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我怎么读。
第一步:一本书拿到手,明确一下读这本书的原因。
“读了一些人的作品,很受影响,但是对于他们所在的时代背景有些模糊,他们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思想?这与他们当时所处的经济,政治,民间文化有什么联系?……”
第二步:回忆读这本书的目的:“我要知道整个时代背景,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第三步:准备一张A4白纸和一支铅笔,几个燕尾夹,一个书架,开始读书。
读书的方法:
比如史类的书,一套书就是一个整体。这些能写进历史的东西,一定是按照一个或几个线索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翻开目录,找到这个线索。章与章之间是时间顺序关系呢?还是并列关系?……看目录时翻开对应的书本内容,自己判断。用燕尾夹把每一章都分别夹起来。
理解之后,在纸上(或者写在另一个草稿纸上)写出本套书的线索。
在A白纸上留出每一个阶段(章)需要的空间,用“工”字划分。上面写本书抬头,左边写细节,右边写时间,政治,经济这些大方面(共有)的东西。下面写拓展书目,就是文中提到的,你感兴趣的书,后面要去阅读。
读完了,整套书就是一两张A4纸的量,读薄了。
因为你先前是有接触过这套史书提及的某些伟人及其作品的,现在你脑海里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认知的。(和你读这本书的原因,目的相符合了。)
然后,你需要查漏补缺,把缺少的知识补充回来(如果你觉得你需要的话)。这就进行到下一部分了——读厚。把史书中提及的人和作品找出来学习。
这相当于为你提供了一系列的书单,然后按照自己整理出来的思路(知识缺漏的先补,有思路但还困惑中的后读)去安排读书计划,你会发现,近半年到一年要读的书就都明确化了。
一目了然,这样就避免出现“读完一个人所有的作品后,突然不知道应该读什么书”的情况了。因为一下子投入到一个人的作品中去,会被他的思想短时间地影响,读完了思考还停留在ta的时代里,一时做不出决定下一步向哪走?
这个读书方法有一个好处:按照自己的需求出发,有一个短中期的目的和安排,不会因小失大。坏处就是,很个人主观,对他人不一定有实用性。
我自己的例子,之前零零碎碎,有些深入有些浅读,涉及了各个领域的书,思考跨越性很大,但是具体分析事情还是无法建立起网状思考逻辑,总会觉得哪些东西不确定,或者知识空缺,很苦恼,投入的时候完全不闻窗外事,读完了还得恍惚一段时间才能找下一个人的作品来读,长期以往,没有办法真正连贯地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这样读书以后,就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选这些书,目的在于提升哪一种能力,补充哪一方面的知识?读这些书需要多长时间,读完之后自己认知会有一个怎样的跨越?……
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也对自己的成长历程有一个大致的评估。
理解能力提升,就是成长最明显的反馈。
和不同的人交流,阅读不同层次的作品,而不会有困阻。
每个人读书不一样,这里纯粹分享我个人摸索出来的东西。我也很好奇大家是怎么读书的,很少看到有人分享,希望我可以抛砖引玉,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