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绘分享13期『育儿愈己的十堂课』训练营】第一周复盘

【绘分享13期『育儿愈己的十堂课』训练营】第一周复盘

作者: 半夏浅浅summer | 来源:发表于2019-07-22 16:32 被阅读0次
    【绘分享13期『育儿愈己的十堂课』训练营】第一周复盘

    本周学习的内容是第一课《一小时掌握正确评估孩子的方法》、第二课《有效解决家庭中的亲子冲突》和一次微课。

    第一课中,主要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介绍了四块内容:

    一、儿童发展基本规律

    包括感觉、知觉、语言的发展,生理规律以及心理规律;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这一阶段的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表现为一个人对他周围的世界,特别是他的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可以通过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以关心和爱护婴儿的需要而培养出来。当一个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时,儿童就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感;当父母的信念发生矛盾或父母在照料儿童的方式上不一致时,儿童就会出现恐惧和不安,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羞耻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让我来做”成了这一时期儿童的主流话题。儿童渴望自主,渴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父母应允许儿童自由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对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示认可和赞扬,以帮助他们形成自信心。相反,如果这个时期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干涉过多,甚至支配儿童的一切活动,儿童将对自己的行为或自身产生羞怯感,从而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

    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日益增多的语言和运动能力使这一时期的儿童把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他们的家庭环境之外,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个体未来在工作、经济、生活上所能取得的成就,都与儿童在这一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活动和依赖的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了社会。学龄儿童与学前儿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开始体会到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并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在这一时期里,同伴在衡量儿童本身的成功或失败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能成功地完成各种任务和从事社交或集体活动,儿童就会获得一种胜任感而避免自卑感的产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在以后的社会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有较好的适应性。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危机,此时青少年个体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感或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埃里克森在此阶段提出了一个“社会心理的合法延缓期”的概念,认为随着青春初期的到来,青少年往往感到自己没有能力持久地扮演一种社会角色和承担社会义务,感到要做出的决断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前,需要进入一种“暂停”期,以便延缓眼前必须承担的义务,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如果青少年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同一性,那么他们就会产生角色混乱,表现为在生活中不能选定一个正确的角色,不能确定自己是谁、干什么等。角色混乱的青少年常常焦躁不安,对社会所赞赏的角色表示蔑视和敌意。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埃里克森认为,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走向社会的青年,未免太全神贯注于自己是谁,以致不能担当起此阶段形成亲密感的任务,可能产生孤独感。只有建立同一感才有可能形成亲密感。所以,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就是努力获得亲密感,体验爱情和婚姻的实现,从而避免孤独感。在埃里克森看来,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0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这一阶段的个体已建立家庭,其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这里的繁殖不仅包括人的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因此本阶段的个体既要生育、抚养和指导下一代,又要不断工作以创造事物和思想,这样才能富有创造力,否则将出现人格的停滞。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0岁以上),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在这一阶段,进入老年期的个体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如果对自己的一生作肯定和满意的回答,就能够完全接受自我,获得一种完善感。反之,个体就会充满焦虑和失望,对死亡产生恐惧感,也会努力去发现一种自我整合。

    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理解为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统一,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并且重视文化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些观点有其积极的一面,对我们探究处于复杂社会现实中的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等具有重大的启示。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感知运算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6、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特点:

    (1)、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

    (2)、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多半给出错误的答案。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皮亚杰称之为缺乏层级类概念(类包含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有两种:

    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幼儿会认为,香肠变大,大于球状了,却认识不到香肠再变回球状,两者就一般大了。

    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A=B.则反运算为B=A;A>B,则反运算为B<A。幼儿难以完成这种运算,他们尚缺乏对这种事物之间变化关系的可逆运算能力。

    (5)、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6、7岁一1 1、12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Formal

    Operations Stage(1 1、12岁及以后)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特点如下:

    (1)、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假设一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一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四、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海因兹偷药”是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著名两难故事,其两难选择在于应该遵守法律还是维护个人生命的权利。柯尔伯格通过被试者给出的答案以及其理由,分析其中所隐含的认知结构特点,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如受奖励为好行为,受惩罚为坏行为。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不理解道德标准,不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两种价值观冲突。

    阶段2:功利取向。以是否能满足个人需要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即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2、习俗水平

    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阶段3:"好孩子"取向。以取悦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认为权威人物所指定的社会准则、行为标准都是对的,应该遵守。

    阶段4:"好公民"取向。也称为维护社会秩序取向,即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社会规章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公民的义务,不能违反法律、法规。

    3、后习俗水平

    道德标准内化于己,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做出选择。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认识到各种法规都是未公众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符合公众需要的便应遵守,如果不适宜,就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修改。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这是理性良心取向,个体的道德认识超越社会法规和法律,普适于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可按伦理原则进行选择。如,海因兹有责任挽救任何人的生命(包括妻子和陌生人)。

    第二课主要从星座斗争的角度,对二胎家庭中大宝和小宝的权利之争进行分析。也解释了为什么二胎家庭中,老大和老二性格完全不一样。

    【绘分享13期『育儿愈己的十堂课』训练营】第一周复盘

    我家目前也是一样,大宝活泼开朗,像只小鸟一样整天叽叽喳喳,二宝安静内敛,但却“人狠话不多”,脾气略显得有些暴躁,有点“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思。俩娃在家也每天上演相爱相杀。陆老师的一些话触动了我,“二胎家庭的争权夺利是必然发生的”、“关注就是孩子的全部”、“

    道德实际上是最高层次的自私”。

    听了第二课之后,对于两娃之间的斗争,我也不焦虑了。接受它,然后以更好的方式去处理和对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绘分享13期『育儿愈己的十堂课』训练营】第一周复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mw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