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家庭篇简友广场心理
内核强大的人,才不容易被这种话控制(也适合要强的小朋友))

内核强大的人,才不容易被这种话控制(也适合要强的小朋友))

作者: 邶邶go | 来源:发表于2024-09-22 15:23 被阅读0次

    每个人都喜欢被夸奖,不管是工作中老板给的正反馈,还是生活中我们被看见和回应,都会让我们在心底忍不住感觉雀跃。

    但最近朋友跟我倾诉说,她被夸奖了,却并不开心,反而觉得自己好像被夸奖给控制了,比如:

    🔘 同事夸我今天穿的很漂亮,眼光真好,我会不自觉地更注意每天的形象,觉得自己不能邋遢着去上班;

    🔘 老板夸我项目做得特别好,我开心的同时会隐隐担心,万一下次做得不好了怎么办?

    🔘 朋友夸我总是很贴心、很周到,于是在社交中,我就会更多照顾周围的人,有时候明明自己也很累了,也依然觉得有责任照顾好这个场子。

    她说的这些情况,确实普遍隐隐存在于很多场景中,为什么我们都希望得到夸夸,但有时候这反而让我们感觉更累,压力更大了呢?

    有一些夸奖

    确实容易让人更虚弱

    虽然心理学理论也普遍认可夸奖的价值,认为它能增强个体的自尊和自信水平,给人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但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夸奖都具有滋养性,有大量的研究发现,有时候,某些夸奖反而会摧毁人的内驱力,让人养成固定型思维模式,阻碍我们的成长。比如——

    夸奖难以改变的个人特质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夸奖实验,即把孩子分为两组,一组夸孩子「你真聪明」,另一组夸孩子「你真努力」,然后观察两组孩子的成就目标和对失败的反应[1]。

    被夸聪明的孩子,会倾向于选择更简单的题目来做,把「证明自己很聪明」作为主要追求目标,在面对失败时会归因为「我不够聪明,能力不足」,并认为智力是固定不变的。

    被夸努力的孩子,会把「通过学习提高能力」作为追求目标,面对失败时会归因为「我还不够努力」,并有动力加倍努力和尝试,并认为智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的。

    在职场和生活中也是同样,当我们获得的成就被归因为「能力强」、「在这方面很擅长」等短期内无法快速改变的特质时,我们会更容易担心,万一下次做得不好,是不是就代表我能力其实并不强、在这方面其实并不擅长?

    这时候,我们的目标就不再是把事情做好、或提升能力,而变成了证明自己,就容易掉进固定型思维模式中。

    夸一个人所具有的工具价值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伴侣每次夸奖你,夸的内容都是你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赚了多少钱、有什么值得炫耀的高光时刻,你会不会觉得似乎有哪里不对劲?会在心底隐隐觉得,ta 是不是因为我的个人成就而喜欢我?如果我不优秀了,或者 ta 遇到一个更厉害的人,ta 还会喜欢我吗?

    类似的夸奖还有「你真贤惠,谁娶了你真的太有福气了」、「你真懂事,从来不给别人添麻烦」等,这些夸奖也在凸显一个人的工具价值,夸的虽然是你,但这些特质其实是有利于你周围的人。

    在工作中,我们的工具价值被夸奖倒还无可厚非,但如果在亲子关系、亲密关系里,我们总是作为一个好用的工具而被赞赏,会导致我们把个人价值和工具价值强绑定,即认为自己的存在意义仅在于对他人有用或满足他人的需求,认为与人建立关系必须基于「我对别人有用」,而非基于情感联结。

    和实际情况不符的夸奖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认为,夸奖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然而,夸奖如果过于频繁或与实际表现不符,可能会导致虚假的自我效能感。

    比如,一个人的能力有 60 分,但领导觉得他有100分,如果他自己也相信了自己有100分,会在面对挑战时过于自信,当实际结果和预期差距太大时,也会严重自我怀疑。

    这也是「捧杀」的威力,当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较为客观的认知,自我效能感不源于真实的成就,而是源于别人的夸奖时,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其实无法达到期望的高度,就会一脚踩空,掉落谷底。

    如何利用好夸奖

    而不是被它限制?

    当我们是一只风筝的时候,外部世界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我们飞行的高度,依赖于风的助力,也会恐惧于风的停止。

    而当我们是一棵扎根在土壤里的大树时,风虽然让枝叶摇晃,但无法撼动根基,我们依靠内部养分稳固生长。

    想要利用好夸奖,让它成为我们行动的推进器,就需要我们逐渐生长和建立自己稳定的内核。

    夸奖只是反馈,不能代表我们的全貌

    有人喜欢吃橘子,有人不喜欢吃橘子,而橘子一直都是橘子,它的味道并没有改变。夸奖是对一个人行为或品质的认可,但不代表一种绝对的好坏价值判断。

    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镜像自我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他人的反应来构建自我概念的,在互动中,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态度和反馈内化,像是照镜子一样,通过他人来确认自身的样子。

    图片来源:山本耀司

    然而,镜子里呈现的画面,并不是我们完整、真实的样子,而是经过对方的认知系统、偏见和经验过滤后的产物,往往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像是有人拿着一小块镜子照你,这块镜子仅代表对方的喜好、价值观,镜子里你的样子不一定真实,也一定不是你的全貌。

    认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把镜子里照出来的样子,作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一个视角的补充,而不是完全通过它来定义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建立内部评价体系

    当我们没有给自己建立内部评价体系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什么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就会很容易被外部评价牵着走,把别人的标准奉为真理。

    而建立内部评价体系,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自我觉察能力,当我们因为某件事被夸奖时,也需要问问自己,我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真的享受吗?这件事对我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同样,就算某件事搞砸了,但我们做的过程中很享受,进入了心流状态,或者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成长,也不需要因为结果不好就把全盘推翻这件事的意义。

    图片来源:《誓约》

    自我决定论(SDT)认为,当个体有能力根据自身的兴趣、价值观和内在动机行动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内在满足感和持久的动力。

    当我们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发生冲突时,也可以试着告诉自己,即使我内心的标准和别人完全不同,也没必要全盘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而是试着找到平衡和交集。

    在这种状态下,他人的夸奖才更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助力。当别人夸奖我们本身就认可的特质时,就相当于在我们喜欢的道路上踩了一脚油门,给了我们加强自身优势的动力;如果别人夸的是我们觉得没那么要紧的特质,那也不用迎合夸奖而给自己压力。

    夸奖是一种期待

    而我们不用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社会角色理论(Social Role Theory)认为,我们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在扮演着不同角色,而这些角色是由期待和规范所建立起来的。

    由此来看,夸奖也是社会化的一种工具,因为它不仅仅是对某种行为或品质的认可,还隐含着期望和规范,人们会因为被夸奖而重复特定行为,以符合别人的期望。

    比如,一个人从小就被夸温柔体贴,这可能会让 ta 更乐于扮演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另一个人经常被夸果敢独立,ta 可能更喜欢承担决策者的角色。夸奖背后所隐含的期待,形成了我们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同。

    图片来源:《说起来有点可笑》

    但这些社会角色都是我们喜欢的吗?或许并不,有些角色甚至会跟我们的内在需求、优势相冲突。

    比如老板期待你成为脚踏实地、执行力强的员工,但你其实更擅长天马行空地想创意,你可以重新寻找符合你优势的工作,也可以试着用真实的自己去演绎和定义老板眼中的「好员工」的角色。

    如果每个人的期待都是一件衣服,我们可以有选择地穿上我们喜欢的那件,放弃不合身的衣服,或者加入自己的设计,改变这件衣服。

    最后

    我们常常对批评指责很敏感,却很难察觉到夸奖带来的隐秘的控制。其实,不管是夸奖还是批评,都是这个世界给予我们反馈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试着以自己为主体,选择吸收那些对我们有益、有滋养性的反馈,而不是被反馈塑造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担心自己的夸奖会给别人造成压力,也可以试试:

    多夸夸过程,少夸结果

    多夸可以改变的,少夸无法改变的

    多夸个人特质,少夸成就或者工具价值

    避免让夸奖创造出本不必要的竞争

    希望大家都能开心地夸人、也享受被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内核强大的人,才不容易被这种话控制(也适合要强的小朋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jm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