后的志落在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示出他对祖国的无限的期望,以及深沉的忧虑。
道家的写景文就和他们写景的目的不一样了,比如说答谢中书书,亦或是与朱元思书,他们其实也并不只是要写景,而是要寄情山水。道家讲的就是要顺其自然,证明他们是有一个所谓的超脱于理性和情感这上面的道德的层面,只不过他们在道德层面的追求和儒家的并不一样,他们不希望济世,而是希望与世无争。与朱元思书的最后一段中写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其实也就是在表达他自己的观点。
那么儒道之间的斜颈纹又是什么样呢?其实儒道之间的写景文讲的就是一个“趣”字。说个成语便是闲情雅趣。比如说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到的:念无语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他为什么要写这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并不是要表达自己经世济民的梦想,也不是表达自己与世无争的价值观,而背后体现的便是那一个闲趣(当然苏轼本人并不是一个只有闲趣的人,这里不做过多的讨论)
最后一类便是学者。他们写这些写景文并不是为了寄情山水,也并不是为了闲情雅趣,更不是为了借景言志,以郦道元为例,他写就了流传千古的水经注,而他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为他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热爱。
可见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写写景文的原因,可是为什么这些人的文章就能够流传千古不被埋没掉呢?其实讲的便是修辞。
在这几篇文章中,最主要能体现出的修辞手法是通过变化过程(时空线),起承转合,从动到静(或反之)以及视野变化。
从动到静或者从静到动,其实几乎所有的写景文里都有用到,比如答谢中书中写到的:“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视野变化的有与朱元思书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把起承转合这种格式用的最6的便是郦道元写的三峡,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按照四季的顺序写,而是选择夏,春冬和秋的顺序,其实也就是一个从最高潮到最低谷,再到过度的方式。当然并不是每一篇文章中只有一种修辞的手法,这些修辞的手法都可以互相穿插着用,让文章更加饱满和一般的流水账就显出不同了。
那么进一步,实际上也就是读一些更多的品析文,比如文心雕龙或者人间词话,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能够把这些知识运用下来,落到自己的笔头上,写出像他们这般好的文章,因为学习这些文章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语文,而语文最重要的,除了读就是写。
当然如果从人生的角度来讲,毕竟毒和血它也都是理性层面的,如果我们能把它真正的活出来或者体悟出来到达一个道德的层面,这才是我们学习这些文章,可能最重要的也是最高的目的。像杜甫或者王绩一样能够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志向,像那些道家人物一样能够寄情山水,找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