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网络文章里看到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投射性攻击——就是把不愿面对的一部分自我,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把自我否定转化成对那个人的否定。当然,也有的攻击不具有投射意味,直接把针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攻击)转移到别人身上。在现代心理学看来,对他人的攻击,其动力都是对自己的不满。换言之,所有的攻击本质上都是指向自己。
这让我想起大力老师在抖音里发的“踢猫效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59304/ce57489e65e09d98.png)
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有的投射性攻击直接转身攻击自己。 比如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抗争,狂扇自己耳光让爸妈心疼,从而使爸妈软了下来,愧疚道歉抚慰,这时他会有很大的满足感。还有就是个人和集体抗争不过,就通过自残自杀的方式来要挟对方,来达到攻击对方的目的。潜台词是:看到了么,我这样都是你们害的,你们是有罪的,是该受到惩罚的,我不能伤害你们,但可以伤害自己,然后让你们担责,即投射性攻击。
在重大危机来临时,每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都会充分调动。这很正常,只不过,你不能对某些心理防御机制过度使用,或形成依赖,比如否认、投射、攻击,这会扭曲你对真实内在的觉察。但是攻击和伤害,从来不会真的解决问题。
人都有攻击性,但是请爱惜自己,请为你的攻击能量找到合适的方式、方向,否则很危险,要知道,过度的自我攻击,就成了抑郁症,过度的对外攻击,就成了狂躁症。不妨试试另一些途径,比如以幽默自嘲的方式“攻击”自我,或是以无害的替代形式释放攻击欲(比如竞技运动),在心理防御体系里就成为“升华”。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踢猫效应”长长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遇到低自己一等地位的人,都有将愤怒转移出去的倾向。当一个人沉溺于负面或不快乐的事情时,就会同时接收到负面和不快乐的事。当他把怒气转移给别人时,就是把焦点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好心情也一样,所以,为什么不将自己的好心情随金字塔延续下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