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
这是前天何子耕高一班主任卢俊老师突然发给我的,打开才知是孩子为母校十堰市一中建校50周年写的。文章很长,看得我泪流满面。作为孩子的妈妈,一路陪伴他成长,目睹他有过的失落、彷徨、奋斗、坚持。我知道这篇文章回顾的每一个清晨和黄昏,我懂他的泪水和汗水;我儿的成长之路不容易,付出了很多努力,我又心疼又欣慰!儿子,人生之路道阻且长,妈妈惟愿你凭心、情愿、尽力、快乐!转载在这里,留作成长印记。
《梦开始的地方》作者:何子耕
转眼间已离开母校近六年,前段时间天在公众号上看到一中高考百日誓师的新闻,相似的场景、美丽的校园、亲切的老师,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怀念,我的思绪仿佛也被拉回到了六年前的那个炽热的夏天。今年恰逢母校五十周年华诞,借此机会,向母校分享和汇报学生的一中回忆、个人近况以及六年来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五堰北街的日子
我是2014年来到的一中,那时的我成绩一般,180斤的体重加上一个锅盖头,也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对于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和想法,本以为会平平淡淡的过完高中三年然后有个大学上就满足了,没想到彼时梦才悄然开始。
高一高二的时候,说实话自己心中并没有很强烈的学习动机,好像一直都是跟着大部队被老师push着往前走。但在这一阶段,我依旧非常幸运,遇到了一直陪伴自己到现在的最好的朋友,有过一段青涩且难忘的时光,更让我难以忘怀并感恩至今的是遇到了许多位给予我帮助和关怀的老师们。
严厉但又风趣的李江老师,总能将枯燥的政治知识点用简单易懂的内容教授给我们,同时我也至今都忘不了被政治默写支配的“恐惧”,但正是您的负责和严厉,让我能够用心去学习和感受政治书上的文字,政治课上学到的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至今都对我的学习生活和三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学生打成一片的王莹莹老师,那是您还是一个刚走出大学象牙塔不久的大学生,我们有幸成为了您的第一批学生,那时候觉得您是老师又是朋友,在您的教导下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保持至今;腼腆的郑立伟老师,对于我每次提出的问题总能耐心讲解并尽可能的启发我进一步思考,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地理学的还不错有些飘飘然了,您也总是能第一时间点醒我要保持谦逊。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一直如父亲般教导和关怀我的班主任卢俊老师,在您的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的含义。在卢老师的课堂上,书本上的内容或许不是最重要的,您总是用您独特的方式给我们讲人生的道理、做人的原则、努力的原因,当然还有英语学习的方法。记得您也常常给我们分享您过去的优秀学生,那时候只是暗自羡慕他们,在心中默默种下了一颗向他们学习的种子,没想到若干年后我也成为了您口中的他们。在高三时您已经不是我的班主任了,但是您依旧对我的学习生活一直关心着,在我犯错误时也会及时找我谈话,和我的父母交流,给予我无限帮助。现在的我也是一名老师,我总是不断反思自己,是否像您一样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关心学生。对于我来说,在老师这个职业上,您就是一面镜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您就是一盏明灯。
正是得益于老师们的帮助和关怀,高一高二时没有什么学习心思的我虽并无特别出类拔萃的成绩,但始终没有掉队,这为后面高三的冲刺打下了基础。高中阶段最大的转折是从高二下学期开始的。那时的我很胖,身体素质也不好,突然有一天我下定决心想要改变自己,就从减肥开始!
高中的学习任务很重,没有过多的时间可以消耗,我就从最简单也是最高效的跑步开始,每天下午晚饭时间同学们都去食堂的时候,我一个人来到大操场跑步。最开始跑上两圈就气喘吁吁,有时候也想放弃想歇歇,但是心中仿佛跟自己较上劲了,告诉自己再咬咬牙再坚持一下,“只要跑不死,就往死里跑”。就这样,从最开始的两圈到后面的四圈、六圈八圈,最后我每天都会雷打不动跑上十圈,风雨无阻。我到现在都记得,高考前的那个下午,学校已经给我们放假了,空中还在飘着毛毛细雨,我依旧像往常一样来到大操场,跑完了十圈。那十圈仿佛就像我的高中三年,最后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告诉自己,我可以像一个勇士一样,去走上属于我的高考战场了。
跑步带给我的改变是巨大的,首先是身体上的改变,我从一个180斤的大胖子,变成了一个130斤的精瘦小伙。记得在高三的运动会上,我第一次斗胆报名了1500米比赛,那时并没有想能取得什么成绩,只是想试试毕竟这是坚持了快一年的习惯。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在那条熟悉的跑道上,我竟然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超越了前方一个又一个选手,最后拿了全校第二名,把很多的体育生都甩在了身后。赛后看着学校发的奖状,我第一次感受到细微努力的巨大作用,正所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这种感受,一直让我铭记至今,在高三的一年中,我也将跑步的这种精气神带到了学习中,每天多背几个单词,多弄懂一道错题,多练一篇完形填空,最终帮助我在高三不断地将成绩提高。
高三的时光是最累也是最难忘的,高三开始的分班起初还让我有些不适应,但在新的班级我遇到了另一位对我帮助极大的良师,班主任徐绍冲。突然称呼您的大名还有些不习惯,那时候我们都叫您冲哥,也许现在的学生都要叫您冲叔了吧。冲哥在学业上对我们非常严厉,到现在都能记得您在数学课上严厉教导我们的模样,但在生活中您又是那么的体贴和关心学生,和我们一起打球,一起吃饭,一起打扫教室。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一直维系至今,前年您来武汉出差我还跟您在地大旁边的餐馆吃饭叙旧,这种师生情让人感动且珍惜。
高三的一年,我的成绩也如过山车一般,不断上升但也有着起伏,有过年级前十的辉煌,也有过年级两百名的挣扎徘徊。但我始终告诫我自己过去的都是过去,只有高考一场考试可以决定我最终的分数,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努力,就像长跑一样,为了最后的冲线不懈奋斗。
也正是在那时,我第一次在心中种下了梦想大学的种子。记得每次前往高三部的斜坡上,我都会朝着路边厦门大学的海报凝望许久,那时厦门大学就是我对高考的全部动力和向往。到现在我都清晰的记得,2016年厦门大学在湖北文科的录取分数线是632分,每次月考过后我都会将自己的成绩和632作比较,差的分数就是我和厦门大学的距离,就是我接下来努力的动力。高三时厦门大学的明信片就被我贴在课桌上,每次累得学不动想放弃了,我就会看一眼她,再咬咬牙继续奋笔疾书。
有一天晚上,下了晚自习的我独自走在高三部后面的斜坡上,望向夜空我的脑海中突然响起《仰望星空》这首歌,“星并不远,梦并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我突然告诉自己,是啊,星并不远,梦并不远,只要我踮起脚尖。总有人能上厦门大学,为什么那个人不能是我呢?还记得在高考前的自主招生中,我向厦门大学提交了申请资料,那晚我认认真真地写下了自荐信。我记得当时我在信中向厦大招生办的老师写到:“2021年是厦门大学百年诞辰,如果能有幸进入厦大,我就能在本科毕业之际亲眼见证厦大的百年生日,那将是何等的荣幸”。当然,因为自身实力的原因,我没能通过厦大自主招生选拔,甚至连初审都没通过(插入妈妈的说明:其实不是厦大初选拒绝了他,是我这个做妈妈失职,寄出材料的时间弄错了,让儿子错失良机)。在后来的高考中我发挥出了自己的正常水平,却仍然与厦门大学失之交臂。但我始终没忘记对厦大的向往,在一中种下的厦大梦一直在激励着我,厦大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一直是我奋斗的信条。现在想想,高三那晚写自荐信的那个少年一定没想到,四年后他会在厦大百年校庆之际,收到厦门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来到厦大最顶尖的文科专业,成为厦大新百年的第一批学生,这或许就是奋斗最美好的意义吧。
高三的生活平凡但又充实,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日复一日的进行复习巩固,扫除学业上的一个个障碍。那一年不知怎么的,我好像突然对学习开窍了,第一次有了认真学习拼命学习的念头。每天早上六点二十,我都会第一个来到教室早读,看着黑板上高考倒计时的日子一天天减少,我心中没有任何的惶恐和忐忑,只有一种充实和奋斗的踏实感。每晚十点下了晚自习,我也一定是最后几个离开教室的人,有时常常学到快十一点,教室关灯了才拿着英语背诵本恋恋不舍的回到宿舍,躺在宿舍的床上还在背诵着今天摘录的句型和词组。每次下课后,教室讲台前总是挤满了前来问问题的学生,我必定是其中一个,害得往往是下一节上课铃响了,老师才能走出教室。高三一年特别忙碌,但我始终坚持着每天长跑的习惯,每次跑完十圈后,我总是站在高处的篮球场上,远方的风轻轻吹着,汗水不断顺着脸颊淌下,我站在和煦的风中背着英语摘抄,那一刻世界仿佛都安静了。
就这样,高三一年我的成绩就像坐了火箭一样,从高一文理分科时的年级900多名,到高三时我居然坐到了第一考场,甚至是第一考场的第一列。我还记得那次月考我坐在第一考场第一列的最后一个位置,看着身边火箭班的学霸们,跟做梦一样。但不论高三的成绩多么辉煌,我始终告诉自己这不是高考,高考才是最终决定我能不能进入厦门大学的唯一标准。高考结束那天,英语考试结束后我们陆陆续续走出考场,就像很多人的高考记忆一样,那天的落日很美,从五堰北街往下走时,金黄的阳光照在我身上,爸爸妈妈早已站在学校门口迎接我。那一刻竟没有心中期待已久的激动和解放,反而是一种努力过后的坦然和对高中生活结束的不舍。出分那天的前一晚,我并没有早早的守在电脑前查分,也没有在QQ空间疯狂转发锦鲤,而是安安稳稳的睡了一觉,早上起来打开电脑输入准考证号,当那个分数出现时,我心中的情绪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失落,我知道这个分数我肯定与厦门大学失之交臂了,但另一方面却是一种坦然,因为我知道这就是我能发挥出的正常水平,我没有愧对高三一年的努力,没有愧对那个曾经奋斗的自己。后来,我来到了武汉的一所211,也是我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我不知道的是,这正是我从一中梦想启航的下一站。
十堰武汉厦门英国
梦想的船从一中启航,高中三年教会我的做人做事的精神伴随着我来到了武汉。初入大学,并没有当初那种“上了大学就解放了”的轻松,随之而来的是面对各种选择的迷茫。在高中时,老师似乎已经为我们制定好了每一步的行动图,我们只需要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步走好就行。但是在大学,没有人再监督着你了,更不会有人帮你把未来的每一步都计划好。这里再也没有一天到晚盯着你的班主任,再也没有催着你背书交作业的老师,一切都取决于自己。在宿舍睡到昏天黑地,每天吃着外卖打着游戏也可以度过四年。每当看到身边的同学这么做时,我常常问自己,当初拼了命的学习起早贪黑,难道就是为了在大学这样放纵自己吗?这当然不应该是我追求的大学生活,也不是那个曾经为了梦想流汗奔跑的少年所追求的。于是我将高中时学会的那种坚持和自律继续努力在大学中保持了下去。上天自有公道,努力总有回报。六年来,我先后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大标兵学生、校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大三时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带领学生会获评全校“标兵学生会”。多次主持校元旦晚会、毕业晚会、迎新晚会等活动,并代表地大主持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湖北高校新年音乐会等大型活动。同时我广泛发掘自己的兴趣,考取了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篮球裁判证书。
不论大学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仍是个学生,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我始终没有降低对自己学习的要求。大一时我的成绩很一般,处于班级中游的水平,但在一中我学会的那种坚韧不拔、日积月累的拼搏劲一直在帮助着我。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终在大四时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保送至厦门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最高学府厦大教育研究院继续我的学习,圆了自高中以来的厦大梦。在研一下学期经过教育部语合中心选拔和培训,我作为国际汉语教育志愿者,前往英国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师志愿工作。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让人欣喜的,但光鲜亮丽背后的汗水和努力只有自己知晓。还记得本科时,每天清晨室友还在睡觉,六点不到我就要起床赶往主持人社参加早训;午休时顶着烈日去学校礼堂参加演出彩排;傍晚下课后大家都在商量晚上去哪下馆子吃饭,我急匆匆的赶回学院参加学生会例会。大一大二的冬天,每天早上我骑着自行车穿过寂静的校园,去参加主持人社早训,武汉冬天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那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高三时每天早上在晨光中背书的自己,虽然辛苦但却很踏实,那种踏实源自于一种明确的方向感。大二下学期在竞选学生会主席时,当着全院师生代表的面,我说了一句到现在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话“我要把自己的大三当成高三过”。事实上,大三的学习生活比高三累多了,一方面要全力以赴处理好学生会的工作,同时还面临着保研所需的巨大学习压力。学院学生会办公室仿佛变成了我的第二个“宿舍”,往往晚上十二点忙完学生会的活,才能抽两小时继续完成课业上的任务,凌晨两三点干脆也不用回宿舍了,常常把几张凳子拼在一起就凑合睡一晚。就是这种跟高三一样紧凑的生活节奏,伴随我度过了难忘的大三时光。还记得2020年10月12日,是教育部研究生推免系统开通的日子,那天早上我早早的起床,洗漱完毕后郑重的坐到电脑前。八点系统里收到了厦大教育研究院发出的待录取通知,我深吸了一口气,轻轻的点击了“接受”选项。鼠标轻轻点击的那一下,是我从一中开始四年的厦大梦的终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那天我走在校园里,夏末初秋的武汉天气很好,操场上和煦的风迎面吹来,我仿佛又看到了高三每次长跑完站在球场上背英语的自己,那一刻世界又安静了下来,那是我大学四年都没感受过的轻松,看着自己手机QQ空间里2016年10月发的那条关于厦大的动态,四年终圆梦,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努力过后的美好。
有时我常常会想,是什么支撑自己在本科四年乃至现在还能为梦想而不懈努力?我想正是得益于一中三年的经历,高中时那种为了梦想全力以赴的勇气,这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持续的动力和信仰。这两年我经常在抖音等平台上看到一些高中生早读、晚自习的视频,刚看到这些视频时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心里是无比的怀念和感动。但评论区里的喷子却格外的扎眼,“一群没用的学习机器”、“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这样”、“教育的悲哀”等等。是的,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但我想这些人一定没经历过或者用心经历过视频中的内容。这些学生们不只是在读书在练题,他们更是在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勇敢的追梦逐梦。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鄂西北山区的“小镇做题家”们来说,我们从小没有北上广那么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拼尽全力,才能日后在更高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离开一中六年了,如今的我也成了一名老师,在英国威尔士的一所高中教授汉语。这里的高中生没有什么学业压力,早上九点上课,下午三点放学,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息都是如此。课程内容也比较轻松简单,我曾经旁听过他们当地老师的课程,有时候一节一小时的课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整顿纪律、给学生做游戏或者做练习。是的,这里的学生或许可以每天早早放学回家,但是他们不知道晚自习时教室外的紫色晚霞有多么迷人;他们不需要每天学习到夜里十一二点,但他们也不知道夜深的校园是多么宁静美好;他们也不需要在周末到学校上课,但他们更不会知道每周六放学后和朋友一起打的那场球有多么珍贵和快乐。中国古人说“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哪种教育方式是一定正确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在一中的三年仿佛是给我穿上了一双最适合自己的鞋子,教会了我坚韧、努力和自信,助我在日后的这些日子里继续奔跑。
事实上,我从来都为我自己曾经是一名“小镇做题家”而感到自豪,正是这段经历让我知道了努力的意义,知道了我可以通过奋斗改变命运。从十堰到武汉到厦门再到英国,这是一名小镇做题家的足迹。
我想对你说
首先我想对一中的学弟学妹们说,星并不远,梦并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现在的我仍旧在追梦路上,也没有什么资本去和大家讲人生的大道理。但是从一中到现在的这几年中,我确实感受到了努力的意义,看到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最近一段时间“孔乙己文学”火了,“读书无用论”又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但我以我个人的经历深刻感受到,教育才是保证个体完成身份转变的最佳“赛道”,也是所谓“逆袭”最现实的基础。只有明白教育本义的人,才知道如何在“赛道”上蓄力前行,在逆境中为自己翻盘。读书受教育的意义绝不能被低估,“读书有用论”应该是一个社会颠扑不破的价值理念。“人生何处无风雨,人间均是浪浪山”。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保持最初的那份勇气和初心。唯有以翻越“浪浪山”的勇气,活在当下、做好当下、披荆斩棘,才能在身处的这个“浪浪山”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我还想对一中各位亲爱的老师们说,感谢你们曾经在包括我在内的一中莘莘学子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中帮助过、指导过、教育过我们。我的母亲也是一名老师,她常常告诉我作为老师最大的快乐和荣誉就是看着自己的学生长大成人,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我很幸运在一中遇到了一位位好老师,不仅在我的学业上给予帮助,更为我的人生道路指引了方向。师者为师,亦为范。现在的我也是一名老师,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志愿服务时间,但我也常常以一中的各位老师为镜,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师生关系和职业操守。特别是作为国际中文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来这里的初心,没有忘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会更加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也衷心的祝愿一中各位老师能一如当初般的教育更多更加优秀的学生,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向人生的快车道。正如高三部教学楼上的那几个大字一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想对我的母校十堰一中说,感谢我的母校。感谢一中把我,这个在小学初中乃至一直到高二成绩都处于班级中游的学生送到外面更大的世界。现在我看看身边的同学他们的高中母校:华师一附中、襄阳四中、武汉二中、衡水中学......还有很多北上广和沿海地区的顶级高中,这些学校在我们高中时那都是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十堰中考最优秀最厉害的学生,才能去到襄阳四中还有武汉的这些优秀高中。至于衡水中学、雅礼中学那都是一个更不可触及的神话,只有在老师的鸡汤中能听到这些名字。但我没想到的是,日后我一个鄂西北山区的普通学生如今能和这些来自神话高中的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甚至能在一些方面超过他们。每年高考后社会总是关注状元落户谁家,关注每所高中出了几个清华北大。但他们看到的永远只是最前面那极少极少的几个尖子生,他们没看到的是,你给了像我一样无数的普通学生,走出山区,走向大城市,走进好学校的机会,让我们能和那些来自北上广,来自湖北最顶尖高中的学生坐在一间教室。正是高中三年的沉淀,才让我们日后能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这也才应当是一所优秀的学校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恰逢母校五十周年校庆,谨以此文献给母校,献给母校各位亲爱的老师和可爱的学弟学妹们,也献给正在追梦路上的自己。最后我想借六年前高考后我发在QQ空间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正如你的名字那样,一中,你在我心中永远是NO.1”。
学生何子耕2023年3月于英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