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72_视觉进化出障眼法_20170207

072_视觉进化出障眼法_20170207

作者: BrianWang | 来源:发表于2019-03-31 22:56 被阅读0次

            知识这东西就得经常的核实和订正,尤其是那些从别人那儿听来的知识。大家好,我是卓克,欢迎收听卓老板聊科技!

            听觉跟触觉都是感受外界机械震动信息的,味觉跟嗅觉呢都是感受外界化学物质浓度的信息,而视觉是感受外界电磁波信息的,这是一类全新的信息。我们曾经呢在好几期内容中都提到过,比如说三色的视觉啊、四色的视觉啊、眼睛的进化等等,最终人类可以进化出能看见440nm730nm的电磁波的能力了。人类后来通过科技手段还把可见的波段延伸到更宽,大约延宽了上亿倍。但最初的进化呢,它只是一个感光点,在有阳光的情况下,如果捕食者接近了,周围的光线一下就暗下来了。只要能感受到变暗,那就赶紧跑、那就赶紧躲,这个策略对活命来说那是很有价值的。

            后来在动物身上啊还出现了另一个进化,那就是视神经的交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左眼看到的这些信息传到右脑,右眼看到的信息呢传到左脑,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它为什么不是就近传呢?左边传到左边,右边传到右边。现在有一种解释说的比较通,就是早期只有感光点的时候,比如说左侧的光线变暗了,那就意味着捕食者是从左侧来的。神经细胞传达的信号给身体,身体的肌肉作出反应呢最简单的运动就是肌肉收缩。如果这种收缩能够让生物躲避捕食者,那就是一大优势了。对收缩这种动作来说啊,左边出现捕食者,那右侧的肌肉一收缩,身体就被牵拉的远离了捕食者了;如果是左边来捕食者,左边的肌肉收缩,那就反了,就等于把自己的脑袋喂给捕食者了嘛。所以,最后凡是感光细胞跟身体的肌肉能够形成交叉连接的模式,就能更多的保存后代。到了演化后期也因为之前打下了这样一个基础,大脑呢也就顺势演化出右脑控制左边的身体,左脑控制右边的身体。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关于进化上的猜测,绝大部分跟演化有关的猜测呢,如果用吹毛求疵的评价标准,都可以把它归为马后炮的解释,哪怕是有再多的化石证据,也难以摆脱这种指责。在咱们这个知识性节目呢就不那么苛求了。

            视觉从一种电磁波的刺激感受之后,就进化出了对图像的处理能力,这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了。我们现在的研究呢肯定还很初级,已有的结论是这样的:“视觉信号经过视丘传入了视觉皮层,再送到各个区域做进一步的分析。”。这些分析包括什么呢?比如说分辨物体是什么、识别物体的位置,还有识别我们自身与物体的空间关系。为什么说这些很复杂呢?因为光光就识别物体这个功能,就涉及到很多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名字我们几乎一辈子都不会听说过。比如像梭状回面孔区,它就是负责识别人脸的,还有海马旁回景象区,是负责识别景象的,还有纹外皮层,是负责识别身体形象的。在这里头研究比较多的,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关于梭状回面孔区的,脸盲症就是在这儿出了问题。而人工智能中对人脸的识别呢,也很多参考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比如说有一张几个人的合影或者是咱们班的毕业照吧,如果咱们正着放,就能看出哪个同学叫什么名字了,可是如果颠倒180°,你再看就很难认出从前的同学了。再比如,有一排美女正着放你觉着,哎,哪个都挺喜欢的或者有一些是更喜欢的,可是一旦把她们倒过来放的时候,你就发现不了她们到底哪儿好看了。这就是因为我们在识别一个面孔的时候啊,并不是靠收集它每一个器官的细节来识别的。我们是看一个整体,然后从它们的关联得到一个比较粗糙的结果,而且我们只对方向正确的面孔作整体的加工。

            不知道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就是这些区域都是怎么识别出来的?你看大脑没有可活动的部件,它又被封闭在颅骨里头,我们怎么知道那部分在工作呢?其实呀这就是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来做到的。它侦测的是血流的变化,它基于了一个假设,就是神经活跃的时候需要大量耗氧,这就需要大幅的增加血流。当然这个假设还存在一个延迟,就是神经活跃跟血流的增量大概有1-3秒的延迟。虽然有这么个延迟,但是可以通过一些理论来补足,通过这个理论就能还原神经活跃的区域。所以功能性核磁共振就是这么一个工具,就不需要我们开颅了,也不需要我们服下什么造影剂,就能粗略的监控到脑部神经活动的情况。

            当人们注意到面孔的时候,神经活动非常活跃的那些区域就是现在确认的梭状回面孔区。当初要确认它需要两个步骤,第一个是确认相关性,就是当人注意面孔的时候,这里活跃,这是两个前后发生的事。可是两个前后发生的事可不一定是因果关系。比如说,如果负责人脸识别的是一个其它区域,梭状回面孔区只是响应这其它区域造成的反应呢?最终确定的是因果关系,这是很近的事了,2012年。有科学家通过电击来测试这儿,结果病人就发现:只要他再看到人脸,如果用电击刺激,他见到的人的面孔都是扭曲的样子,所以才把这里定义为了“梭状回面孔区”。当这个区域工作失调的时候,脸盲症就出现了。

            去年有一节目我特喜欢,是孟非、谢依霖、尉迟琳嘉、姜振宇这四位主持的“四大名著”,曾经就请过一个比较严重的脸盲症患者,你看他说话呀、反应呀都挺正常的,但是他平时麻烦事就挺多的。比如说他已经结婚10年了,但现在凡是去火车、去机场接车、接机、接她老婆的时候,他都认不出哪个是他老婆。老婆回家敲门,必须得跟着说话,说“是我啊”、“我回来了”,这样能从声音上辨别出是老婆,要光看是看不出来的。您别看这是一个挺小的功能,但它确实对生活、工作影响挺多。这位脸盲症老公呢就亲口说了,好处也有,就是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就发现身边都睡着一个陌生的女孩,也没化妆,也挺漂亮,觉得每天都挺新奇的。但是不好的地方也挺多的,比如他反应总比别人慢,想找谁吧在人群中找半天,很费劲。看电影呢几乎看不懂,因为剧情进展了,这人物没变,但是再次出现的人物,他就对不上号了。再有呢,他的一生也从来没有过偶像,因为偶像、偶像嘛,它得有一个具化的面孔啊,但是对脸盲症患者来说是没有的。那他在生活中是怎么认人呢?也不是完全认不出,他看人只能通过,比如说刚才声音是一个例子,还有呢就像服装、发型或者戴不戴眼睛、鼻子上有没有痦子,就这些具体的细节特征来判断,而五官搭配到一起形成的一个综合影响在他脑子里是不存储的。这种人的过年是最怕串门了,大家都互相寒暄、打招呼,但是他认不准对方是谁,也不敢乱说,这个呢就是视觉信息加工中对物体识别的例子。

            一个人长的什么样,这会不会有一个专门的存储单元呢?最早啊在功能性核磁共振出现之前,那还是1969年的时候,曾经有那么一个神经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设,叫做:祖母细胞假设。他当时在课上虚构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病人因为母亲去世了,痛不欲生,就找到了一位出色的神经科医生,就希望这个医生能帮他消除所有关于他妈妈的记忆。结果这个医生就给他做了开颅手术,清除掉了几千个跟他妈妈有关的神经细胞,结果手术之后,这个人果然把一切跟他妈妈相关的记忆全都抹去了。这次手术成功让这个医生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又开始动手寻找一切关于姥姥的信息,又是祖母的信息。当年呢在课上给学生上课他只是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他就是想表达自己心中的一个猜想,就是说:会不会真的存在一些神经细胞,它是专门负责存储某些具体事物的记忆呢?这个猜想在当时学术界听说了之后,评价是非常负面的,常拿这事来调侃、来形容一些研究者不干正事的例子。

            但是到了2005年剧情反转了,加州理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柯霍证实了人脑中确实存在这样的区域,这篇论文呢发表在《自然》上。当时的研究对象是一群癫痫症患者,当时是想找出这些癫痫症发作的时候,对应的具体的脑区是哪儿。当时为了确认呢,就给这些病人都在大脑中每个人都植入了100多个微小的电极,这已经不是靠核磁共振了啊,因为这个响应速度要更快才可以。这100多个小电极呢大都是植入在海马区,就是一个小小的一个区块中,所以密度还是挺高的。刚才咱们说过海马区是跟记忆功能密切相关的区域,当时用了几百张照片给这些患者看,最早啊就发现有一个病人,他的海马回中有一个神经元细胞对一个电视剧明星,叫Jennifer Aniston(詹妮弗·安妮斯顿)有强烈的反应,但是这个神经细胞对其他的几十位演员一点反应都没有,一下就引起他的兴趣了,然后就继续找。在其他的病患中呢有的找到在他们脑中对有些演员,单独的神经元也会对他们起反应,但是对其他人也没有反应。最初那个对Jennifer Aniston有反应的神经细胞呢后来就起名叫Jennifer Aniston细胞,后来其它的神经细胞就没再起。每个人脑中是不一样的,有人脑中存在的是一些电影明星,有的是脱口秀的主持人,也有星球大战中那个英雄形象,一个虚拟的形象,唉,也有反应。所以照此推算呢还真的有可能哪个神经元就是对应着妈妈或者姥姥的形象,也说不定有些听众里呀他们脑中已经出现了对我有反应的神经元了。

            那么对位置的判断呢是通过一系列在猴子身上的切除手术最终确认的,这个就有点残忍啊。怎么做的实验呢,就是先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来判断出这些猴子脑部相关的区域,然后设计了一个实验。比如说,正方形的盒子底下有香蕉,圆形的盒子里头没有香蕉,那么就训练这些猴子啊,训练几次之后,猴子就知道了拿香蕉就翻这正方形的盒子底下,这圆的根本就不碰了,他们就知道那圆的里头没有吃的。把这个能力训练出来之后呢,就通过这实验我们就能确认出起码现在这帮猴子能够辨识出形状。然后在第二个实验中再设计,就是在不同的位置放了很多外形一样的方盒子,其中呢只有一个地点是总有香蕉的,那些猴子都挺聪明的,训练几次之后呢大家都知道只有在那个地点才有食物,也就是说猴子知道了食物跟位置的关系。它这两个实验中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呀都侦测到猴子脑部对应的神经活动区域了。第三步就比较残忍了,就分别切除了对应的脑区。比如说腹侧视觉通路受损的猴子,它就失去了对形状的判断能力,但是对位置的判断完全没有问题。还有另一些猴子就切除了背侧视觉通路,这些猴子呢失去了对位置的判断,但是对形状判断一点问题都没有。

            在自身与空间关系的判断研究上,微电极技术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它这一个电极的尺寸呀只有十几微米,所以就可以观测到单个细胞的活动,甚至是单个细胞内部离子浓度的变化,所以才会出现之前某一个神经元会对某一个演员产生反应,这都能监测到。

            那咱们说回海马区,海马回这个区域从前是被认为负责记忆的,在1970年之后又陆陆续续发现了其他功能,尤其呢是在定位跟导航功能上。后来就发现了位置神经细胞,证明了生物在记忆位置的时候,靠的是大致是角度上的记忆,而不是沿途景象细节的记忆。还有呢像位置细胞啊、网格细胞啊、边界细胞啊、头部位置细胞啊,这些按功能分出来的细胞其实都是通过微电极技术发现的。这些细胞在外观上根本没有什么区别,也都集中在海马回中,要不是这项技术诞生,估计永远也不会发现它们各司其职。最后一个被发现跟海马回中定位功能有关的叫做:速度细胞,它会对生物运动的速度作出反应,它们放电的速率会随着运动速度加快而加快。速度细胞跟头部位置细胞如果配合起来一起工作,就可以持续给网格细胞提供移动的各种新消息,比如像目前的速度、目前的方向和自己跟起始点之间的间距的变化等等这些信息。速度细胞是2015年才发现的,所有这一套关于海马回中定位导航的功能,这方面研究就是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就把视觉、记忆、空间定位这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了。您看,这些功能都是在海马回这个记忆中心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呢您也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新手上路了乱开车,尤其是一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无缚鸡之力的女生们,如果学开车之前比如说玩过滑雪或者经常参加足球、篮球的活动,对物体的高速运动,对自己身体的高速运动有过经历,那么这些记忆都会烙印在海马回中,等到什么时候真正开车上路了,那天你就不会对这种运动状态完全陌生。但是有些女生可真是完全陌生的,所以才会出现女司机这种说法。

            能够发展出视觉,而且处理视觉信号的动物后来都比较高级了。比如像乌贼,一只雄乌贼在追求雌乌贼的时候,假如这个时候又跑来一只雄乌贼,这个时候第一只雄乌贼会怎么做呢?它会采取欺骗的方式,它把朝向雄乌贼的那一面变颜色,变成雌乌贼的样子,这样后来到的那只雄乌贼不会马上采取攻击的策略。而它朝向雌乌贼的那一侧呢,仍然保持着雄性的特征。这种欺骗的概率有多少呢?如果有雌乌贼的时候,同时存在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雄乌贼,那大概40%的机会雄乌贼会施展欺骗术。但如果只有一雌一雄的话,就从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陆生动物也可以通过颜色来沟通,比如像很多雌性动物到了排卵期的时候,它们就会把“我可以受孕了”这个信号在交配之前广播出去。用什么方式呢,比如像臀部的皮肤变红了,甚至还伴随着肿胀,让雄性一下就能识别出来。但是人类在这方面是一个例外,人类的女性最终进化到一个隐瞒排卵期特征的这条路上,在现代医学化验的手段出现之前,男性是没有任何办法来确定女性排卵期的,不光是男性,就连女性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排卵,她自己感觉不到的,这就是一个矛盾了。你比如像狒狒群里头,在排卵期的时候那屁股又红又肿,这个时候交配的成功率就非常高。公狒狒也会更频繁的在这会交配,比如说一天来上个十几次啊。其他的哺乳类动物也会这样,就非排卵期的时候大家都相安无事,甚至是距离很远,只有到那几天,它们才有性行为。而人类就不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受孕,所以几乎每天都可以交配,但大部分时间里又不会怀孕,你说这不是浪费体力、浪费精力吗?

            从前我在节目里介绍过一种演化生物学解释一夫一妻制诞生的原因,如果您还记得的话,这个问题您可能打算用这样的方式来回答,那就是:人类不同于其他的动物,甚至不同于其他的灵长类动物,那就是因为人类的婴儿不得不在脑部还没有完全发育好的情况下就生出来了,否则等到全发育好了,那头就太大了,那就会难产。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讲呢,人类的婴儿个个都是早产儿,所以出生之后特别的脆弱,不像其他草原上的哺乳类动物,出生之后大概3、5个小时,就能跟上大部队的迁徙速度、就能觅食了。人类的婴儿需要一个成年个体长期的抚育,而且抚育的工作是特别繁重的,母亲照看婴儿的时候就很难弄到足够多的食物,所以母亲一个人承担不了育儿的任务,如果这个时候有父亲的帮忙,这就能大大增加后代存活的几率。所以夫妻共同承担抚养任务就成了一个进化上的优势。而且动物学家们还总结了很多个生物界中采取了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就发现它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育儿负担过重。除了人类之外呢,大多数都是鸟类,因为孵蛋的时候不能离开鸟嘛,所以另一个就是负责给母鸟喂食,但是这和不把排卵期公布出来有什么关系呢?

            比如说她公布出来了,一个原始的女人在交配之后,排卵特征消失了,那这个原始的男人就会很快离开她,去找下一个准备受孕的女性,可是繁育任务又那么重,男人走了就意味着孩子要被饿死,那么想法拴住男人呢,一个是把排卵期给隐盖下来,二一个就是提供一些性奖励,就是性的快感跟性的高潮。这个时候男人既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离开这位女性了,与此同时呢,也时不时的被奖励到,所以就更容易留在女子的身边了。留在身边,等到有吃的时候就自然分给母子一些。这种理论呢现代叫做:性爱奖励理论,但是如果稍微把眼界放宽到动物界,马上就能找到矛盾点,有很多动物的行为都没法通过这种方式解释。

            比如说所有共同抚育后代的鸟类中,都是只在雌鸟受精的时候有一些性行为,此后就一起孵蛋、共同抚育后代,就再也没有任何性行为了,这些鸟类是不靠性奖励来拴住雄性的。您可能说了那是鸟,那跟哺乳类动物差的太多了,所以不算数。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大猩猩,就是那敲胸的那种。银背大猩猩是群落里头唯一一只成年的雄性,它们是一夫多妻制的,但是雄性大猩猩一年中也就那么几次性行为,可是夫妻关系呢也还维持着,它也不靠性的奖励啊,您说那也不算,那不是一夫一妻制。那么我们也可以看看既是灵长类又是一夫一妻制的,那就是长臂猿,它们就经常一年多没有性生活或者几年都没有,但是它们一辈子都相互陪伴、共同抚育后代。那它们不依赖于性奖励,那是靠什么让它们不分开的呢?反例还有,比如像那些特别严重依赖性行为的动物啊,比如像黑猩猩或者更有甚者倭黑猩猩,它们平均每一年就要性交1000多次,但是这么依赖性奖励,也没能让黑猩猩形成稳定的、一对一的夫妻关系啊,它们还是属于乱交一类的。

            针对这些矛盾点呢,又有一个新的理论提出了,叫做:多父理论,“多”呢就是很多个、多少的多,“父”呢就是父亲的父,也就是有多个父亲的意思。这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人类学家提出来的,我说说您听听,看看有没有道理。首先,他们经过大量的调查跟统计认定了一个事实,就是生物界杀死婴儿时期的动物的行为是比较普遍的。比如说像狮群,新登基的雄狮会把群里的小狮子挨个咬死,非洲猎犬也会这么做。在大猩猩跟黑猩猩的群落里呀也有这种情况,如果雄性的首领是从外群入侵来的,然后击败了原来种群中的王者,新登基之后呢,就会杀掉从前群里所有的幼崽;如果不是外群入侵呢,是本群里的雄性代替了老王呢,成了新王,那就是对曾经跟自己关系疏远的、交配很少的那些雌性呢,就会对她们的幼崽下手,杀掉它们。对大猩猩的统计数据是这样的,大约有30%的大猩猩幼崽的死亡是“杀婴行动”中丧生的。您可能会问了:那杀同类的行为降低自己物种的出生率,这种行为怎么能够保存在基因中呢,这不是一个自杀的基因嘛。那就是因为它们杀婴之后,迫使雌性怀孕,而且怀孕之后生出的数量足够多,所以杀婴的基因呢就靠这种方式保留下来了。虽然它也减少了种群的数量,但是它减少的程度比新生儿出生的更小一些,所以种群还是可以继续维续的。维续的副作用就是杀婴的基因延续下来了,也因为孩子被杀死之后,雌性马上就会恢复排卵期,这样的节奏就让雄性能够掌握住节奏。

            但是我们现在假设:如果完全不暴露受孕的信号,甚至在怀孕的前半程体态都没有什么改变,只有到最后一半的时间才露出一个大肚子,才把要生产的特征暴露出来,那么这个群里头所有的雄性成员对于生出来的这个孩子是不是自己的这件事啊就不是那么确定了,所以呢还是不乱杀为妙,因为这里杀掉的说不定有很多是自己的孩子呢。用学术名词说呢,这就是一种叫做:父权的混淆,孩子是谁的说不清,所以这种理论叫做“多父论”。可是多父论也有它自己的矛盾,就是它没有办法解释目前人类社会出现的规律。因为从现有的基因检测看,最少最少也有70%,最多有95%的家庭中的孩子是原生父母生的,也就是在这些家庭中父亲对孩子是谁的这件事是很确定的,所以不论是“性奖励理论”还是“多父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

            为了找出到底是“性奖励”导致的隐藏排卵特征,还是“多父”导致的隐藏排卵特征,瑞典的生物学家还做了更详细的比较。他们总结了所有68中灵长类动物在排卵时期跟非排卵时期的可见的特征区别,然后就得出结论:有32种灵长类完全没有任何排卵特征的,还有18种有那么一点点,但不是很明显,还有18种是非常非常明显的。他们又总结了这68种灵长类动物的雌雄关系,其中有11种实行的是非常严格的一夫一妻,跟人类很像。还有23种灵长类实行的跟大猩猩差不多,是一个成年的雄性领导一群雌性,就是一夫多妻。还有34种处于乱交,就占了总比的一半左右是乱交的。这么细分下来就发现11种采用一夫一妻的灵长类动物里头有10种都是完全隐蔽排卵特征的,那么能不能说一夫一妻就导致了排卵特征的隐蔽呢?也不行,因为在所有的32种没有排卵特征的灵长类动物中,除了这10种,还有另外更多的22种是采用了一夫多妻或者是滥交的。后来又通过物种进化的先后顺序,他们最终得出了结论,就是:隐藏排卵期的特征产生于一夫多妻跟乱交的物种之后,排卵特征隐藏之后才出现了一夫一妻,而且它还促进了夫妻关系的形成。

            那么真正的排卵是什么样的呢?它是某一次月经来之前14天左右,女性的身体中会从卵巢排出一个卵子,这个卵子可以维持在体内活1 - 2天的时间。如果就在这两天时间里头,它没有遇到精子,这卵细胞就会随着下一次的月经一起流出去。精子也有一个存活时期,就是进入到女子身体之后大约能够保持2 - 3天的活性,如果正好在这个时期遇到了排卵,它就跟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胎儿就此诞生了。所以在排卵之前5天跟排卵之后4天,如果不做任何的避孕措施交配的话,就非常容易怀孕。但是你发现没有,安全期或者是危险期的推算是特别粗糙的,本来只有1 - 2天的时间,结果现在放宽到前5后4了,9天时间。那就是因为在实际情况中到底女性是哪天排的卵根本没有那么准确,可以说完全不按日期来。就算是用现代的医学手段去检测,比如现在家里能用的,像基础体温方式。这个很难检测,原因就是个人检测体温误差值太大了,这个误差值大到比反映出排卵特征的那个值还要大,所以没法判断。还有什么呢,比如像宫颈黏液的多少,这个判断就太主观了,误差也是非常大的。在家里,自己能够判断排卵的时间,这最准确的办法就是通过排卵试纸。它是通过检测尿液中黄体生成素的高低来判断的,但是检测起来也非常麻烦。比如它就要求不能用晨尿,而且每次检测都要在一天当中的同一个时刻,而且你的作息还要保持一致,检测前还不能突然多喝很多水,而且还要要求这个人在之前几次月经一直非常准,但是即便你之前所有的条件全都达到了,而且还是严格按照说明书去测的,那个准确率也只有75%。

            那最准确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通过阴道B超,这普通人家里就没法做了,必须得去医院。一个探头伸到阴道内部去做B超,而且最好还得要求同一个医生,检查的频率是每隔一天检测一次。要求同一个医生呢就是因为她能对前几天的状态跟当前的状态有一个对比,她脑子里有印象,这样才能从影像学上看到卵泡从小到大、排出这个过程,这个准确率可以超过95%,但是也是一件非常非常麻烦的事。

            说了这么多,可能你都想不到进化是这么复杂、多样啊。从视觉上感受光的强弱,发展到了一个完整的眼睛,这个完整的眼睛还可以侦测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而且之后又发展出来处理视觉信号的功能。比如说存储记忆、方位的导航,或者是通过颜色、体态传递信号,甚至还进化出了伪装的信号、隐藏的信号。以至于到了人类身上,想知道被隐藏的排卵期到底是哪天,都要动用最最先进的手段才可以。

            生命进化了几十亿年,能意识到人类是进化而来的,这个观点已经是一个突破了。能深挖出每个物种是怎么出现、每个器官是怎么诞生的,就需要更多的工作。但是比这个更难的恐怕就是用进化论的思路来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了。

            好了,这就是本期的卓老板聊科技,感谢您的收听,咱们下期再见!




    文章是由作者(灭世MasterWang)通过音频节目《卓老板聊科技第二季》人工转写而来,希望以文字的方式来进行科普知识的传播。在此,特别感谢节目《卓老板聊科技第二季》和它的作者:卓克,为科普工作做出的贡献。

    《卓老板聊科技第二季》—— 卓老板带你用理工科思维观察世界,欣赏科学之美,感受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

    本文版权归作者(灭世MasterWang)所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72_视觉进化出障眼法_2017020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sp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