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即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又是种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多维互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具体的解决方案→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解決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除了获取新知识之外,还能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在此过程中,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究的学习状态。问题化学习是通过系列的问题来引发持续性学习行为的活动,它要求学习活动以学习者对问题的自主发现与提出为开端,用有层次、结构化、可扩展、可持续的问题系统贯穿学习过程和整合各种知识,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达到学习的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
所谓三位一体问题观,即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
基于问题化学习教学中,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需注重以下几点:
一、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明确目标——监控认知范围
在课堂中,学生学会聚焦核心问题,并能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自构问题系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能为解决问题设计学习任务,从而明了学习目标,监控认知范围。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基于学生的起点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核心问题;基于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构建问题系统;基于问题系统,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通路。在学生提出各自的问题后,教师将问题一一罗列,并要求学生思考:哪些问题是重点问题?哪些问题是需要先解决的?从而将问题排个序,如果问题一时难以排序,也可以选择一个先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活动,科学探究,层层递进——问题化学习
学生经过观察现象,由疑生问——科学猜想,设问求证——实验设计,验证实施——分析解释,刨根问底——表达交流,探索新问等环节之后,应该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并予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一般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避免问题一开始就有高深莫测的感觉,这样不但达不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目的,严重的会适得其反。注重A类问题和B类问题(A指题型或挑战其它同学的问题——检测学生元认知水平;B是自己困惑以及想要探究的问题——差异化教学。)
三、课堂实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情境化主问题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动机中的主体意识充分觉醒,在学习活动中,主体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习成果评价中,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尊重,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个性得到和谐发展。无论是学生自己探究,或是小组交流合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保证学生能够真正进行探究,不能探而不究,更不能浅尝即止,否则,所谓的问题化学习就会成为空谈。同时,教师应该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避免学生的问题偏离本节课的主问题。适时,是说教师的引导要抓住时机,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探究方向;适度,是说教师的引导不能过多,点到即止,不能一路引到到底,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与思考空间。在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引发相互的质疑与追问,在质疑辨析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主问题的认识。
基于问题驱动模式的问题化课程的实施,其模式并不是单一的。如: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知识的能力各异,因此,也要与分层教学综合运用。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保证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关问题进行探究,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学有所得,把问题化学习落到实处。多种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课堂实施过程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实施基于问题驱动法的情境化问题化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科素养以及学生发展素养的落实与提升,是以聚焦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并依此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