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及“我与你"的关系。
在我们学习格式的理论知识时,专门有一节在讲“我—你"关系。
当我遇见一个人,我与他的全部真实存在相遇。
当我遇见一个人,我希望他给我呵护,关心我,帮助我;但我遇见一个人,我希望他好好学习,能为我长面子,按照我的意愿去努力;但我遇见一个人,在他的工厂里,我可以拿到更多的工资,有更好的发展………这都是“我—它"关系———你让对方成为你的可用之人,你不顾对方的真实存在,你让对方满足你的意愿!所以对方是“有用处”。
生活中“我—它"关系最常见,而且不仅仅局限于人和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与事物的解读上。
比如一个男生打球打得非常尽兴,回家说了一句:啊!这打球太爽了!
爸爸接了一句:好好打呀,如果中考的话,咱可以借助这个为自己加分!
男生在享受打球过程,而爸爸就把打球这件事解释成了“我—它"关系,这个男生瞬间郁闷。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你"关系很难。但是在母亲养育小婴儿的过程中,这种关系最容易保持——母亲看这个小生命怎么看怎么喜欢,而且不断地去满足他的需求。
随着生命的成长,父母对孩子要求就越来越多……就连马丁•布伯也承认:生活中的“我—你"关系,只是瞬间。
瞬间也好,只怕有的人一生当中瞬间也没有!他会一直把自己当做太阳,其他的人和事一定要围着他转。
其实我自己也承认:能以自己的本真去相遇对方的本真,对相遇的人没有任何目的和期待,确实很难做到!尤其是自己身边的人!
好吧,我努力,哪怕有个瞬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