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无论中外,人们对于心灵成长就有着浓烈的追求,只是当时不用“心灵成长”这个近些年来的惯用词,而是用更文雅的“修行”或“求道”。道家很早就总结了修行所需要的条件,归纳为“财侣法地”四个要素,而佛家则转为“法财侣地”,各有各的观点,排列顺序不同,但要求的条件是ㄧ样的。我个人是较赞同道家的观点,因为它比较符合社会现况。
“财”是资粮,分外财与内财(通才字),现在你要低收入者去心灵成长不太现实,他每天为生存奔波精力就耗尽了,能想的就是如何赚更多钱来改善生活而已,也许他很有悟性,但外在条件未成熟。外财起码要能照顾好日常生活所必需,如果有家庭或小孩,那就得多赚些钱才够。上课参加工作坊要钱,即使参加宗教团体办的活动,好像可以不要费用,那并非免费,而是别人(功德主)帮你付了钱,只是没让你从口袋了掏而已,而早晚要还的,只是不一定用金钱的形式,但至少你付了来回车费吧!还有一些无形的成本,如时间、精力、还有机会成本。
最重要的内财(才)是对成长的渴望和自我调整的能力,若无内财,有再多的钱也无济于事,多少富家子弟每天一掷千金吃喝玩乐过日,对修行对心灵成长嗤之以鼻,反而中产阶层的人比较会对于改变自己,朝向更好的自己有兴趣,也更愿意学习与成长,因为他们都有了一定的外财,所以内财就被唤醒并活跃了起来,开始寻找。
伙伴是重要的,一般而言人是喜爱安逸的,喜欢新鲜的事物的。而心灵成长要有所成就,下工夫锻练是不可少的,花钱到处上课是容易的,而且很有趣,上几年课下来好像学了很多,“觉知、临在、能量、阴影、制约、童年创伤、家族业力”⋯⋯朗朗上口,也许ㄧ眼就看得出别人这个问题那个毛病的,然后像个治疗师提这个建议那个做法,然后他以你所说的去做就问题解决了,啊!觉得自己好棒,好有力量,这些年没有白学。会了这么多而你自己有多少改变呢?你的“骄傲、自我、容易紧张、焦虑、生气、推诿、怠惰⋯”这些习气有什么变化或调整了吗?“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如果内在的这些习气不能被损掉,那么心灵成长就只是个安慰剂而已,我们的学习只带来更多的知识,而并未带来内在素质的改变,这就不是修行,不算心灵成长,因为我们虽然知道更多了,但“我”并未改变。
真正的改变需要下长时间的工夫,单调的重复练习,比如“数息”,观察自己的呼吸,每次吐气数一个数,第一次数一,第二次数二,随着呼吸次数增加到十,然后在从一开始,中间忘了乱了,甚至走神,就回到一从新开始。好像很简单,你不仿现在就试试,能数到十就非常了不起。就算一天只数一遍,你可数几天?能记得连续练上七天的人就不多了。太无聊了,脑袋受不了,它有各式各样的方法让你放弃,不要再练了,所以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少。
伙伴可以帮你,当有一群人在一起练习就会容易多了,人是群体动物,我们喜欢有伴。当我们怠惰时看到别人还在做,我们就会持续,现在科技发达,不用出门,不用生活在一起(出家),在网路上就可以找到一帮人一起锻练。微信、小打卡⋯都是非常好用的工作,我用微信群就招集了上百人每天正坐,已经快两年了,现在又曾加一个“喝水”的成长圈,就利用每天生活中必做的事来锻练自己,不需额外再花时间多么方便。但问题就在“持续”,每天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我们需要“侣”,伙伴的陪伴、支持、鼓励和分享会化为我们的动力,让我们能持续的坚持下去,而功夫就是这样练成的。
至于法和地就不多说了,方法太多了,找个你喜欢的,和你相应的就行,不要最好的(有吗?)而是要最合适自己的。地点更容易,只要你“在”,到处都是好“地理”。说了这么多,只是要鼓励你,现在就开始锻练吧!没信心、没毅力、没伙伴、没钱财没⋯⋯,没那么多困难,带着注意力拿起水杯喝口水,然后到微信小打卡“记得喝水”打个卡就行。这就是心灵成长的开始,真就这么简单,你可在圈了看到伙伴们的变化和成长,焦虑少了,工作效率高了,觉知敏锐,人际关系改善了⋯。《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多说不如多做,这就开始“喝水”打卡吧!
网友评论