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薄西山(三)

作者: 佐撰 | 来源:发表于2021-07-30 14:31 被阅读0次

转天的上午,妹妹开车带着母亲和我车游英雄城南昌。妹妹是在南昌长大的,大街小巷熟得很。八一大桥、阳明路、北京西路、丁公路、中山路……,这些熟悉的地名,对母亲来说,全是陌生之地。每次带母亲出来,母亲总是说:南昌的变化真大啊,现在也能算得上一流的大城市了吧,原来哪有这些高楼大厦。

我们无法知道,母亲的大脑里保存的是哪个年代的南昌街景。是六、七十年前她读中学时的?还是四十年前她与父亲离婚后带着姐姐和妹妹重返南昌时的?她自己应该也已经分不清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近二十年来南昌的街景已经在她的大脑里消失得干干净净。路过任何一条跨越赣江的公路大桥,她都当是八一大桥——她记忆里唯一的公路桥。

乐观地想,这世界对母亲而言,永远惊喜,永远新奇。

在外面吃了午饭,母亲摸出钱包抢着要付钱。

我逗她说:“妈妈,你那点儿钱可不够付这顿饭钱的。”

母亲很急,拿出一张百元大钞:“一千块钱还不够?!”她现在既认不得钱,也失去了对物价的基本判断。

大概是午饭钱刺激了母亲,下午回到家后,虽然已经很累,但刚喘匀了一口气,就又张罗要搞清她工资的事了。这是每隔一阵子就要上演的一套节目,没事刺激时十天半个月上演一次,有事刺激的话,三天两头就要演一遍。故事的主线是老也不发的工资条,有时会增加一些副线,比如最近突然增加了粮油关系这个剧情。因此我们猜测母亲的记忆已经从九十年代后期退化到改革开放前后。

“我得去趟学校财务科,问问我的工资到底怎么回事,好几个月了,一直不发。”母亲穿戴整齐往外走。

我:“妈妈,现在在放暑假,而且是下午最热的时候,你去哪儿找人?再说,你的工资一直好好的发到你的存折里,就算你找到财务科,人家也没办法。你先把存折找出来再说。”

“我从来都没有存折。”母亲信誓旦旦。

我也毫不客气:“你有,而且你谁都不信,非要自己拿着。天天觉得女儿们要偷你的钱东藏西藏的,谁知道你又把它藏哪儿去了。你先把它找出来再说。另外,上次我和姐姐陪你一起取的那八千块钱你藏哪儿了?找到了吗?”

妹妹帮腔:“家里什么钱都不需要你花,你取工资干嘛?钱在银行又丢不了。取出来你反要到处藏,最后倒真都丢了。”

母亲一脸痛苦,回到自己的房间,一阵翻箱倒柜。显然啥也没找到。出来说:“我非得去财务科问问怎么回事。”

妹妹问:“你知道财务科在哪儿吗?”

母亲显然不知道。但这也不能阻止她的脚步。我和妹妹互相一嘀咕,爱去去吧,大热的天,估计她也没有体力走多远。果然,才二十分钟,母亲就回来了。热了一身汗,脱了衣服洗了把脸,倒在自己的床上。

二十分钟,以母亲的脚程,大概只走出去三、四百米远,连离家最近的办公楼都没到。我和妹妹继续忙自己的事,不闻不问,等着母亲自己说。一会儿,母亲从床上起来,坐在桌边,边吃水果边说:“刚出去碰到原来的邻居,我都记不得他叫什么了。聊了会儿天,我说要去找学校问问粮油关系和工资的事,他笑话我,说粮油关系都是哪个朝代的事了。唉,我也真是糊涂了。”

母亲的脸上又是羞惭,又是痛苦。她一辈子君子爱财,每一分工资都宝贝得要命,容不得他人染指。但偏偏到现在,怎么也搞不清自己的工资有多少、去哪儿领、怎么领,更痛苦的是,连想问询都全无头绪。生命中最要紧的事就这样成了一片迷蒙的无法触摸的雾,这份痛苦真的难绘难述。

“粮油关系也没有了可怎么好,去哪里买粮呢?”母亲愁苦地拍拍脑袋,回屋绝望地倒在床上。当她心情还好时,可以理解现在拿着钱就可以去超市买粮,想买多少买多少,没有限制,而且家里还有好几袋的大米、白面、挂面条。而当她心情不好时,这些就成了我们骗她的鬼话。

我除了冷眼旁观,并无他策。一时觉得自己很冷酷,一时觉得自己很无能,一时觉得人生好悲摧。第二天,她又闹着去财务科。大概是想我们陪她去,又不好直说,而我和妹妹就装糊涂,随她自己去,自然又是白跑一趟。听她的描述,我猜测她是摸到社区办公室了,结果人家正在午休,铁将军把门。

我逗她:“妈妈,你还记得自己多大吗?”

母亲答:“我是三六年生人,今年是哪一年了?”

我不答,看着她。她定定地看了我半天,嘴蠕动了几下,终于说:“今年是2021年,你算算我多大吧。”

我坏笑:“我不算,你自己算算你多大。”

她生气地看着我:“我算不清。”

妹妹在一边也坏笑着敲边鼓:“你连这都算不清,还怎么算你的工资。”

母亲更加生气。闷坐半晌,突然大声道:“我八十六了!”

我冲她竖了两根大拇指,说:“对啦!好了,晚饭想吃什么?”

说起来,母亲的阿尔茨海默症并没有官方的诊断。母亲是个非常要强的女人,而且还非常地省钱。这两点合在一起,医院就成了她不共戴天的敌人,因为去了那里等于说她病弱,还要花掉大把的钱。母亲仅有的几次就医经历,都是发生意外被120急救车拉进医院。

偏生这位顽强的女性意外特别多,仅最近十几年就摔断过腿骨、摔折了腕骨、摔得颅外出血、摔得颅内出血……如果再往前追溯,母亲这辈子出的意外简直数不清,其中好些次脚踩鬼门关,却又特别好运地遇到救星,又因她格外顽强的生命力和自强精神,从必死的伤病里康复起来。所以,这些意外非但没有给母亲以教训,让她变得谨小慎微一些,反而使她变本加厉地视危险如无物,好像笃定阎王爷的生死簿上漏掉了她的名号。到了晚年健忘,她就更是无敌了:“我什么时候摔过?从来没有!”或者“我摔了也能照顾自己,什么时候麻烦过你们?!”

由于母亲对医院的态度,我们并没有办法带她去做真正的系统检查,只是两次她摔坏脑袋时,借着机会照了脑CT和核磁。结论是脑蔫缩。可就算没有医院的确诊,鉴于我的外婆身患阿病十几年而死,我的大姨也已经到了阿病重症期,我们姐妹心知肚明母亲正走在同一条路上。

与父亲离婚后,母亲曾有过短暂的再婚史,但顽强而倔强的她,终非世俗婚姻这个小池塘所能容下。最终,她还是觉得无拘无束的独身生活最是自在。到女儿们都长大成人,她便沉迷于孤家寡人的生活。我和姐妹们说:“妈妈的理想世界,就是整个地球上只剩她一个人。从此再也不受任何人际关系的牵绊。”

开始的时候,母亲这种个性无疑是女儿们的福音。她独自在南昌生活,无论是物质、精神、感情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女儿们的分心。甚至,她会认为女儿们的请安电话都是她的累赘。家里的座机她总是拨掉电话线。给她买了手机,但她平时总是关机,隔段时间,打开手机,给我们发一条平安短信,当你收到短信打回去,已经又是关机状态。

随着母亲一年年老去,独立生活被我们发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那没被发现的,用脚后跟想也知道只会更多。我们开始请求母亲北上与我们同住。尤其是每次母亲发生严重事故,姐姐便趁母亲伤后虚弱,把母亲接到自家。但每次母亲住不了多久,身体刚刚好转,就自己偷偷买了火车票“逃回”南昌。多次之后,我们便只好由着她“自由来去”,并时时担心她在南昌家里又发生什么意外。

有一阵母亲信誓旦旦,如果老了她就来个人间蒸发,让我们找不到她,绝不连累我们。我们问她:“如果您不见了,我们难道会不找你吗?”母亲淡淡地答:“你们找一会儿找不到我,可不就会回去过你们自己的生活了?!”

大概从那时起,我们发现母亲的思维越来越古怪,越来越不合常理逻辑。母亲老去的不再仅是身体,她的心智像一片染了虫的森林,一片叶、一根枝、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一径地枯死下去。

2019年夏天,母亲的状况已经很明确地无法再独立生活。南昌家里每一只锅都经过烈火的反复锤炼,糊得不成样子。再让她独居,早晚整栋楼都得被她点着。山不到穆罕默德这边来,穆罕默德就到山那边去。母亲不肯来与女儿们同住,姐姐便决定从上海搬去南昌跟母亲同住了。

最初,母亲不习惯有人同住。为了赶走姐姐,重新过上“自由的单身生活”,母亲也是用尽手段,说姐姐偷她的钱,骂姐姐是逼她死,诸如此类,几次闹得姐姐痛哭失声。但最终,在姐姐的坚持下,母亲接受了身边有人的生活,但绝不离开她自己的家。

而实际情况也证明,她一旦离开她熟悉的环境,病情就会急转直下,而一回到她熟悉的校园,病情就会得到缓解。

相关文章

  • 日薄西山(三)

    转天的上午,妹妹开车带着母亲和我车游英雄城南昌。妹妹是在南昌长大的,大街小巷熟得很。八一大桥、阳明路、北京西路、丁...

  • 2022-9-29 积累+刻舟求剑

    1)有关太阳的词语 日上三竿、日明丽天、日薄西山、赫赫炎炎、日月合璧、日中必慧、夸父追日 日薄西山,他仍在家呼呼大...

  • 日薄西山

    楔子 “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 “房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

  • 日薄西山

    理想

  • 日薄西山

    相比二十岁现在的我已不是以前的我了美丽的春天和夏日已经从我窗前流逝我的爱情也已日薄西山假如我可以重生我一定要在二十...

  • 日薄西山

  • 日薄西山

    无限夕阳风送影, 碧天横挂锦红绸。 江山也有娇羞态, 只是回眸不久留。

  • 日薄西山

    那一夜,更深露重,寒气逼人,合欢树下,一袭紫衫男子拎着包袱,眼睛定定地朝一个方向望去,一个时辰,两个时辰,男子未等...

  • 日薄西山

    新华字典的解释:(迫近:薄暮。日薄西山。) 本人感到这个解释匪夷所思,来源不明。 “薄”字本义就是:(轻薄的物品的...

  • 日薄西山

    锦州战役之前,蒋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 蒋一脸无可奈何、心碎一地的表情,特别是会议结束,蒋离席时竟差点摔倒,给人日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薄西山(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tc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