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书名,以为是讲人的影响力是怎样形成的,然而这是一部社会心理学的著作,讲的是人们的日常行为容易受到什么影响。
读完以后还是蛮有收获的,它可以告诉你如何防止被收“智商税”
本书从六个大的方面来讲述是什么影响了人们的日常行为。
一,互惠
用句老话叫做,“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如果你想获得一些东西,你先要给予对方一些东西,然后你再索取。
当然你可以得到非对称收益,因为人们从小就被灌输礼尚往来的意识,别人在同你打招呼后,你要回应,别人请你吃饭,你也应回请,否则别人就觉得你不可交,这个原则也被商家利用职的淋漓尽致,比如满大街的商店招来顾客时先送你一个不起眼的小礼物,然后你就会对自己的良心说,就在这买吧,心里也不愿违背内心那个占小便宜的谴责。还有比如书中提到的一切募捐者,往往给你一个小东西,反而你就会给予更多的捐助,即时你是被强加的。
如何摆脱心理这种束缚:
你要明白,一切都是套路,我不会被你们所骗 ,你要当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就可以了 ,否则你就会得到“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惩罚。
二,承诺且一致
这个原则,源于人们往往相信自己的第一决策是对的,人们不愿意自己表里不一而被别人说闲话。
比如,我们做出承诺之后,会给自己心理压力,让自己兑现承诺,甚至明知是错的,我们也会在潜意识里说服自己。比如,女人嫁了渣男,即便发现问题,也很容易妥协,付出越多,也就越难离开。还有现在各种每日打卡活动,读书打卡,减肥打卡,目的是让你把自己承诺给大家,好让你不好意反悔,从内心强迫自己执行曾经的决定,即时那个决定不一定正确。
三,社会认同
俗话说就是“随大流”
它是源于人们在一个陌生的境地,感到迷茫而不知所错的时候而下意识的跟从大多数人的选择。
比如,人们买东西都爱看销量,认为销量高就是品质好,殊不知有些销量也是刷出来的。再如,中国人到去餐馆吃饭,就爱找人多的地儿,觉得人多就应该好吃,还有一些比如,路边有一个人遇到困难,路人越多,伸出援手的可能性越小,不是因为冷漠,而是不能确定他是否需要帮助,因为大家都没帮,同时,越多的路人意味着自己的责任越小。
解决方法。一定要自己提前研究,有自己的想法。
四,喜好
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一些正面特点,比如才华、善良、诚实等,而且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被评价者因为自我形象与评价的一致性压力,也会容易向这些品质靠近,比如我一般都喜欢有着跟自己相同穿衣打扮或者兴趣爱好的人,这就是“相由心生”,其实更是因为“相貌”,所以生心。
同时,有些事情也跟喜好产生关联,比如一辆车旁边站着一位美女,另外的车没有,你肯定会喜欢有美女的这款车。
我们可能喜欢给我们带来好消息的人,却讨厌给我们带来坏消息的人,即时坏消息并不是由于这个人引起的。
五,权威
我们一般都喜欢听专家的建议,听医生的医嘱,听警察的劝告,听上级的指示,我们一般都懒得想告诉我的这些东西到底对不对,只是懒于动脑,照做不误。
比如,一个穿制服的人会自带信任光环,一个有头衔的人会被别人尊重。只要有个头衔,我们就服从,有时仅仅是一件制服,就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这就是来自“权威”的力量,所以很多诈骗团伙总是冒充警察,或者医生的身份,我们为什么相信,往往仅仅因为人家穿着“制服”,我们就不怀疑了。
六。稀缺
一样本来毫无吸引力的东西,仅仅因为稀少就立刻变得迷人起来,这种稀缺并不会提高东西的品质,但是会催发人的占有欲。
机会变得越稀少,价值就会越高。
商场里的限时促销,
男生爱女生,女生不答应,有人爱男生了,失去了,女生才觉得男生好,
拍卖场上,客商一次次的举牌……
人们本来拥有一件东西的自由,等快要失去,失去拥有的权利时才会倍加珍惜。
这都都体现了“稀缺”的重要性。
以上六条原则都易于激发人们的即时行为,当其中几条交叉向你袭来时,我们一般就会缴械投降。
凡事遇到后,一定先思考,再做决定,才能更好的不被“圈套”。
由于篇幅关系,阐述还是太少,喜欢的话一定找来原书来读,相信你一定会收获满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